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套书其实算是王阳明的个人传记以及作者个人对王阳明心学做的一些探究.
这套书的第一册用了比较长的篇幅去介绍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理学的基本思想,以及王阳明早起的一些个人经历.
之所以要花这么长的篇幅去介绍理学,是因为在王阳明的那个时代,也就是明朝,理学是当时的官方统治思想,王阳明实际上也是在思考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方法论,才最终创建了心学.
1 . 理学诞生的过程
陈抟 穆修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陈抟:道家代表人物 周敦颐:著作《太极图说》,提出了“无极”的概念 ; “无极而太极”的思想; 实际上,理学后来的发展的根源,都源自于周敦颐的这个“无极而太极”;周敦颐说这个无极,是“万物造物主,是万物运行的一个标准.”
二程:把他们的老师说得太道家、太玄幻的无极这个概念,重新归纳了一下,提出了“天理”的概念 ;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就是天理, 它是人一切行为的规范.
至此,理学思想的雏形就形成了,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
理学的基本思想虽然形成了,但是程颢、程颐在实践的方法论上有了不同的看法。
故事: 程颢和程颐有一次去别人家里做客,主人就叫了美女来作陪,哥哥程颢就对美女温存备至,弟弟就无动于衷。回到家里后弟弟就觉得很生气,觉得哥哥的行为有失体统,哥哥就很惊讶地说:我当时在宴会上,是怀里有美女,所以心中就有美女,我现在回到家了,怀里没有美女,心里就没有美女了,而你到现在心里都还有美女。
程颢:天理是在每个人心里的,一切都是问题都源自于内心;心里有这个美女就有,没有就没有,而且我只要心里没有邪念,这个美女再美都没用。
程颐:天理是在外界的,要靠学习去获得,一切都需要外部条件的约束。要从源头上面,就要没有这个美女。
然后理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朱熹和陆九渊。
据说他们对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的思想做了一场辩论赛,朱熹认为圣人应该先从外界格物,所以他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创建了所谓的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主张从外界获得真理,然后要抑制自己的欲望,要绝对的严肃。
陆九渊认为圣人应该先反省自己的内心,主张静坐,就是靠自己主观意识获得真理。所以他继承了程颢的思想,创建了陆九渊心学。
然后关于王阳明是怎么从理学中学习,然后突破了理学创建了自己的心学,就是王阳明本身的个人经历。
首先就是王阳明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他的父亲是个状元,世家子弟,衣食无忧,他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试,所以在王阳明创建心学之前,王阳明实际上涉猎了很多的学问。比如说,他研究过词藻文章,研究过怎么带兵打仗,也研究过道教 佛教 儒学,包括理学。王阳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每个学说里面的优缺点。比如说他觉得佛教道家虽然可以解脱内心的痛苦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逃避现实;比如说他在学习朱熹的理学时,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格竹子:格物致知,去格一下竹子的道理,,,但是王阳明又搞不清楚是朱熹说的格物致知错了,还是他自己太笨了。
在王阳明一直领悟不到真理的时候,王阳明经历了一个人生中的逆境。当时朱厚照继位的时候,掌权太监刘瑾掌握大权,然后大臣就上书皇帝说要杀掉刘瑾,但是事情败露了,那些大臣反而被陷害了,王阳明就上书为他们求情,然后受到了牵连,被流放到了一个叫贵州龙场的地方。那地方环境特别恶劣,什么都没有,很苦,
王阳明就开始思考,如果一个圣人遇到我这样的困境他会怎么做呢,然后也开始重新思考朱熹的“格物致知”。在苦苦思索之后,他就发现,
1. 圣人改变不了外部环境,只能去靠自身适应外部环境
2. 但是真理并不像朱熹说的,在外界外物之中,我怎么在这个破烂的山洞里面找也是找不到支撑我活下去的办法的。
3. 那么道理不在外界,就在我心里,但这个心有并不是主观性的自我想法,他说的心即理的这个心,实际上是指人的本性 性格,只要自己能探求自己的性格,就能掌控自己的内心,从而主宰自己,并且对外界的一切能做出正确而精准的回应。
这就是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心学。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所谓的心,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了解体悟自己的悟知性格,也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当你探求自身性格以后,就能针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做精准的回应。
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做有机结合,出世我能研究学问,入世可以给自己谋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