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好的对谈 不是谁赢了 而是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私下里也给不少朋友推荐过十三邀这个节目,但并没有一种推崇的意味。自己也没有每期都看,只是会选择一些采访嘉宾是我感兴趣的人,或者,预告里面涉及到的内容让我挺想听一听的时候,才会去完整的看一期。也因此,在给朋友推荐时候,我会根据朋友的个性或者我们共同聊的某些个话题,去推荐具体的某一期,同时附上一句“这个嘉宾在节目里面表现出的自身的性情(所谈论话题的角度)挺有意思,你可以看看整个采访,自己感受一下。”
一直都认为,读书观影听音乐等等都是很主观的一种行为,自然在其中所养成的审美趣味也是个人的私有品,如果不能接纳别人不同声音的话,也不要轻易给别人推荐什么,或者把推荐当作自己表达一种喜爱就够了,并不能去要求别人也一定和你一样喜爱。可惜,在分享这件事上我有点玻璃心,所以我一般不推荐什么。
那为什么我会推荐起十三邀呢?
可能正是因为我并没那么喜欢吧,
哈哈哈哈,这不是一句玩笑。
我对许知远了解不多,仅从目前对他的感知来说,可能执拗、文艺、“不合时宜”等等词汇就可以局部的拼凑出他的形象来,而如今网络媒体的发达各色节目层出不穷,访谈类节目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或许正是如此,执拗的许知远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被采访的嘉宾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显得新奇有趣了很多。
突然想写了这么一些和十三邀相关的文字,是在看完了许知远对话赫拉利的这一期节目之后。两人的对话其实是分成了两个部分,2017年在北京的一次对谈,以及2018年在以色列第二次采访。作为在中国大火起来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到访中国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场大型的走秀,背后是资本的运作,更是给了众多追捧者一次狂热追星的机会,正如赫拉利在北京的见面会上自己所说,自己作为一个学者头一次在被介绍和出场的时候像一个摇滚巨星。而正是在这个行程的间隙里,许知远第一次采访了赫拉利,他在采访一开始提到:“每天面对那么多差不多的提问,要做那么多的回答是不是让自己很疲惫?”赫拉利停顿了一下,回答:“确实,很多问题很相似,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新奇的提问,而自己也很期待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 而在这一场采访结束的时候,赫拉利带着轻快的语气感慨说遇见了不少有意思的提问。而这,就是我对十三邀表达出了关注,甚至愿意推荐给朋友的原因。
一场对话必然缺少不了提问与回答,就像一出对口相声少不了捧哏和逗哏一样。虽然戏份轻重在两者之间会有区别,但只有具备势均力敌的功力,才会呈现出一场特别出彩或者引人深思的对话。很多索然无味,让人昏昏欲睡的交谈往往是因为双方根本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思考,举起简单的例子,自然就可以想象一下“美妆博主”对话“直男码农”聊流行妆容和护肤心得,或者本科生课堂上的老师给学生们谈场论。而在十三邀这个节目中,许知远本身是善于思考的提问者,在和嘉宾交谈之前,他会去阅读和观赏对方的作品,做相关的笔记,搜索网络上与之相关的讯息,并遵循自己的思索去提出想要解答的疑惑。当然,只要是人,必然会有自己主观的态度,许知远在采访时所提的问题肯定也带有其本身的局限、惯性乃至于偏见,但是,如果你去完整的看一看他的采访,可以感受到,他并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对方,而是真诚的、充满好奇的渴望从对方的回答里,找到和自己的观念有分歧的原因。
一场好的采访和对谈,并不需要讨论出你是对的还是我是对的,也不是必须要说服一方,我们是分享彼此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希望能从对方身上得到一定的解答,但是这种解答并不是学生的考试答案,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能够给彼此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丰富思维的多样性,拓展看待问题的深度,便是一个具备收获,也让观众有所得的最好结果。模式化的提问,套路样的回答,跳转了几个台看到的几个节目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很容易让人钝化,让人渐渐的,把本不那么对的事情,接纳为就该如此,甚至自己也成为这些模板中的一员,去讽刺打击那些站出来说这样不对的人。
赫拉利出生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首都特拉维夫旁边就是中东历史悠久的圣城,同时又是最紧张、冲突不断的地区——耶路撒冷,因为和邻国宗教与历史问题,人和人之间竟然就可以产生绵延无数世代的仇恨,可以对毫不相识的人发动恐怖袭击,满街的武装军警,时不时就能听见的枪击声,甚至让赫拉利在离开这里去牛津上学之前认为这样才是正常的世界。
在以色列第二次采访赫拉利之前,许知远经在当地游学的王石牵线,也采访了几个当地人,无国籍的阿拉伯裔律师,荷兰和德国裔的准拉比以及一位有三个孩子的犹太人母亲,在我们阅读的各类书籍(比如赫拉利所撰写三部曲)的宏大叙事的文本之外,感受一下普通人是如何生活在这样的境况里。耶稣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送上你的右脸,《塔木德》也教育众人去接纳和包容新的东西(甚至教义上没有提到的)。但人类最后往往选择了厮杀,用捍卫信仰的理由来掩饰自己消灭不同声音或者宣泄仇恨的欲望。世界一直是危险的,但也看到,只要给予一点点空间和一点点时间,也会有一群普通的热爱生活的人,用温暖和包容来修补着世界的创伤。
对于赫拉利的书,许知远一直认为,这种简化了的历史科普,很容易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套路,通过揣摩历史的反复,让人仿佛觉得自己可以预测到未来。而赫拉利在书中特别强调的,人类的历史更多程度上是一个又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是统治者让无数的被统治者可以团结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迷魂药,更让自诩人文主义者的许知远非常不理解。
节目开头时候,引入和推广了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的中信出版社的卢俊提到,这本书的火爆肯定在引进的时候是没有预料到的,而且他还提到,最先追捧和推荐这本书的,并不是什么历史爱好者或者历史学者,都是创投圈的大腕们。卢俊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市场上的热销书,可能购买率会达到百分之八十,但是真正的打开率只有百分之十五,最后能完成阅读的人群大概只有百分之二,更多的人买入只是为了告知别人我是读过的,和别人可以产生共同的话题,产生我们是自己人的这么一种感觉罢了。甚至于,一些公司的领导层甚至创业者本身,多是从各类读书app或者平台上,听过一些推荐语和“精读分析”之后,自觉已经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接下来便是拿着这本书去给自己的员工说自己的故事、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可能也不需要书吧),或者去参加各种交流会去宣讲我已经了解和抓住了未来。
然而,在特拉维夫,许知远和赫拉利第二次对谈的时候,赫拉利表示从现在往前去推导,历史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似的,那是因为过去人类都是在改变外在的东西,现在,人工智能等等新一代的技术已经是人类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内在,他在书里所探讨的东西,是希望可以把过去经过梳理之后可以给现在的人激发新的思想出来。虽然并不像许知远那样,秉持着人类的主观能量是强大的这么一个观点,但也并不是消极的认为人类只是不断的重复自己。一个学者,能做的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去提出一种又一种的假设,并用已有的知识去印证,并不断探寻新的方法或者其他资源,去验证这些假设。
我们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的,我们也可能会证明它是错误的。
最后,还想乱扯一句,记得某一部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里,唐僧有说过,他去西方取经是希望化解人间的仇恨。这里我也想提出一个假设,大概他也是希望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思维,让众生打开封闭的自我,学会包容和接纳,以宽容之心看待万物,当我们不执于自我,而能善待众生时,世界会更美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