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9 Monday Briefing

1.又一场啤酒馆“政变”——精酿啤酒(Craft Beer)
啤酒是大众最为熟悉的酒精饮料之一。能在超市里购买到的大众啤酒,比如青岛、喜力、百威等品牌,其酒精度数较低、口味淡爽,又有酒精的“迷醉”威力令人飘飘欲仙,是聚会中不可或缺的助兴“道具”。然而,这一类啤酒口味较淡,在酿酒过程中加入了大量辅料,如玉米淀粉、大米来稀释大麦的蛋白质,其经历发酵之后,没有麦芽这种原料浓郁,从而导致口感较“水”。但是,这种做法可以降低成本,使得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因此得到了大品牌的亲睐。

然而,消费市场也会随着工艺的进步和人民日渐提高的物质需求而升级。精酿啤酒应运而生。2012年可以说是国内精酿啤酒元年。按照国内精酿啤酒教父高岩的说法,在2012年第一届草根全国自酿啤酒大师杯上,许多与会者建议将Craft Beer翻译成“精酿啤酒”。这个说法得到了全票通过。(高岩是《喝自己酿的啤酒》的作者,也是发起这个行业的“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
定义
在定义精酿啤酒之前,我们需要先树立什么是啤酒的正确认识。啤酒的基本原料为水、用于转换成酒精的淀粉(如可用于发酵的大麦麦芽)、起发酵作用的酵母、及调味料如啤酒花。不同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味觉体验。传统的“黑、黄、白”只是经销商图方便贴上的“简单粗暴”的标签,啤酒应该按照发酵方式分为拉格(lager)和爱尔(Ale)两大类,进而再分出上百个分支。
拉格指的是底层发酵技术。其温度低、发酵速度慢的优势,适用于工业化的大规模量产。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一般都是使用味道寡淡的拉格技术。
爱尔指的是上层发酵技术。特点是其需要较高发酵温度,发酵速度也因此更快,一般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特殊气味。一些水果味的啤酒就是运用此法生产。“正宗爱尔”一词是随着上世纪70年代美国精酿革命提出的。

精酿革命与市场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掀起了精酿革命。为了细分市场以推高销售,美国酿酒协会(Brew Association)作了精确的定义:一、年产量不多于600万桶;二、酒厂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所有权方面,来自工业啤酒厂控股不超过25%;三、主打的啤酒产品没有使用像玉米、大米等辅料。这个定义策略,可以使小厂生产的啤酒更具特色,从而使精酿啤酒的市场更具多元性。
由于这个定义是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而定义的,在中国没有落地执行的可能。精酿啤酒,在美国市占率为20%,而中国只有1%。由于中国市场尚未成熟,我们更倾向于把“精酿啤酒”认作为大众啤酒的“他者”,并且要求更好、更独特的口感。根据Labeer的统计,截止至2018年,国内有23个地方协会、8000家左右的精酿酒吧、200个地方精酿品牌、100个左右的精酿品牌有瓶装啤酒上市。
一些推荐的精酿
比利时修道院啤酒,分为Trappist Beer与Abbey Beer两种,前者为ITA联盟的成员所生产的啤酒,为正式修道院联盟所生产,而后者不在此类中。ITA共有20家修道院,严格遵照规范生产啤酒及其他产品。而Abbey Beer可以仿照Trappist的生产方式,也有修道院委托生产加工。修道院啤酒统一使用上层发酵法(爱尔),酒精浓度高,全程手工制作。
说说罗斯福系列,适合入门。此酒略甜,酒体浑厚,口味丰富,还能喝出烈酒的味道。市场上可以买到6号、8号、10号,口味厚重感逐次增加,而这些标号指的是在啤酒桶内成熟的周期。价格在每瓶20元左右,含量为330ml。

美式印度淡色爱尔(Indian Pale Ale),简称IPA,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精酿啤酒种类,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其酿造工艺中加入了大量啤酒花,据说是当年,英国人为了防止啤酒运送到印度后过早腐烂而发明的。啤酒花是天然防腐剂,会使得啤酒香气更浓郁,但苦度会增加。美国人把这项技术玩出了花,各种小酒厂品牌层出不穷。
Brewdog酿酒狗系列。果味丰富,香气浓郁,但是会有点苦哦!

Flying Dog飞狗系列。酒体浑厚,酒精刺激感极强,保证快速上头!
Goose Island鹅岛系列。百威英博旗下精酿。基本都是IPA产品,可以尝试。
这些产品价格在25-40元不等,一瓶大约有350ml。
国产
拳击猫(Boxing Cat)。起源于上海,是国内精酿啤酒的佼佼者,在国内有多家啤酒馆。现已经被百威英博收购。在京东、淘宝的百威专区可以看到他们家生产的啤酒。

熊猫精酿(Panda Brew)。15年在北京发迹,如今已经有罐装瓶装量产上市。熊猫的品牌定位是为每位中国人酿造啤酒,其特色的熊猫LOGO黑白相间,也十分讨喜。在电商渠道也可以购买到他们家的产品。

如果你也喜欢啤酒,当你路过一家啤酒吧,也请不要迟疑,进去品一品。如上按图索骥,相信必然能开拓一片新天地。
(资料整理:三联生活周刊,知乎,维基百科,百度百科,Max的Vlog简书)
2.中国日本,谁更需要谁?
中美贸易战愈发升级。此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来访中国,意味深远。自从2012年上任以来,由于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议不断,中日的政治外交一直都不稳定。
CNBC的评论员Michael Ivanovitch今天分析了复杂的中日关系。
自从2012年上任以来,安倍首相重申,“中国是日本经济复苏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的国家。我们需要运用智慧来避免两国的政治问题,从而保证经济不受影响。”在就任的6年中,安倍作出了许多努力寻求日本的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国内右翼选民的“反中”气焰及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敌意,中国的不可或缺性无法体现,他只得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相互竞争。当他意识到这种与中国“抢市场”的策略渐渐无效之时,他转而再次寻求与中国正式合作。
而此时,中国也在试探日本,而并非投怀送抱。那些说中国由于经济虚弱而转而争取与日本合作的话语,是一派胡言(Arrant Nonsense)。事实上,中国的经济一如既往的好。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9月份通胀率仅为2.5%,预算赤字为GDP的3%,公共债务5.2万亿美元占GDP的47.6%,贸易顺差为700亿美元,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而日本这边,前八个月就与中国产生了2060亿美元的贸易,比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438亿美元要多出很多。
数据表明,今年1月至8月,日本同比增加了14%的对中出口,完全由出口驱动带动了1%的经济增长。在家庭消费和住宅投资(约占GDP的60%)实质上一潭死水之时,出口销售增长的5%及出口投资增长的3.5%,成为了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对于日本的Indispensable可见一斑。
而中国,也在观察日本在政治上的一举一动。日本若想闷声发大财,之前的政治问题如钓鱼岛问题等等,就必然需要妥善处理了。
(资料整理:CN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