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灵魂及其他
提到灵魂,我们首先会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究竟又没有灵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区分两种类型的灵魂:精神性质上的灵魂和实体性质上的灵魂(以下分别简称精神灵魂和实体灵魂)。精神灵魂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主观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动力,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分辨出他物与自身的区别,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世界建立某种联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于是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人的灵魂作了三重区分:理性的灵魂、激情的灵魂和欲望的灵魂。理性位于头部,激情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在这三重性格之中,理性才是灵魂的本性。这里柏拉图所指的“理性”,毫无疑问,是属于我们的主观意识的。另一方面,精神灵魂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的本质,这种其实带有一种必然性,因为它终归是合乎人的理性的。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也谈到“本质性首先是它的内在方面,但内在方面作为单纯的可能性,也注定了要被扬弃。这种被扬弃了可能性即是一种新的现实性的兴起,而这种新兴的现实性便以最初直接的现实性为前提、条件”;所以,“必然性是被认为显示事物的同一性,而这些现实事物的独立性却正应是必然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说,必然性就是自身对自身的规定,是否定的环节,恰由于它不需要他物的介入和避免了他物的干扰,便也摆脱了意志的空乏实意的任性,从而保证了自身的独立性,最终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同一,这一点后来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所以,通过上面简短的探索,我们会发现精神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的,而且前人也作了一些比较精彩的陈述和解释,我们可以认为精神灵魂确实是存在的。下面我们开始讨论实体灵魂。
关于实体灵魂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那里便有所说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关于“灵魂是实体”的三段论证明。传统的观点是这样的:
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小前提:灵魂是一种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结论:灵魂是实体。
康德认为,“凡是只能被思考为主词的东西也只能作为主体而实存,因而也就是实体。现在,一个思维着的存在者仅仅作为本身来看,只能被思考为主词。所以,它也只能作为一个主体,也就是作为实体而存在”。很显然,康德在这里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主体”:大前提中的“主体”是经验对象的“主体”,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主体”;小前提中的“主体”是指认识的“主体”,仅是一种“逻辑上的主体”。传统形而上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把作为思维主体的灵魂当作实体来研究,是一种理性心理学的悖谬。
平心而论,康德的批判实属一针见血,毫无保留。康德的结论是:灵魂不是一种实体,对于它我们不可能形成任何知识。康德的理由是人的灵魂是属于先验理念的,不属于知性的范畴。当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的表现。但是,我接下来所要讨论的与康德有很大的不同。
我认为人是有实体灵魂的,在于人有主动思考的能力,即对旧事物的反思和对新事物的探索;但深入来讲,人的这种主动性实际上也是“被动的”,因为人的思维或意识必须接受他物的刺激才能发生作用,这刺激物除了实体灵魂不是别的。当然,肯定有不少人会反击我的上述观点,他们认为人的这种主动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灵魂的产物,而是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获得的,也就是说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那么,我也有理由说,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子看到新事物时必然会产生某种好奇感,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其当时是否在进行主动思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完全具有这一潜力,否则他便不可能学会语言。既然这样,还有的人会说我的证明其实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从这一角度讲,这种刺激物就是外在于我的客观事物,根本不是来自于什么实体灵魂。但我首先需要申明的是,这种客观事物作用在猪和狗身上,并不会诱发他们去主动思考,我这里用的是“主动思考”,并不是说猪和狗不会思考,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还是具有比较低级的思维能力的,但完全是被动的。所以,很明显是人首先把客观事物纳于自身之内,再次就是实体灵魂激发自己的思维(精神灵魂)进行积极思考。正如“世界本身没有问题,一切问题都是思维的产物”,但我要强调的是思维只有在受到实体灵魂的刺激下才会有所作用。
于是,虽然我们无法通过经验事实来证明作为实体的灵魂究竟是否存在,但我们又很难反驳其不存在的根基,所以,我们不妨暂且认为实体灵魂是存在着的。
好了,既然精神灵魂与实体灵魂都存在,人们又会继而思考:到底哪个才是唯一的本原呢?关于这个提问,我需要引出一个人——斯宾诺莎。斯宾诺莎认为,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他关于属性的定义是“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人类所能认识的属性只有两种,即广延和思想。于是,斯宾诺莎将人的意识看成了实体的产物,并依附于实体这种,因为思想不过是实体的一种属性而已。我在这里也同意他的观点,即认为精神灵魂从属于实体灵魂。但与之不同的是,我要说明精神灵魂也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直接表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差异上,人的本性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这是由于我们的精神灵魂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封闭性,但绝不是完全独立和彻底封闭的。所以,人们常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难改”就是说只要肯花功夫还是能够有所改变的,这是因为人的精神灵魂具有相对封闭性,但不是彻底封闭着的。但是,人的实体灵魂是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的,这就是人的意志,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作为本质的东西,正如生物学上的基因一样,它是无法改变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精神灵魂与实体灵魂的关系:实体灵魂左右着我们的精神灵魂,即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意识,表现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偏好的差异性,而精神灵魂的相对封闭性与独立性让我们有意排斥外在于我的,与我的实体灵魂的本质不相符合的一切不利因素。于是,我们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整合有利于发展我们精神灵魂的有利因素,来达到与实体灵魂保持高度的同一性。
写到这里,貌似行文可以收尾了,但还有一点值得说明,就是我们的大脑。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大脑的机能,这固然不错,而且很直观,我们每个人都能比较轻松地理解。毕竟没有大脑,便不可能产生思维,大脑受损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所以,大脑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必备条件。然而,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大脑说到底只不过实在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罢了,各大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为我们所认识,这恰好就是我们的精神灵魂在背后起作用,即我们的一切感觉(这里主要指视觉和听觉),都必须借助于大脑这一中介来过渡到精神灵魂(我们的主观意识),精神灵魂再依据这些感觉材料进行综合、统摄,会变成各种信息,如果某种信息与我们的实体灵魂相符合,则这种信息就能为我们所把握,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假如某种信息不与我们的实体灵魂相一致,则我们要么拒绝这种信息,而不作任何的反应,要么精神灵魂主动进行习惯性联想(精神灵魂具有记忆的功能),在经验的指导下做出不可靠的判断。所以,实体灵魂、精神灵魂、人的大脑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实体灵魂处于支配地位,精神灵魂是联系实体灵魂和大脑的中心环节,人的大脑只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器官的刺激,形成最初的感觉,它是客观世界与精神灵魂的中介。前文我们已经谈到人的实体灵魂是具有绝对独立的,是一个人最为本质的东西,因而是永恒不变的,纵然肉体并不存在,灵魂却不失其为灵魂。
所以,人要想解放,就是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身的本质,即符合我们的实体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自由地生活着,这就是涉及到我们的实体灵魂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其实在上文精神灵魂的阐述中我已有提示,这就是人的意志。因此,我接下来将要对全文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实体灵魂代表人的意志,即人与人相区别的本质,我们每个人在各自意志的支配下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因而人的意志的独立性的必然结果就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然而人们又总是想把握这样的规律,以便充实自己、完善自身,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于是它又表现为具有某种“合目的性”,但这种“合目的性”必须建立在“合规律性”的基础之上才行。因此,历史和理论均证明,只有尽量消除一切束缚人的本质的枷锁,让人类获得自由,整个社会才能比较健康地发展,才能有规律地发展,而不是“一团糟”忽前忽后地滚动着。只有这样,幸福的生活才有所可能,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