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人的灵魂深处”的柴科夫斯基(附图文)
自觉的灵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1848年,他全家迁往彼得堡。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与此同时,柴科夫斯基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乐、歌剧、四重奏中以惊人的才能体现了音乐中重大的哲学问题。柴可夫斯基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在e小调《第五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现有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在器乐作品中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单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取材于莎士比亚原著,概括地表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1812序曲》是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入侵,故题名为《1812序曲》。这是一部以音乐描绘战争的通俗性乐队作品。其中的主题多采用了人们较熟悉的曲调,如圣咏《上帝,拯救你的众民》、民歌《在大门旁》以及《马赛曲》、沙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断等,分别表现战争双方的形象。《意大利随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别是意大利民歌所唤起的鲜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和《a小调钢琴三重奏》最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显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内乐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更是脍炙人口。大文豪Л.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在《a小调钢琴三重奏》中,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对往事的亲切回忆来寄托对亡友Н.Г.鲁宾斯坦的哀思。柴科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最突出的是那些戏剧性抒情浪漫曲,如《遗忘得真快》、《在热闹的舞会上》、《我们曾坐在一起》、《夜》等。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协奏曲中的颠峰之作,也是西方音乐中上同类体裁创作中的佼佼者,在音乐会中久演不衰,是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乐曲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旋律,忧伤与欢快,躁动与不安,美丽的沉静和四溢的激情相互交织,其蓬勃的朝气和高贵的底蕴令人难以忘怀、堪称古典协奏曲中的镇山之宝。《第一钢琴协奏曲》(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同作者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是一开始就获得公众的承认的。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真正开朗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深刻体现,它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锋,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中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
柴可夫斯基一般七点半到八点起床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喝茶、读书、会客,午后会进行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散步,晚上还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用来休息。创作时间则有四个小时,被分割为十点到十二点、五点到七点两个时间段——然而,这样的作息让他创作出了许多辉煌的作品。


1876年, 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应彼得堡友人主办的文艺月刊副刊“每月投稿乐曲一首”的建议,创作了12首描写一年十二个月的钢琴套曲, 1882年, 以《四季》命名出版。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每首小曲与月刊逐月发表的十二首诗篇相呼应。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柴可夫斯基钢琴的主要作品《四季》, 好像是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描写俄罗斯的大自然和人民生活。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雪橇》最为著名,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尽管我如何欣赏意大利, 无论它现在给我多么良好印象, 我依然并将永远忠实于俄罗斯, 您知道吗?我亲爱的朋友, 我还没有遇见过比我更爱母亲——俄罗斯的人。……我热爱俄罗斯人, 俄罗斯的语言, 俄罗斯的智慧, 俄罗斯的脸型美,俄罗斯的习俗。”有人说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表达出生活中的大段情节和个别情绪和印象, 并且引起人们认真地思索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 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今天,列夫·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当听到我的行板时,泪珠挂满了他的两颊。”托尔斯泰回去以后写信给柴科夫斯基说:“我永远忘不了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我的文学著作还从没有得到过象那样奇妙的晚会一样巨大的报酬。”柴科夫斯基在回信中写道:“知道了我的音乐能够使您感动,使您入迷,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呀!”
1890年12月,柴可夫斯基的又一部歌剧力作《黑桃皇后》在圣彼得堡首演获得成功;1890年至1892年的两年间,他还谱写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弦乐六重奏《回忆佛罗伦萨》等重要作品。他在国外的声誉也蒸蒸日上,1891年,柴可夫斯基前往美国旅行演出,受到新大陆听众的狂热欢迎;1892年6月,他当选为法兰西研究院的通讯院士;1893年,他赴英国,接受剑桥大学授予他的音乐博士荣誉学位。从英国回来后,柴可夫斯基便恢复了不久前开始的《第六交响曲》的写作。10月28日,他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了《第六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后的第二天,他接受了弟弟莫捷斯特的建议,将《第六交响曲》取名为《悲怆》。从此,柴可夫斯基的这部顶峰之作便以《悲怆交响曲》的标题闻名于世。柴可夫斯基只活了53岁就去世了。
国立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位于莫斯科州的克林市,克林市只是一座里莫斯科不远的小城,但它却是无数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地。故居中保留了作曲家生前的日常生活摆设,包括他的私人物品,藏书和档案,博物馆共有20万件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