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末都谈历史, 宋朝赵匡胤的趣事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夜就做了皇上。做了皇上以后,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要平定江山,就得让人家都服气。做了皇上,舒服了,闲着没事,赵匡胤就到后院打鸟。这鸟打得正高兴呢,群臣要求相见,说有急事,皇上赶紧就回来了。回来一看,奏上来的都是平常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皇上就说,你这事有那么急吗?大臣却说,起码比你打鸟急!这宋代文人治天下,还真不怵皇上,敢跟皇上顶嘴。

皇上急了,拿柱斧随手一挥,把大臣的牙就打落了。大臣不干,低下身子去捡牙,揣在怀里收着。皇上看着就怪了,说你想于吗呀?难道你还想告我不成?大臣回答说,我怎么能告皇上呢?自有史官记录此事。皇上一下子就慌了。过去的人,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一怕,都知道有个因果报应,自我都有极强的道德约束。皇上就说,这么着吧,你也甭生气了。我也是一时生气,我赔你东西吧。于是,又赔黄金又赔丝绸,赔了一大堆东西。这事就算了了。但此事还是记录在野史之中了。
这事到底有没有呢?不知道。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宋代是以文人治天下,宋代文人的地位非常高。宋代对文人非常宽容,修文偃武更是宋代的国策,这也使得宋在中国历史大朝代中成为唯一一个跨过三百年的朝代。三百年对中国历史来讲就是一个大限。比如周朝将近八百年,分成了西周、东周,而东周又分春秋、战国,各二百多年,都没到三百年。一个王朝就跟人一样,也是有一定寿数的,唯一跨过三百年的只有宋朝,两宋加起来长达三百一十九年,就因为它是以文人治天下的。而上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文人的作用。

南宋有一本书叫《谈苑》,跟现在的小说差不多,就是一本小说集子。书中说,开宝中王师围京陵,就是把李煜围了。赵匡胤想,你李后主成了一个手下败将,那你就应该到我这儿来拜谒,来给我磕头啊。但李煜没来,有大臣就给赵匡胤解释,说他不是拒绝来,而是不敢来。宋太祖正色道:你也别多说,没有用,江南也没有罪,他们也没什么罪,但天下是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赵匡胤最有名的一句话,载入了史册。
这事是不是真的我们也不敢说,但这说明了赵匡胤的一个治国理念。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一本叫《类说》的书上,它引用的正是《谈苑》。对于读者来说,真伪不重要,其中的道理才重要。所谓历史的真相,实际上我们是没有能力还原历史真相的。我们知道的历史就是从书上看来的,但不一定就是真相。我们又很怕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大的脉络是清楚的,每个朝代的兴衰也是清楚的。要不然,唐太宗也不会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何物为大?赵普说这事你得让我想想,我现在没法回答你。赵普回去想了一宿,回来告诉皇上,说我觉得天下道理最大。赵匡胤听了频频称赞,说你说的真是这样。按一般人理解,赵普要巴结皇上,就会说天下肯定是天子最大啊!但赵普说是道理最大。所以,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摸出这个道理,或者理解这个道理,或者懂得这个道理,或者传播这个道理,就是我们今天读史的真谛。
-
葛朗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3 00: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