2018年10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五年之后,重读福柯的这部名著,仍然深深为其洞察力、思想与才华所折服。就本书运用的材料而言,都是寻常可见的史料。然而透过这些平常的史料,福柯借助其横跨哲学、社会学与法学的多学科综合视角,将西方社会惩罚与规训方法的演化进程,及其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他深邃优美的文笔,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从本书在人文社科各学科研究中的征引情况,以及其对于权力机制和现代性的透彻分析来看,本书足可位列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经典论著之中。

(美)卢汉超《霓虹灯外》(山西人民出版社):美国华人学者卢汉超的一部经典著作,借助于档案、日记、文学作品、回忆录、报刊报道和作者自己的实地社会调查,为读者还原20世纪初期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面貌。在社会史材料的搜集、梳理与叙事再现方面的功力,非常值得学习。而本书的独特之处,至少还有两点。一是一反过往上海研究论著主要关注知识人和中上阶层的做法,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上海的中下层平民,而后者其实才是上海居民的主体。二是不同于过往上海研究论著大多强调上海的特殊性,以及与乡土中国的割裂的观点,展现上海平民阶层与广大乡村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城市化、西化和现代化的三重主题下,对中国传统的坚守与顺承。尽管距离本书第一个中文版问世,已经过去了十四年,但本书的最新再版,势必仍将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

(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国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先生的博士论文,相较于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大分流》里的宏大比较分析,这本书的研究主题与视角更为聚焦,关注晚清民国时期,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之下,华北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地区(书中被称为“黄运”)从兴盛到衰落和边缘化的过程。在相关史料相对零散和稀缺的情况之下,作者能够拼接出黄运经济社会变迁的框架与全貌,其史料搜集、梳理与分析功力让人叹服。译者本身就是国内社会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的知名学者,其关于淮北地区社会生态变迁的研究论著,刚好在主题和线索上,跟本书形成呼应。而本书正文之前长达30多页的译者序,也很好地提炼和概括了本书要义。相较于十二年前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本书修订了之前的一些翻译错误和不太通顺之处,值得推荐。

(美)贺萧《记忆的性别》(人民出版社):美国学者贺萧在关于上海妓女研究的《危险的愉悦》一书之外,关于中国女性研究的又一力著。全书以对于陕西农村妇女的口述史访谈作为主体,力图准确而详细地还原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集体化进程当中,女性在角色、地位、权力等方面的演化历程。尽管访谈者相对于中国而言的他者身份,让访谈和分析中不无隔阂与谬误,但整体而言,访谈完成得可谓丰富而扎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时时刻刻在对访谈方法进行方法论层面的反思,不断探讨访谈与记忆,访谈与现实,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农村家族演化、权力斗争、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传统的政治史和社会史视角的研究主题,在本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让全书的女性研究视角非常突显。整体翻译水准上佳,唯一缺憾在于中文参考文献全部保留英文版原貌,未能翻译成中文,多少有些偷懒,对相关研究者造成不便。

胡悦晗《生活的逻辑》(社科文献出版社):杭州师范大学胡悦晗老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力著,对于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北京和上海这两大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而精准的再现。包括日记、随笔、回忆录、档案等在内的丰富社会史史料的搜集与征引,让本书内容充实而立体;而诸如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社会学理论的引入,也让全书的分析更加系统和厚重。后记里对于自己学术生涯的回顾,真诚而质朴,触动人心。尽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先行嫌疑,并且在北京与上海的对比分析上尚显一定不足,但整体而言,非常值得推荐。

唐力行(主编)《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十期》(商务印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老师主编的关于江南区域社会史的学术杂志书的第十期,按照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研究和讲座实录等五个栏目的设置,收录了近二十篇论文。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樊树志先生论述晚明江南奢侈风气和美国学者梅尔清论述江南园林兴衰与内战、革命关系的这两篇论文。前者尽管是老题目,但在宏观面上的论述,仍然值得参考;后者从园林这样极具文化特征的建筑入手,畅谈社会文化与政治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让人颇受启发。而本期个人收获最大的一篇文章,则是唐力行老师关于区域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讲座实录,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值得多次阅读。

唐力行(主编)《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一期》(商务印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老师主编的关于江南社会史的学术杂志书的第十一期,王振忠、唐力行、王鸿泰、戴鞍钢、钱杭、范金民等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均有文章收入。在本期的文章当中,个人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王鸿泰老师关于明清士人是否入城、戴鞍钢老师关于近代上海及周边地区城乡生活习俗相互影响、钱杭老师关于文革时期的新修家谱和范金民老师从史料运用角度谈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心得的这四篇文章。整体而言,这份杂志书的内容质量很高,及时反映江南社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非常值得参考。

董建波《历史社会学研究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国内难得的一本从研究方法角度,介绍与分析历史社会学的原创学术著作,从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路径谈起,对于这一社会学重要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都一一进行详细介绍。作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社会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长期的历史学训练,让本书在文献的综合梳理分析方面完成得非常到位。尽管偏重理论综述,而相对缺乏案例论证,但整体而言,本书对于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仍然非常值得参考。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学科带头人行龙老师的论文自选集,其中有几篇探讨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文章,更多的则是山西区域社会史的实证研究论文。这些文章,以田野调查与史料发掘并重的这一研究思路作为核心线索。无论是实地田野调查的功力与心得,还是在社会史史料的挖掘、搜集与分析方面的展现,本书都有不少值得参考之处。唯一的缺憾是各篇文章之间重复较多,但整体而言,仍可一读。

《史学月刊》编辑部(编)《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人民出版社):本书是2016年11月4-6日《史学月刊》编辑部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会议的论文精选集。这些论文的作者当中,既有成名已久的资深学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近年来在史学界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学者。论文的议题丰富而多元,既有关于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趋势与方法论层面的总结与思考,也有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做的各类原创实证研究。阅读这样的论文集,对于了解大数据时代的史学研究生态,以及计量史学的趋势、方法、特点等,都大有裨益。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十月份读过,并且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社科类书籍,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
caes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9 20:54:31
-
豆友104458313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22:28:37
-
我喜欢木村拓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9:22:11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音乐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