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竹雀岚翠”试鉴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研究班》二期班课程进行到第三次课,同学们都已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小编也将陆续推出一些论证思路清晰,逻辑推理较强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持续关注!
文/上海交通大学古代书画研究班 曹峥军
[摘要]
明宣宗朱瞻基以卓越之书画能力闻名于后世,所绘之虫鱼鸟兽经历代专家鉴评,水准可与宋徽宗齐名,甚至可说不相上下,以其帝王之尊,得艺如此,相当难得。
本文试从流传之宣宗“竹雀岚翠”作品,进行多方查考与比对,发现虽然宣宗画风受到花鸟画始祖黄荃影响,作品注重神韵的表现,但本件作品在几个特征上,有明显不符合之处。包括:
(1)宣宗在世时惯于题词于书画赠臣,但本件并无此一特征;(2)本件画风显现苍凉之气,与“仁宣”盛世之风迥异;(3)在画作细节处,多处笔法有显着不同。由以上查考资讯中可知,“竹雀岚翠”应非明宣宗亲作,仅可由相关鉴藏印章中,证明为明朝内府所收藏作品。
关键词:明宣宗、文宣之治、武英殿宝、黄荃、鉴藏印章
[待鉴作品资讯]
待鉴作品“竹雀岚翠”(如图),纵19 厘米、横20 厘米,水墨纸本。上有武英殿宝印鉴,鉴藏印则有朱、重容、扬州阮氏琅玕窒晒菡洳亟鹗囗囗囗囗(书画之印)、程氏桢义鉴藏、惕安珍赏、印珍庵藏等。

1、作者小传
明宣宗(1399-1435)朱瞻基,自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公元1426-1435 年在位期间,年号宣德。宣宗雅好翰墨,热衷于书画创作,历来所作物、兽、花、草,均得造化之妙。宣宗常以书画作品赏赐近臣,并题字词于其上。宣宗主政期间,文治武功均极鼎盛,且以个人雅好,风行草偃,引领当代艺术潮流,并以恢复两宋画院的盛况为志,后世论其成就表现,咸认可与宋徽宗的宣和画院媲美。
宣宗虽然盛年早逝,但于艺术创作上,却有极高的领悟力,向为后世所推崇。其在绘画取材上,偏向以花、畜、兽等带有象征寓意的题材为主要特色,在绘画风格上明显受到世称花鸟绘画始祖的黄筌之影响,在作画时特别注重线条和神韵的表现,亦多呈现华丽富贵之感;宣宗的书法笔风则一贯潇洒劲健,被后世誉为“书出华亭兄弟,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
根据画史记载,明宣宗于绘事,“所做物、花、草并佳”且喜将画作“赐给宠臣”,上书字词及赐姓名,并惯印“广运之宝”、“武英殿宝”、“雍熙世人图章”、“御府图书”、“钦文之玺”,以及三种同类型的“广运之宝”等图印(如图所示“广运之宝”例)。宣宗延续先祖尚翰墨习惯,政余亦喜好鉴赏古迹,醉心诗文书画,受到后世推崇。


2、时代风格
明成祖朱棣逝世后,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采纳内阁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夏原吉、蹇义所提出的宽松治国和休养生息政策。两位皇帝在位共计11 年(1424-1435 )期间,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史称“仁宣之治”,后世并将此时期与周朝“成康之治”、汉朝“文景之治”相提并论。清修“明史”中亦称,仁宣之治是“官吏称职,政治清平,纲纪严明,仓库常满,百姓安居乐业,遇灾多救不为害”的盛世,民气因为政治的清朗,不但渐渐舒展,整个王朝也有持续向上的气象。

3、作品介绍
2012 年台北故宫曾以“宣德宸翰”为名,展出明宣宗图像、书画及后世仿制作品共计17 件。展览中,宣宗御笔的作品计有“三阳开泰图”、“戏猿图”、“画花下狸奴图”、“壶中富贵图”、“书上冬暖诗”、“书画合璧册”、“宝绘册”、“寿星珍图荟帙册”、“夏果写生册”、“鸡图”、“花卉卷”等,这些作品所包含的诸元素,涵盖了宣宗传世之作中最精良的部分,也是其个人多元书画作品的综合展示,可将之视为标准件,为本论之重要参据。
本作品为纸本,主题为 “竹雀岚翠”画中的“竹叶”与“雀”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核心。尺寸为纵19 厘米、横20 厘米。 印鉴为“武英殿宝”,鉴藏印有朱文:“朱”、“重容”、“扬州阮氏琅玕窒晒菡洳亟鹗 (书画之印)”、“程氏桢义鉴藏”、“惕安珍赏”、“印庵珍藏”等钤印。
据作品上印章所示,本件作品曾经朱重容、阮元、程桢义、王祖锡、翁绶琪收藏。
以下为藏者个人资讯:朱重容(清),容重,明宗室,字子庄,好古能文,尤精书法,各体书法均为当世所重。

阮元(1764-1849 年), 为乾隆54 年进士,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及太子太保、太傅等职,工书法、富收藏,早岁即曾编辑金石书画目录。
程桢义(清),字心柏,漱石,为江苏吴县人,精鉴赏,富收藏。
王祖锡(1858-1908),字二朗,号惕安,浙江嘉兴人,精鉴别,擅画,能篆刻。



4、作品试鉴
(1)印章,本件作品上的印章,多为收藏者所钤盖,说明其流传之绪。全件中最重要的印鉴,为其上所钤之“武英殿宝“之章,证明其为明成祖(武英殿始于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收藏或作品,但由于其中并无款识,无法确切证明作者为何。为此,笔者查找相关文献后得知,明宣宗历来未曾有请代笔绘画的习惯,从其常以书画作品赏赐近,并书款以赠的习惯推断,本件作品并不像是宣宗亲作,疑似仅为明代皇帝个人收藏。

(2)作品的风格内涵,可说是宣宗历来绘画内涵与特质的表现。本作品的花鸟绘制技巧,经笔者查询对照相关作品后,发现在故宫“宣德宸翰”展览中所展出之“戏猿图”作品,在竹叶的表达技巧上,与此件作品并不相符(如图)。两件作品的差别,主要是“戏猿图”的画法并未完全按照竹枝生长原脉络来画,而这件待鉴作品则是完全按照竹枝生长的脉络画出,在技巧与绘画习惯上有明显不同。


另外,在明宣宗“御临黄筌花卉图”作品中,画中的雀鸟,其飞羽、翅翼的画法,亦与“竹雀岚翠”图有明显不同,虽然历来艺术创作者,作品可能随心境与年纪增长而有所不同,画风可能会有所转变。晚近西方学者亦有“晚期风格”之理论,说明所有艺术创作者的习惯与风格,有可能在暮年时期,因生理与心境上的改变,随之迥异,像是文学家莎士比亚、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和约翰史特劳斯等人,在艺术史上,亦有许多画家在晚年时,画风与壮年时不同,例如毕卡索、莫内等人,足以应证作者创作时,可能受到晚期风格的影响。
然而,据历史记载,明宣宗37岁即英年早逝,此时正值壮年时期,绘画风格的转变应该不甚明显,也不易有所改变。另外,从作品风格中也可以发现,此件“竹雀岚翠”图上之竹枝与竹叶的构成,呈现一种孤寂苍凉的萧索之感,这与宣宗以黄筌为学习对象,且历来作品中均以富贵呈祥画风为主调的特色并不相同,反比较像是历经沧桑后的危绝之朝,所呈现的特有颓败风格,这亦与宣宗在位时“仁宣之治”的盛世之隆,明显并不相符。
此一说法的提出,虽然稍嫌抽象,但系笔者根据多年书画实务阅览经验所见,确实能在万千作品中,有此深刻的体会。若以“晚期风格”之内涵所述,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人生渐渐接近尾声之际,作品将会产生一种新的“语法”,这种语法所指涉的,是人在面对肉体颓圮崩坏无可逆转,准备开始面对最终之境,岁月与疾厄在人的身上作用的一股无名力量,因此,艺术家在面对死亡与生命最终的叩问之时,作品必将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宣宗壮年而殁,其所处之世亦堪称极盛,绘画风格当并不致呈现如此的寂寥之感。
结论:笔者据以上论点认为,“竹雀岚翠”图并非明宣宗所作。但就其上所钤之印鉴,推断其较有可能为明代内府所藏的宋、元末期画家之作。

[参考资料]
艾德华.萨伊德(Edward Said)原作,彭淮栋(译)“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台北:麦田出版(2010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