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ingle man
终于盼来了这个电影。一句话:我享受观影的每一分钟。早在电影到手之前已经得到了电影原声,反复的作为背景音乐听。今天下到电影后晚上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静静的坐下来一个人欣赏。
电影改编自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1964年的同名小说,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学里教书的英国教授,他相恋16年的同性爱人遭遇车祸突然辞世,在痛苦的边缘,这天清晨他如常从痛苦中醒来,准备开始一天,我们就此走入了这个痛失爱人的男人的悲伤世界中:
如果你够细心可以发现影片画面颜色的变化:暗色调是George悲伤时,一个人时;当有外人走入他的孤独世界里,画面颜色马上鲜活;最明显的是小女孩在银行中来和他说话;他的学生出现在他身边时。导演用了很多近景的人物眼镜,眉角,立刻带出人物眉目传情的感觉来。
George醒来后,例行公事的梳洗,准备上班;电话铃声响起,他的回忆来到当天爱人车祸自己收到电话的情景;电话结束,Colin Firth饰演的George马上开始啜泣,然后是滂沱大雨中他哭着趔趄着来到亲密女友的家中,像个孩子似的在她怀中释放自己的悲伤。即使是他爱人他也无法去参加葬礼。
George在银行自己的保险箱里,拿起男友Jim的照片,他的回忆来到两人在海边悬崖上晒太阳的场景,那是多么美的黑白画面。
George在下班回家,拿起桌上的一张唱片,他的回忆来到出事前几天的温馨的夜晚,两个一左一右在沙发上读着小说,听着唱片,可爱的狗躺在地板上。唱片要更换了,两人推托着要对方去换;George作为英国文学教授在看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Jim看的则是通俗点的《Breakfast at Tiffany’s》。Jim看着地板上无忧无虑的狗,说了段生活的感悟。然后说到:If I die right now it will be OK. 这是我最喜欢的场景了。
最后在我以为George放弃自杀念头时,在我以为他因为那个quiet的moment后,锁起手枪,烧掉自己写的遗嘱时。他意想不到的一刻发生了,心脏病,他最后一瞥是自己的爱人走过来吻他最后一次,然后他闭上了眼睛。
最美的同性恋文学: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的小说出版于1964年,在那个充满了躁动、反叛和不安的年代里,这样一部沉静而悲怆的小说被评价为“最美的同性恋文学”。在那个年代里,同性恋开始大规模地上街**、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声讨自己恋爱和结婚的权利。1980年代的早期,刚刚二十岁出头的汤姆•福特读到了这本小说,尚处在懵懂时期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那种十几年的“同性之爱”,但是小说依旧打动了他。福特说:“我当时已经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同志,但是还没有一个恋人,我也没有公开宣扬这件事。正好是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这本小说,小说中的苦闷、悲观和彷徨的情绪打动了我。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和消极的情愫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我的感受。我渴望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无处开口,就像小说里的乔治一样,我甚至想过自杀。”在读过小说之后,乔治的形象就在福特的脑海中长久地停留。他说:“当时,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主人公的单纯和勇敢。2006年,当我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去筹备我的第一部电影拍摄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这个小说,书中的男主角乔治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于是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从1980年到2006年,将近30年的时间,福特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一个在时尚界呼风唤雨的大腕,但是拍摄这个影片念头,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心头。可能对于福特而言,拍摄《单身男子》不仅仅是处女作这么简单,它更像是福特在大银幕上的回归之旅。福特说:“对于四十多岁的我来说,这书中传达的信息又不一样了,重要的是让我产生共鸣,撞击着我的心灵最深处。一个男人某一天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谅解看似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比大事还难于处理。所以,电影里面有我很多感觉。我觉得生命是现在最重要的,它和我现在的内心非常接近。”
汤姆•福特的自我表达
可能对于汤姆•福特而言,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谈得上是 “冒险”。临危受命之下来到Gucci的他用了9年时间,把这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打造成了市值43亿美元的时尚航母。就在他成功登顶并且拥有自己的时尚品牌的时候,他却从时尚界一脚跨到了电影界,拍摄了他的处女作《单身男子》。这部处女作一经亮相就获得了无数好评,并且还为主演科林•费斯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帝桂冠。如果仅仅就处女作而言,这个成绩可谓辉煌。
对于为什么选择去拍电影,汤姆•福特说:“无论是时尚还是电影,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可是电影对于我而言,显然要更纯洁一些,虽然它也涉及巨大的资金和方方面面的投资、收益,但是我并不要依靠票房生活,我在时尚界已经赚够了钱,电影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表达和沟通的途径。它只要能表达出我的想法,这就足够了。票房并非我考虑的对象,因为我一旦被票房限制,并且要依靠电影挣钱或者是出名,那么电影对于我而言就不再纯洁了。我何苦又要在电影上赚钱呢?毕竟我在时尚圈里赚钱更容易也更保险。”
“拍电影是我一直想做,也是不太敢涉足的事情”,在谈及首次“触电”的感受时,福特说:“我们都会习惯于把自己关在一个相对封闭而且又安全的小圈子里,我们都不敢去冒险,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和乏味。时尚界虽然很光鲜,但是它现在大不如前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拍电影一直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冒险,我需要用电影来表达我在时尚界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是设计师的工作一样,导演一样要设计人们是怎么穿衣服的,是怎么吃饭的,是怎么生活的,甚至是怎么死亡的。”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之后,很多影评人都指出影片中带有强烈的王家卫的风格,从影片色彩、镜头序列到画面构图莫不如此。对此,汤姆福特解释说:“每一个人,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一些大师级的导演所影响,并且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影片里使用他们招牌式的镜头。我对很多导演都非常推崇,但是我最敬仰的还是王家卫。我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灵感,并且放在了这部电影中。”
花絮
1.本片是著名时尚设计师汤姆•福特的导演处女作。
2.科林•费斯凭借本片获得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3.科林•费斯原本并没有档期来扮演本片主角,后来影片拍摄的时间有了变化,科林•费斯也可以参与本片了。
4.汤姆•福特透露片中Kenny一角本来并不是由尼古拉斯•霍尔特扮演,而是给了一个更为有名的演员,但该演员在拍摄五天前的试装时并未出现,于是福特想起了尼古拉斯•霍尔特的试镜录像,最终决定由霍尔特来扮演。
5.汤姆•福特表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对影片的影响很大。
电影改编自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1964年的同名小说,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学里教书的英国教授,他相恋16年的同性爱人遭遇车祸突然辞世,在痛苦的边缘,这天清晨他如常从痛苦中醒来,准备开始一天,我们就此走入了这个痛失爱人的男人的悲伤世界中:
如果你够细心可以发现影片画面颜色的变化:暗色调是George悲伤时,一个人时;当有外人走入他的孤独世界里,画面颜色马上鲜活;最明显的是小女孩在银行中来和他说话;他的学生出现在他身边时。导演用了很多近景的人物眼镜,眉角,立刻带出人物眉目传情的感觉来。
George醒来后,例行公事的梳洗,准备上班;电话铃声响起,他的回忆来到当天爱人车祸自己收到电话的情景;电话结束,Colin Firth饰演的George马上开始啜泣,然后是滂沱大雨中他哭着趔趄着来到亲密女友的家中,像个孩子似的在她怀中释放自己的悲伤。即使是他爱人他也无法去参加葬礼。
George在银行自己的保险箱里,拿起男友Jim的照片,他的回忆来到两人在海边悬崖上晒太阳的场景,那是多么美的黑白画面。
George在下班回家,拿起桌上的一张唱片,他的回忆来到出事前几天的温馨的夜晚,两个一左一右在沙发上读着小说,听着唱片,可爱的狗躺在地板上。唱片要更换了,两人推托着要对方去换;George作为英国文学教授在看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Jim看的则是通俗点的《Breakfast at Tiffany’s》。Jim看着地板上无忧无虑的狗,说了段生活的感悟。然后说到:If I die right now it will be OK. 这是我最喜欢的场景了。
最后在我以为George放弃自杀念头时,在我以为他因为那个quiet的moment后,锁起手枪,烧掉自己写的遗嘱时。他意想不到的一刻发生了,心脏病,他最后一瞥是自己的爱人走过来吻他最后一次,然后他闭上了眼睛。
最美的同性恋文学: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的小说出版于1964年,在那个充满了躁动、反叛和不安的年代里,这样一部沉静而悲怆的小说被评价为“最美的同性恋文学”。在那个年代里,同性恋开始大规模地上街**、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声讨自己恋爱和结婚的权利。1980年代的早期,刚刚二十岁出头的汤姆•福特读到了这本小说,尚处在懵懂时期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那种十几年的“同性之爱”,但是小说依旧打动了他。福特说:“我当时已经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同志,但是还没有一个恋人,我也没有公开宣扬这件事。正好是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这本小说,小说中的苦闷、悲观和彷徨的情绪打动了我。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和消极的情愫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我的感受。我渴望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无处开口,就像小说里的乔治一样,我甚至想过自杀。”在读过小说之后,乔治的形象就在福特的脑海中长久地停留。他说:“当时,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主人公的单纯和勇敢。2006年,当我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去筹备我的第一部电影拍摄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这个小说,书中的男主角乔治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于是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从1980年到2006年,将近30年的时间,福特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一个在时尚界呼风唤雨的大腕,但是拍摄这个影片念头,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心头。可能对于福特而言,拍摄《单身男子》不仅仅是处女作这么简单,它更像是福特在大银幕上的回归之旅。福特说:“对于四十多岁的我来说,这书中传达的信息又不一样了,重要的是让我产生共鸣,撞击着我的心灵最深处。一个男人某一天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谅解看似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比大事还难于处理。所以,电影里面有我很多感觉。我觉得生命是现在最重要的,它和我现在的内心非常接近。”
汤姆•福特的自我表达
可能对于汤姆•福特而言,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谈得上是 “冒险”。临危受命之下来到Gucci的他用了9年时间,把这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打造成了市值43亿美元的时尚航母。就在他成功登顶并且拥有自己的时尚品牌的时候,他却从时尚界一脚跨到了电影界,拍摄了他的处女作《单身男子》。这部处女作一经亮相就获得了无数好评,并且还为主演科林•费斯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帝桂冠。如果仅仅就处女作而言,这个成绩可谓辉煌。
对于为什么选择去拍电影,汤姆•福特说:“无论是时尚还是电影,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可是电影对于我而言,显然要更纯洁一些,虽然它也涉及巨大的资金和方方面面的投资、收益,但是我并不要依靠票房生活,我在时尚界已经赚够了钱,电影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表达和沟通的途径。它只要能表达出我的想法,这就足够了。票房并非我考虑的对象,因为我一旦被票房限制,并且要依靠电影挣钱或者是出名,那么电影对于我而言就不再纯洁了。我何苦又要在电影上赚钱呢?毕竟我在时尚圈里赚钱更容易也更保险。”
“拍电影是我一直想做,也是不太敢涉足的事情”,在谈及首次“触电”的感受时,福特说:“我们都会习惯于把自己关在一个相对封闭而且又安全的小圈子里,我们都不敢去冒险,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和乏味。时尚界虽然很光鲜,但是它现在大不如前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拍电影一直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冒险,我需要用电影来表达我在时尚界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是设计师的工作一样,导演一样要设计人们是怎么穿衣服的,是怎么吃饭的,是怎么生活的,甚至是怎么死亡的。”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之后,很多影评人都指出影片中带有强烈的王家卫的风格,从影片色彩、镜头序列到画面构图莫不如此。对此,汤姆福特解释说:“每一个人,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一些大师级的导演所影响,并且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影片里使用他们招牌式的镜头。我对很多导演都非常推崇,但是我最敬仰的还是王家卫。我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灵感,并且放在了这部电影中。”
花絮
1.本片是著名时尚设计师汤姆•福特的导演处女作。
2.科林•费斯凭借本片获得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3.科林•费斯原本并没有档期来扮演本片主角,后来影片拍摄的时间有了变化,科林•费斯也可以参与本片了。
4.汤姆•福特透露片中Kenny一角本来并不是由尼古拉斯•霍尔特扮演,而是给了一个更为有名的演员,但该演员在拍摄五天前的试装时并未出现,于是福特想起了尼古拉斯•霍尔特的试镜录像,最终决定由霍尔特来扮演。
5.汤姆•福特表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对影片的影响很大。
-
撕裂一天空慘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1 16:50:48
-
孤独患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20 16:02:42
-
Death in veg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10 0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