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批判’一下这件事了
最近非常深刻地体会了一句话,
叫:人间不值得。
原因是-辛辛苦苦写了两天的文章,
结果阅读量首创历史新低,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
数据上的起伏是必须要承受的,
但被打击一次还可以,打击多了,
就真的没什么耐心再去写「干货」了,
因为特别的‘吃力不讨好’。
记得很久之前,
有特别多的人问过我:
教主,你的公众号为什么黏性那么高? 能不能分享一下秘诀?
于是,上个月我就屁颠儿屁颠儿地
写了一篇《提高粉丝黏性的5大秘诀》,
但结果是,与上篇「阅读量惨淡的干货」相比,
这篇秘诀的阅读量排名:倒数第二。

今天我讲这件事,
并不是想借着它‘矫情’一把,
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观点
:“我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干货”
去年还在职场上工作的时候,
我们公司隔一段时间就会开会。
开会的时候干什么?
讨论下个月该注册哪些公众号。
做为一个新媒体公司,
不断注册新账号是一份日常工作,
因为我们得赚钱养活自己,
而新媒体赚钱最好的方式,就是:
把每一个粉丝都应用到极致。
也就是说,当一个公众号做大之后,
就想办法把这个号上的粉丝分流至某些小号,
然后,你就可以用同一批粉丝,接两次广告。
A公众号一次,B公众号一次。
放在营销界,这种做法可以被称为「复购」。
当时,我对知识型公众号有特别深的执念,
所以和领导提议:
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职场干货号。
但事实却是,从创业开始到创业结束,
领导都没想过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为什么?
其一、这样的账号内容产出太难
其二、这样的账号体量很难做大
你见过有几个讲「纯干货」的公众号
粉丝百万甚至千万吗?
没有。
市面上所有粉丝过百万的号,
基本都是情感类、八卦类、时尚类。
即便是名字看起来很文艺的「有书」,
头条也全是情感文章。
而干货号、技能号、知识号,
能做到20万粉丝,就已经算很牛逼了。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真正关注干货的人确实不多,
可却总有很多人在抱怨:
你这个人为什么不写点干货?!
所以,在有些事情面前,
人性是比较「扭曲」的,
这个扭曲并不是个贬义词。
而是指:
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从来都不一致,
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最近我迷上了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
奇葩说就是一群奇葩在打辩论赛。
在第4期节目里,有一个辩题叫:
《因为空气污染,我们要不要离开奋斗的城市》
罗振宇作为反方,他认为,
很多人嘴上说着要离开,
但实际上根本不会采取行动。
为什么?
他讲了这么一段话:
这人啊,想法千奇百怪, 可是行动往往非常一致。 任何事,你搁到《奇葩说》都能吵, 但是一件事情出来之后, 大家的那个行为方式,是差不多的。


一语戳破人性有没有?
对于人来说,在想法和执行之间,
总是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这段话换到今天的「干货事件」上,也适用。
我们想要干货,但是行动却在出卖自己。
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2016年,我刚转行到互联网的时候,
去面试,一进门就拿用户调查说话,
以显示自己在营销思维方面的专业。
老板问我:
你这个文案准备怎么写啊?
我回答:
我去发调查问卷,去私聊用户, 这样我就能知道他需要什么。
但老板只是笑了笑,然后告诉我:
用户是不会跟你说真话的。
你得去默默地观察他们做了什么。
这就好比,我们很多人
讨厌八卦营销号,讨厌低端小说号。
但实际上,这些号却是用户量最多的。
前段时间,很多人义正言辞地抵制抖音,
但不可否认,抖音的月活用户有3亿。
这其实不是娱乐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上面说了,我们不是真心喜欢干货。
如果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就结束了,
可能对你起不了什么好做用。
你可能会强迫自己去‘真心喜欢’干货。
所以,这里我又要说另一句话了:
对于「干货」,不该过度依赖。
因为干货是毒,是陷阱,是别人嚼碎的饼干。
如果你拿到了干货,单纯地把它放在那里,
没有任何用处。甚至会给自己营造出
一种‘心安理得,收藏就等于学会’的错觉。
想让干货起作用,关键在于两个词:
思考溯源、行动验证
讲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一提到达芬奇,我们想到最大的标签
就是‘他是个伟大的画家,画画得非常好’。
外媒说,达芬奇画的素描
精确度可以和现代医学扫描图比较。
为什么达芬奇会有这种功力?
因为他曾经解刨了30多具尸体,
所以知道人体详细的构造。
如果你去找达芬奇学画画,
想学习他的作画技巧,
那么他可能会让你先去学解刨,
去追溯和掌握这个最基础的知识。
因为技巧是凌驾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对于有基础的人来说,技巧是锦上添花,
对于没基础的人来说,技巧就是一滩烂泥。
前几天,我推荐了一本书《刻意学习》
在书中,作者说,他最讨厌的就是市面上
「写出十万加爆文的N个技巧」
为什么?因为8个字:
行动是因,技巧是果。
“知行合一”这个词被很多高校拿来做校训,
意思是呼吁大家,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巧,
只有经过你的实践检验之后,
才真的是你的知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我们就是做不到。
毕竟,
人为了逃避思考和行动,
能做出很多没有底线的事情。
————
微信公众号搜索:静静教主。一个超走心的「学习、思考、个人成长」账号
微信后台回复“自由职业”,和你分享‘我做了半年自由职业亲历的真相’
回复“稿费”,教你,从普通新媒体编辑到得到签约作者,我是怎么写出讲书稿的
回复“赚钱”,看我亲身经历的通过写作赚钱的11种方法(有些坑必须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