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打击记录
有时我自己也很难分辨,我到底是喜欢打击,还是厌恶。
今日流水账
现在手上的活堆成山,今天一天也没有做什么太多的事情,上午审核网讯、发布、核对行长讲话发文稿,下午写外稿,公文印章代班。明天起除了代班公文印章,还要代小秘书的班——她因为纤维瘤明天开刀,休息到下周一回来。
在这么忙的时候,分管创新的副主任因为私人饭局推掉了晚上去当地高校的创意评奖活动,我与专业部门沟通时,对方直接来了一句“怎么,你们部门牵头主管的工作,你们一个人都不去,那我们还去干什么”。话虽然不好听,但却很有道理。纠结再三后,我向大主任求助,大主任直接否了我,表示要打电话给副主任要求他去。在我的抗议下,大主任最终没有打这个电话(讲真,领导坑起下属来也是不遗余力啊)临下班的时候,大主任表示和我一同去。
到了学校,专业部门的副总也一直在说办公室不出人之类的,尴尬至极。活动结束后,大主任还说,你看,今天Y总还要再说一遍,如果今天我不来,以后我们活动哪里还叫得动人?
回程中猝不及防的打击
回去路上聊了聊今天现场演示的学生的创意作品,然后聊到了关于工作。
“X主任,其实在您看来,是不是会奇怪,我这样连一段话都写不好的人,是怎么通过毕业答辩还毕业了的?”
“我确实觉得很疑惑。”完了还补了一句,“照理说怎么也经历过大学毕业论文的洗礼啊。”
请想象一下我当时的石化程度。也就是说,在我直属领导的眼中,我压根就是个连拿大学本科毕业证书都不够资格的人。
之后我开始沉默,不太想说话——毕竟被人这么否定,需要缓一缓。不晓得是觉得打击不够还是为了活跃气氛,大主任又开始聊,讲到我当天工作的问题:“有个问题我早上没和你说,今天你发我审核的稿件,一要二要三要四要五是六要,我都不知道这种问题是怎么出现的,难以想象,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和你说,去避免。你都不看的吗?”“我看过的。”答完后就陷入了沉默,这个话题真的不知道怎么接。“如果是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还多。”“唉,真累啊。”
这个话题我没有继续。
从学校回到家里也就十多分钟的车程,我先后遭遇了“你是怎么拿到毕业证书的”和“你连工作细节都做不好”两大质疑,前者是对我整个人的否定,后者则是运用工作实例来佐证前一个论点。
打击分析
正如大主任所说的,这样的小错误出现得不可思议,以至于他都想不出来该如何教育。我也很难去向他描述:因为我连续加班太累了,昨天到九点太困了就回家了,一觉睡到6:38,起来后洗漱化妆到7:20,然后匆匆花了20多分钟写好网讯,略读了一遍就发到了工作邮箱。到单位后又粗粗读了一遍,就发给他审核了。照理,文章写作的时间很紧凑,但是在发给他之前还是应该好好读一遍的。可这样的错误,我甚至都不敢说自己今后绝对不会犯——我可以去总结各类言辞运用上的欠缺处、对业务描述的不当处,但是此类自己审核时难以发现的微错误,我连说一句“今后不再犯”的底气都没有。不晓得别人是否如此,对自己所写的稿件中的错误,在自行审核时总是难以发现。
以上都不是重点。
我难过的点,在于一直以来我都怀揣着“能为大主任多分担压力、能成为好用的工具”的希望,不惜去硬磕最头疼的材料,也十分注重细节以打造“靠谱”的个人标签,但是在我的直属领导眼里,这一切都不存在的,只有(对我个人的)否定和(发自内心的)疑惑。
在收到这样的反馈时,我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应对。难过吗?难过的,可我哭不出来。认同吗?不认同,但我无力反驳。甘心吗?不甘心,而我只能接受。
每当这种时候,我会想起小主任,会去回想他在类似场景时是如何处理和表现的,是否真的完美无瑕。事实上,很多时候,小主任也并非没有错误,但或许是他留在大主任脑中的印象就是“可靠,值得信任”,从而每每都是突出优点、略过不足,而我的标签或许类似于“警惕,随时有坑”,折射到现实里就是各类错误都被铭记,而所谓的成绩,在大主任的标准里,也就刚过及格线或者底线。
应对办法
后无退路,前无出路,那么就只有硬杠了。可以明确的是,现在的我不会将大多数精力花在抓小细节上面——毕竟还有那么多大方面还没有跟上,还没到讲细节的时候,比起文章中不出文字错误,显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材料更加糟糕。但猫猫建议,既然领导此刻专门提出了细节的问题,那么在近阶段,还是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提升,当然大方向上还是要继续朝着自己确定的路径前行。精力有限,那就需要合理分配、动态调整。有道理。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我评判标准与大主任十分接近,在今晚的创意方案评选中,我们好感度最高的前两组都是一致的,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能感受到自己与大主任对同一事物总是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之所以还无法事事做到令他满意,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能力,而不足以匹配标准的能力又影响了效率,导致的结果就是加班多、成果差。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我才说自己当前最重要的并不是抠细节——细节要讲究,但不能占据过多注意力。毕竟当前出现的细节问题,不在于粗心或者没有掌握评判的标准,而是因为能力不足导致的效率低下占据了过多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基础的文字审核过于粗糙,遗漏了初级错误。(今天太累了,所以日记不打算审核了,有文字错误请见谅。)
感慨
依然令我难以释怀的是,领导每每流露出的对我整体的否定(毕竟连大学都不该毕业的看法,怎么都不是肯定),总会令我感到“虽然很不满意,但是因为制度问题不得不用”——我坚信有一天我会亲自验证这不只是我的猜想,就是他的真实想法,毕竟今年以来我已经验证了太多之前感受到的、却没有证据的命题。
这种感受带来一个无法抹去的想法:我的存在对于双方都是折磨,离开是好的选择。虽然基于现实考虑,我并没有提出离职和应聘其它行部,但有时我想,当有合适的机会出现时,我是不是会走得义无反顾?而在现实里,人人都觉得领导十分器重我、待我也极好——或许这种发自内心的无奈和嫌弃是外人不能体会和理解的吧。正如我认为该离开却没有付诸行动,大主任也是真的不满意却无计可施。
关于写材料的一个尾巴
很多时候,我和猫猫说,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后面还有一道关,还晓得后面那个人比我厉害得多,所以我每次起草材料都会有畏难心理,完成得也并不理想。而那些不需要主任审核的文稿,我都完成得不错,也得到了肯定和赞扬。所以,我认为自己“不会”写材料,究竟是真的不会写,还是自认为的不会写,如果假想后面没有大主任,把自己当做最后一关去写,是不是会好很多?
而关于材料中的自我意识体现,在本周末加班修改材料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一段文字,大主任和我都进行了修改,当他把修改的内容发给我后,我毫不犹豫地直接覆盖掉了自己的内容,被他喊停:“你怎么不看一看就直接覆盖了呢?也许你写的里面有一两句比我好的呢?”
我不晓得大主任是否能够理解,我之所以利落地覆盖掉自己的内容,固然有他专业比我强的缘故,但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是领导,所以我服从。现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我基本没有所谓自己的思想,大主任怎么说,我就怎么写,他想法变来变去,我就随之改来改去。这种做法不算积极,但在还有在材料中表达自主意识的时候,总是受到各类抨击,于是我就不再愿意这么做了。下阶段,我打算尝试表露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眼光,去理顺逻辑的框架、去评判内容的取舍、去选择言语的表述。
以上。
P.S.金庸去世,一代武侠大师就此告别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