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时节:北宋的秋天
地点: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人物:李清照
字句拆解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性分类
名词: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云,锦书,雁,字,月,西楼
花,水,相思,闲愁,此情,计,眉头,心头
动词: 残,解,上,寄,来,回,满
飘零,流,无计,消除,下,上
形容词: 香,秋,轻,独,中,无,可,才,却
代词: 谁,时, 自,自,一种,两处,
逐句解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颜色,俗色。
藕,物白,质脆,有丝,多孔。
红藕
作花,遣词艳俗且不准确。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叶,不对。接天莲叶无穷碧。
作茎,不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作根,也不对应,常有人拿藕节来比喻女人和小孩的胳臂。
故疑。
香残
香是气味。
残,有残余、残缺、残败之意。
此词常译注为荷花凋败。 然而,荷花是典型的夏季花卉,其凋败都是在入秋之前,也就是八月左右,且速度很快,花瓣直接掉落,而并不会呈现萎败的过程。有骤谢的特点,脆裂,分崩,并非蔫了。正当其时,莲蓬已经孕育完成,致使花瓣无法在晚间收拢,继而直接凋敝。
由此一来,“香残”一词故疑。
玉 (簟)
可理解为珠玉编络成的枕席,华美,然俗气。且,北宋为玉器艺术的高峰,皇帝徽宗本人就是大艺术家。即又可以理解为玉和簟,即平日生活里边所使用的玉质器具,如杯盏,发簪,蚊帐钩,又如妆奁的装饰和锁扣,又或是餐具,筷子,匙羹,又或是碗碟。
簟
无误,青竹皮,煮水脱脂后,编成的枕席,从夏天可以一直使用到秋天。古来自有“春捂秋冻”之说,也就是消暑散气,防止秋燥伤肺,乱情志,还有备冬御寒的效用。我的家乡就有蕲竹青皮簟席一宝,光洁且凉爽,柔软滑腻如玉,纯手工艺品,纹路细密,卷舒自如。并非如今的长竹条粘在无纺布上的硬质机制竹席。
秋
是节气,有立秋,秋分,仲秋,初秋,晚秋,暮秋,深秋。
在此阕词作中,常译注为词眼,即是秋天。
我认为过于直白平淡,因为通读此句,就可明白词人用意。而其中的“香残”一词,即为此句的情绪基调,即残秋,伤秋,是一种突然惊觉的情绪体验,是自我观察的反省。因为是红藕香残、玉簟冰凉,是从视觉到味觉,再到触觉的重复强调。喔,冰凉好个秋!
故“秋”字,代表的是变凉的气候,故归为形容词,而非名词,因为其对应的是“红藕香残玉簟”。
没错,天气很有点冷了,红藕香残了,珠玉和竹簟都冰凉了,该是深秋了吧!
当然,此处我们不能准确判断出,是处于哪一个节令的秋。若是八月交秋,可能还有香残的荷花,可事实是这个时候正是吃莲蓬的季节呀!并且这个时候的珠玉、竹器并不冰凉,因为还有秋老虎嘛,还要散暑气,乘晚凉, 洗冷水澡。
仲秋?晚秋?深秋?
都不确定。
仿佛是初秋,因为前头有红藕嘛!如果是仲秋和暮秋,那就是“莲子已成荷叶老”了,这句话也是李清照说的。
不急,我们接着往下研读。
到此,词人表达出了一种模糊的环境和心境,从视觉(红藕)到嗅觉(香残)再到触觉(玉簟)的感知触发,觉察出了环境的变化和心境的勃苏。非常之微妙的同时,尚无法判断出明确的物象(红藕)和准确的季节(哪一个阶段的秋天)。
轻解罗裳。
轻,动作舒缓,不紧不慢,仿似凝固了一般地认真仔细,细致入微,没有热烘烘的泼辣和风风火火,非常之安静。娴静优雅表露无疑,同时也是孤独的凝滞。
感知依然是在发生作用。
解,不同于常见的“脱去”、“褪下”和“宽衣”,但是,同质与“宽衣解带”的“解带”,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来判断出“解”字的对应物象和其特点,乃是绳带形的东西,又或者说是其穿戴的形式是经由绳带形的部分来作用的,又或者说是其围系部分的作用原理是绳带式的结系。
会是什么呢?
罗裳。
罗裳,前人翻译出来的物象很多,有的说是衣服,有的说是纱裙,还有的说是披风,还有的说是背褡,裙兜。就像是伏案起居时,用来局部保暖的家居辅助衣物,就好比是腿上搭个毯子来保暖,胸前围一块布来吃东西的物件,就比如吃西餐时塞在领口里头的那块小白布。
还好,没有人翻译成裤子或者裙子,如果真就是那样的话,可就毁了我们的千古女词人啦!
然而,还真就有人这么干了。
我们再接着往下读,“罗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就得考据北宋时期的服饰文化和女词人的生活起居。
李清照生于官宦望族,其一生,和她的夫君赵明诚琴瑟和谐,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舞文弄墨不过是用来怡情的。由此,即可以从那个时期的书写方式,和金石学研究的对象和方式,判断出罗裳的功用。且起居的过程之中,之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服饰特点,得出罗裳乃是一种类似于围裙的工作起居罩衣。保护衣物的同时,也能保持清洁。和眼下的工作服,功用相同,男女通用。
继续模糊,总的来说,就是脱了一件衣物,究竟是什么,还不能知道。所以,我们要继续往下读,看词人接下来会做什么。
没错,她轻轻地解开了罗裳,叠好,起身,打算干点什么。
那就。
独上兰舟。
一个人,来到了水边,登上了兰木做的小舟。
喔,仿佛,有了新的变化,动作。
独上,独,孤独,无误,心情仿佛有点低落。
兰舟,常人译注为小船,可也有人译注为卧榻、眠床,因为前边有写到“轻解罗裳”和“玉簟秋”。
没错,心情低落,脱衣躺下,也是人之常情。睡一觉,也能让人心情变得不那么乱糟糟。
所以,真就有人把“罗裳”译注为裤子和裙子了,想来,也不无道理。
可是,那也很矛盾,那就是玉簟冰凉,还脱得光光地躺上去?有病吧!
所以,那都是矛盾的,也是普通人的做法,世界那么累,我先睡一觉,枕席冰凉也不要紧,反正人已经麻了,眼睛一闭,就睡过去了。
可是,如果真就是这样的,这阕词作,就没有后边的了,因为,脱了衣服就拉上铺盖睡了嘛!
所以,我们的女词人,应该是特别的;所以,就要有起承转合,就要有承上启下和跌宕起伏,为了继续往下写,那就得发生点别的。
没错,此处不宜翻译为卧榻和眠床,应当为小船。心情郁闷了,枕席又是冰凉的,人都要快闷坏了,那就去划船吧!
可是,就是为了去划船,为何要“轻解罗裳”呢?划船和脱衣服又没什么关系啊!即便有关系,那也是因为划船过后,出了一身大汗。因为,划船是个体力活呀!所以,我们就要去研究一下划船这项运动的特点,和“独上兰舟”的妙处。
一个人划船,坐在船舱里,如果用的是手桨的话,只能是在原地打转。所以,要想往前进,那就得摇橹或撑篙。可是,摇橹和撑篙,又不能坐在船舱里,不仅是个体力活,还得放开手脚,站着摇或撑,还要叉马步,才能站得稳。
所以,就要“轻解罗裳”,再“独上兰舟”。
OK,至此,我们已经模糊得出了“罗裳”一些特征,不会是披风,也不会是纱裙,更不会是背褡和围嘴,因为那都对摇橹和撑篙无影响。唯一有可能的就是“罗裳”束缚了双腿,不能叉马桩,所以,划船之前,要脱了它。
所以,罗裳绝对不会是裙子和裤子,因为,后边也没有写到游泳和裸晒,而且还是在“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节令了,也不再适合游泳和裸晒了。
所以,“罗裳”是用绳带系在身上的,用来伏案和起居的小围裙!
仿佛,此处仍然犹疑待解,词人究竟是上了船?还是上了床? 接着往下读。
待解证。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
天气很好,有云,词人在仰面看天,想来不是卧榻、眠床,该是在船上。懒洋洋的,大约是划船划累了吧,本来就静得很郁躁,都快麻了的。如此一来,出点小汗,竟然又舒坦了。
躺下,云卷云舒,感觉无限好。
没错,词人的心境和状态,因为这一系列的场景变换,而产生了对应的转换。
安静(红藕香残),唤醒(玉簟秋),举动(轻解罗裳),行动(独上兰舟)。
划一通船,累了,又静下来了,躺船上,看云。
照理,又要动起来了;然而,需要有一个动因;没错,动因说来就来。
谁寄锦书来。
20180927武汉
20181103整理
© 本文版权归 ShakespeareSk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