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袁世凯的胜利
武昌首义,清廷震惊,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进剿,但新军将领多为袁世凯旧部,荫昌指挥不动。清政府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袁授命后随即攻克汉口。黄兴因战事失败以民军战时总司令的名义致书袁世凯,希望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功。但袁世凯视而不见,仍令军攻取汉阳。11月27日.汉阳陷落。清军于龟山用大炮俯视武昌,武昌人心惶惶。
袁世凯命令占领汉阳,只是作为迫使革命党人就范的手段。12月1日,袁世凯通过汉口英国领事向正齐聚汉口的各省代表提议休战。武昌城正危在旦夕,革命党人立即予以同意。经过商议,革命党人同意“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临时大总统。”并且同意由黎元洪派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所派代表唐绍仪举行议和。
12月8日,唐绍仪一行人乘专列从北京南下,开始了和谈历程。
当天晚上,袁世凯的幕僚蔡廷干写信给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莫里循:唐绍仪在铁路卧车四号房中剪了辫子……
这是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幕:作为朝廷大员的唐绍仪,不着官服,而是西装,领带,一身洋装束,抵达上海,乘着汽车前往谈判地点市政厅。和他对垒的南方革命党谈判代表伍廷芳,虽然剪了辫子,却还是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坐着马车到了市政厅。
黎元洪主张南北议和在武昌举行,借以主导议和进程,维护湖北的革命中心地位。但江浙联军占领南京后,在武昌的各省代表受同盟会方面的影响,已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于十月十七日议决“各省代表于十八日同船发赴南京”,他们把议和地点改在了南京。十月二十一日(12月11日),唐绍仪抵汉口,第二天过江会晤黎元洪,才知伍廷芳不愿来武昌,要他到上海谈判。原来,伍廷芳受张謇、赵凤昌等人劝阻,托英驻沪总领事请朱尔典向袁世凯说项,令唐赴沪议和。于是,袁世凯十月二十三日电令唐绍仪“赴沪讨论”。
12月18日,南北议和正式开始,到月底,会谈共进行五次会谈,讨论的议题除双方停战外,主要是对于何种国体的争论,即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起初双方争执不下。南方代表伍廷芳首先提出,必须以成立共和国为双方进行谈判的先决条件。唐绍仪暗示袁内阁并不反对共和制度,但因所处地位不同,目前仍然坚持立宪制度,建议召开临时国会解决这个问题。伍说:“这个问题如不确定,下文从何谈起?”唐解释说:“召开临时国会不过是一种形式,借口减少北方反对和议的阻力。”袁世凯这个时候做了一个含糊暧昧的姿态。袁世凯没直接说支持共和,而说不反对共和。前后都有余地,袁世凯已经在清廷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清廷立宪也必然以他为核心。
袁世凯一方面对清廷承诺坚守立宪制反对共和以安抚清廷,并且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作为继续要挟清廷获取更大利益的筹码,另一方面,派唐绍仪南下,以清廷体制要挟革命党。
12月20日,驻上海各国国领事拜访双方和谈代表,声称 “中国目前斗争之继续,不退将损该国,并使外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严重的危险。”因此,双方“必须尽速达成和解,以中止现在之冲突。”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革命党人表示妥协。同意“召开国会,举君主民文问题付之公决。”但针对具体召开国民议会的地点上,双方出现分歧,出现了上海、北京之争。正在此时,袁世凯听闻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勃然大怒。
袁世凯认为南方太无诚意,1912年1月1日致电唐绍仪,说他12月30、31日以来的行动超越权限,政府不能承认。唐绍仪当即电请辞职。1月2日,袁世凯准唐绍仪辞去议和代表,并电告伍廷芳,否认伍、唐所订条款,嗣后应商之事,直接与伍廷芳电商。
其实在南北议和之中,唐绍仪和伍廷芳的谈判很大程度上是“表面文章”。和谈开始前,袁世凯即派亲信幕僚廖宇春、夏清诒南下,与黄兴的代表顾忠琛会商。
就在伍廷芳、唐绍仪举行第二次会议的那天(12月20日),顾忠琛手持黄兴的委任书赴文明书局与廖宇春会谈,签订五项条款:(一)确定共和政体;(二)优待清皇室;(三)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四)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五)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之秩序。
而议和期间,真正起到谈判作用的是在立宪派代表人物赵凤昌家惜阴堂的密谈。当时参加和谈的人曾回忆:唐绍仪和南方十七省会谈代表伍廷芳白天在公共租界市政厅商议停战,板起面孔,十足官话;晚上则同往惜阴堂,谈的是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谁来主政,以及怎样让外国承认等核心问题。在和议过程中,每星期总有一天或两天,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张謇、汪精卫、上海督军陈其美等在赵家聚会。
12月18日至31日,唐绍仪和起义的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进行了5次谈判,讨论停战、国体及国民会议诸问题,很多重要协议都是在惜阴堂中议定的。南北和谈的结果是孙中山立即开始筹备组建临时政府。
1912年初始,这场大戏终于达到高潮。元旦这一天,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中华民国宣告诞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引起袁世凯极大不满,南北局势骤然紧张。为尽快达成南北议和,稳定中国政局,帝国主义两次断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以中国内战必将影响外债、赔款的按期偿还本息为借口,决定扣留中国海关关税,致使南京临时政府无法解决财政危机,四国银行团又借款袁世凯500万两。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毫不掩饰地说:“在此紧急关头如不给以财政援助,袁将不能维持他的军队,而谈判终将失败。一旦列强合作借款与袁世凯,亦可对中国南方领袖之气焰予以打击,不致要求过奢,致中国南北双方和谈不能成立”。
立宪派也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进会”为袁张目,而且以列强入侵威胁孙中山说:“今日列国之对于(革命)军兴,尚未干涉也。一则战祸之为日浅也。久治不乱,斯干涉继之矣。”
面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革命党内部此时出现了分裂,章炳麟所提的“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盛行一时,汪精卫则指责孙中山:“你不赞成和议,是舍不得总统吗?”黄兴也因缺乏军事力量而“忍辱劝孙将总统禅位于袁”。被迫之下孙中山作出让步,1月22日,提出最后条件五条: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二、同时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三、孙中山接到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大总统;五、袁被选为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始能接受事权。孙中山说:“此为最后解决办法,袁若即此亦加拒绝,则此后战事再起,应由袁负责。”
孙中山及时的表态,让袁世凯悬着的心踏实了许多。为了让南京临时政府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身价,同时赢得时间重新部署兵力,袁世凯决定让风向标的方向变一下。他通过谈判代表向南方透露了这样的消息:朝廷对优待办法不满,谈判突然在优待清室这一最后环节上陷入僵局。
1912年1月10日,张謇向袁世凯发电报,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事向袁释疑:“南省先后独立,事权不统一,暂设临时政府,专为对待独立各省,揆情度势,良非得已。孙中山已宣言,大局一定,即当退位。北方军人,因此怀疑,实未深悉苦衷。”不久,张謇向袁世凯建议,由他赴汉口见段祺瑞,说服段等用军人名义通电拥护共和,以促使清帝早日退位。1月下旬,张謇再次致电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设由前敌各军以同意电请政府,云军人虽无参与政权之例,而事关全国人民之前途,必不可南北相持,自为水火。拟呈办法,请政府采纳执行,否则军人即不任战斗之事云云。如是则宫廷必惊……而大事可定矣。所拟办法如下,公如以为可行,须请密电段芝泉(段祺瑞字)等。謇观大势,失此机会,恐更一决裂,此后愈难收拾,幸公图之。”1月23日,段祺瑞果然致电内阁:“军心动摇,共和思想有难遏之势。”25日,段祺瑞再电内阁:“各将领力主共和,闻溥伟、载泽阻挠,愤愤不平,拟即联衔陈请。”26日,段祺瑞领衔47名将领电请清廷明降谕旨,立定共和政体。从段祺瑞这一连串的“逼宫动作”来看,张謇致袁世凯的两封密电显然起了作用。
但满清政府以爱新觉罗·良弼为首的满清皇室贵胄不甘心失败,组织宗社党,负隅顽抗,誓与人民为敌,并扬言“要重整兵马和南方革命党决一死战”。彭家珍见良弼如此倒行逆施,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为了扫除革命阻碍,彭家珍决定行“五步流血”之举,舍身前往暗杀良弼。行刺之前,彭家珍写下绝命书:“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这是彭家珍留下的生命绝唱。1912年1月26日深夜,彭家珍暗藏炸弹,在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将良弼炸死。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块弹片飞伤后脑,壮烈牺牲。
宗社党散后,隆裕太后顿时六神无主。这个15岁嫁入深宫的女子,遇到这么一个乱世,又没慈禧太后的能力,处理军国大事时毫无办法,被袁世凯一而再再而三地糊弄。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孙文回到南京,从海外带来了华侨捐助千百万的军费,西方各国的赞助要多少有多少,而北洋军粮饷没有着落,如何能打败革命军?可怜隆裕太后不明真相,被袁世凯吓唬得泪流满面。
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兵凶战危,胜败难料”,如果议和,民国政府还会优待皇室,一年有四百万的费用,如果不议和,孤儿寡母可就死活难料了。
袁世凯是个现实主义者,当局势变化时,他会跟着变化,不会为君主制效忠。南北议和初期,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但当孙中山把共和国体作为谈判的条件时,袁世凯调整了策略。
良弼遇刺后,袁世凯以安全为由,再也不出席内阁会议,内阁一直由赵秉钧主持。隆裕太后深知清廷无望,对着赵秉钧等人大哭:“我母子二人性命全在你们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性命。”
1912年2月初,南北议和大局已定,又是在惜阴堂,赵凤昌请甲午科状元张謇动笔拟就清帝退位诏书,并得到最后采用。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正式颁发清帝退位诏书:“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袁世凯通电全国:“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谘文参议院:“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2月15日,南京参议院举行总统选举会,以十七票(全票)补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在通告袁世凯的电文中称他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