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阅读指南之《洛丽塔》

纳博科夫阅读指南之《洛丽塔》 在心里确定这篇短文的标题的时候,我还没有读完纳博科夫的所有的作品,至少说《微暗的火》、《普宁》和《阿达》还没有看过一个字。鉴于我一贯的自负我不准备削减狂妄野心的预算。准确说这应该算是《洛丽塔》阅读指南,“纳博科夫阅读指南之《洛丽塔》”则是以偏概全了。但是,仍然可以大胆的说,仔细阅读本文,对于了解写《洛丽塔》时候的纳博科夫很有帮助。 这本小说成书于20世纪的五十年代。据说对“对于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最初美国的出版社拒绝出版,英国和南方遭禁。只有在法国首先得以出版。故事讲述一个33岁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作为房客喜欢上寡妇房东的女儿洛丽塔,并与房东结婚成为洛丽塔的继父,而房东也就是亨伯特的妻子则在新婚后车祸意外身亡。然后他与洛丽塔在旅行中所发生的被世人称呼为畸形的爱恋故事。可以说亨伯特爱恋着洛丽塔;而洛丽塔年龄12岁,对于洛丽塔来说抑或是某种娱乐,还不能称为是任何一种爱。对于洛丽塔来说这不过是游戏或者善举,对于亨伯特这就是一切。整篇小说以回忆的叙述形式来表述的。因此台湾流行版本的电影翻译为《鳏夫忏悔录——异乡变态情》也可以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小说被视为HS小说,即使是今天也不免该命运。部分因为是名义上的乱伦具有猎奇的嫌疑,另一部分原因是文中确实有不少细致入微的描写离\性\的描写距离不远,文中他自侃为“压在熟睡女人身上的恶魔亨伯特”。
一、故事和小说结构。小说结构和故事梗概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熟悉的完全可以跳过,以下内容介绍虽然为方便阅读而摆设,仍然比网上的要详细一些。 上部(共33节) 【第1~4节】:介绍了小说主人翁亨伯特的家庭背景和幼年的教育背景。同时介绍了一位叫“阿娜贝尔”的女孩,小时候的亨伯特曾经和这个阿娜贝尔在海边的山洞约会时“贪婪地抚爱了”。 【第5~10节】:以自述的方式描写亨伯特在\性\需求方面的一些癖好。如“使用过大约八十个妓女”、其中有说到过莫妮卡。在第8节中,他和瓦莱里亚结过婚,他称她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她模仿小女孩的才能”突出。婚后并不合拍,在亨伯特打算去美国的时候,她很犹豫并说她“还有另外一个男人”。他们在第9节离了婚。 【第10~22节】:从第10节开始,洛丽塔才开始出现在故事里。大部分叙述来自亨伯特的日记本本。到第18节,亨伯特和信\仰\基\督\教的房东夏洛特结婚了,并成为夏洛特“急切又神经紧张的爱人”。这些小节中小说多出描写了亨伯特对自己的养女洛丽塔的爱恋之情。在第22节,夏洛特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去世。 【第23——33节】:夏洛特去世后,亨伯特隐瞒了洛丽塔妈妈去世的消息,去学校接回小洛丽塔后,带着她去旅行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29节是最重要的,应为经过骗婚和各种远行的铺垫,这个压在熟睡女人身上的恶魔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猥琐的念头得以实现——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对于洛丽塔的观念来说,这不过是游戏。第31节中亨伯特和洛丽塔进行了些很私密的交谈,类似所谓的闺蜜私房话,洛丽塔告诉亨伯特,她以前的一些学校的事,包括她第一次“游戏”。第32节洛丽塔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去世了。 下部(共36节) 【第1节~21节】: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准备旅行全美国,偶尔也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还在第4节给洛丽塔找学校。洛丽塔在女子学校过得很开心,参加了学校的演出活动。慢慢地,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需要用金钱来维持,她“的确很难对付”。亨伯特最怕的“不是她可能(法律意义上)毁掉我”而是“她可能赚足车费之后跑掉”。 【第22节~27节】:洛丽塔病了,在医院里,借此机会她离开了亨伯特(与其说在某人的帮助下离开,还不如说她被拐走了,我觉得“拐走”是个很恰当的词)。从此亨伯特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用来寻找失踪的洛丽塔。亨伯特遇到了善良的女孩22岁的丽塔,他告诉丽塔他“正在想办法寻找一个女孩子,要去杀了她的情夫”。在第27节,洛丽塔给亨伯特写了一封,内容是“亲爱的爸爸:我已经结婚……麻烦……没有足够的钱……请给我们寄张支票来……我经历了许多悲苦和艰难。爱你的多利(洛丽塔)”。 【第28节~29节】:亨伯特寻这信件的地址试图找到洛丽塔和他的丈夫,并带着一把枪,计划要\杀\洛丽塔的丈夫德-弗-希德。最终他要找的不是洛丽塔的丈夫,而是那个在医院拐走洛丽塔的人。他终于见到了她,给她送去了一大笔钱解决她新家庭的“麻烦”,然而亨伯特希望她跟她走,几次追问,她的答案都是坚决的“不”。亨伯特最终还是离去了,带着他的枪去找那个从她口中确认的拐走她的怪蜀黍。 【第30节~36节】:亨伯特煞费苦心地找到了在医院拐走洛丽塔的奎尔蒂,他几乎是一个变\=态。在第35节里面,亨伯特有一段诗句要求奎尔蒂阅读作为临死的审判词;“因为你捉弄了一个罪人……因为你欺骗了我的罪赎……因为你夺走了她……把玩腻了洋娃娃撕成碎片……又把它的头仍弃……因为我一切都未做起”。如果整个故事是一个团涟漪的话,那么这一段诗句是那涟漪的中心——我们在初识涟漪的时候,这中心已经不可见了,只有通过那每一个方向的涟漪波澜才能推断出涟漪曾经的中心。亨伯特\杀\死了这个变态。 总评:如果要从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寻找跌宕起伏的扣人心弦的故事,那么很显然您需要的是福尔摩斯;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阅读愿望得以保持绝对不是对剧情的探险或者对结局渴望。尽管他的一些小说也明显地具有\政\治\性\质\例如《斩首之邀》,但是《洛丽塔》并未有这种企图,更多的是通过特殊的境遇探讨和思考人性中最原始和本真的基本面,是如何接壤于生活乃至法律、道德这些层面。但是,他试图更想表明,这些基本面自身是超越于道德的,更不用说法律了——那是人性中更底层的真——善和美是在这基础上构建的。
二、文字风格的形式与内容。 语言和文字的风格是一篇文章或者小说的微观层面。和包含情愫的婉约或不婉约的抒情大不相同的是,纳博科夫在这篇小说中大量的篇幅是亨伯特心理描写的自白。而且这种直白,让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对一个12岁小女孩大胆疯狂而\猥\=琐\而还不羞涩的念头,是如何化作天堂里神圣的人性瞬间显现,而让你感觉到来不及去分别善恶。与其说这是纳博科夫的本事,还不如说他做了个尝试,并大获成功。我来试举几个例子说明,他如何将在我们内心深处曾几何时荡漾过的猥琐的淤泥中生出雪白的莲花。否者有些对我有敌意的朋友会觉得我言过其实,过度褒奖了纳博科夫,因为这样的叙述几乎不可能。可是我要告诉你,纳博科夫确实做到了。 在上部第6节中,纳博科夫为了表现对那些与成人交往的\性=\感少\女对性的“游戏性”认识必将在未来某个时刻被性\=感\少\女\以另一种方式和情感来认识和自己并会恰当处理这些“游戏”采用了这样的描述开头:
“一个想法:我经常想这些性\感\少\女\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在这个因果交错的锻铁世界里,我偷取来他们悄悄的悸动能等豪不影响他们的未来吗?我已经占有了她——而她一直不知道。但未来的某一时候能不被发现吗?无论怎样,难道我没有因为在我自己的享乐女神中卷入了她的形象而毁坏了她的命运吗?”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纳博科夫借亨伯特提出的疑问,小说《洛丽塔》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性\=感\少\女,在上部第5节中,纳博科夫做了简单的描述:
“拿一群女学生或女童子军的照片给一位严肃正经的男子,并让他推选一张最漂亮的,他不一定要挑其中的性\感\少\女。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是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为了立刻辩认出,通过难以形容的特征——轮廓象猫一样的脸颊,柔软的四肢,还有其它一些使温柔的眼泪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标志,我不能罗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她末被他们发现,自己对自己神奇的力量也一无所知。”
在第29节中,亨伯特首次获得和洛丽塔\同\床\共枕\的机会,并有机会实施他积淀已久快要发霉发疯的狂想,然而他停止了,就在“差之毫厘”的时候“滞留在兴奋的\颤\栗\”,他是这样写的:
“我不敢让她再服用那\麻\醉\药\,也没有放弃期望那第一片或许还能加固她的睡意。我开始向她移去,作好承受一切失败的准备,因为我明明知道最好还是等一等,但实在无力等下去。我的枕头散发着她头发的气味。我朝我晶莹的爱人移去,每次觉得她动了或正要动的时候便停下来,退后去。从奇境来的一阵微风,已经开始影响我的思绪,现在那些思绪似乎潜伏在斜体字中,仿佛反射它们的表面被那阵微风的幽灵吹皱了。我的意识一次次叠错着,我闪避的身体钻进睡眠的天体,又闪避出来,有一两次,我发现自己正在一阵忧郁的鼾声中漂浮。温柔的雾被封闭在渴求的山中。我偶尔以为那着魔的猎物就要与那着魔的猎人在半路相撞,她的臂不正在遥远而神话般的海滩柔软沙地下朝我而来;而后,她带着笑意的朦胧肉体稍一翻动,我就知道她比任何时候都离我更远更远。 我之所以最终能滞留在兴奋的颤\栗\、以及对那遥远夜晚的摸索中,是因为我坚持要证明我现在不是、从来也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个\兽\性\恶\棍\。我偷行过的那个温和朦胧的境地是诗人的遗产——不是\罪\犯\潜巡的地狱。如果我够到了我的目标,我的狂热就会全部化作柔情,是一种即使她清醒时也感觉不到其热力的内心燃烧。但是我仍然希望她能渐渐陷入彻底的昏迷,这样我便可以体味更多,而不仅仅是她的晶莹。因此在趋向靠近当中,因为混乱的感觉将她变形为月光透下的眼状斑点或是覆满松软茸草、鲜花盛开的灌木,我于是梦见我重获知觉,梦见我躺卧在期待中。”
但是,同样的境况,在《洛丽塔》的蓝本《魔法师》里面则不是这样的结果,也不是这样的描述。《魔法师》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害怕没有充分利用她童话里才有的熟睡……然后他开始一点点,一点点,施展他的魔法,开始在她身体上使用他的魔杖,几乎碰到了肌肤,而她的魅力,她离他近得一伸手就能摸到,这个\身\体\赤\裸\的女孩因为熟睡了才容许他睁大眼睛面对,这一切都使他感到非常地痛苦,因为他放佛是拿着一根念了咒的尺子,在测量女孩的身体——直到轻轻地动了一下,转过脸去……一切又都寂静了,……向前,再向前。在一闪而过的\穿\插\的意识里,他放佛就在遗忘的边缘上,他瞥见了一瞬即逝的偶然出现的短暂事物——飞驰而过的火车车厢上的天桥,一扇窗玻璃上的一个气泡,……他屏住呼吸,慢慢地,一点点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然后协调他的所有动作,并开始紧贴着她,看看是否正合适……他感觉到了她有没匀称的\大\腿\的烘热,……当他的\快\感\在他的\毛\茸\茸\的一丛与她的\臀\部\之间达到沸点的时候,他的活力是多么愉快地被释放,并且化为天堂的纯真……”
总评: 我相信,如何这段描写被延续到《洛丽塔》里面就会有更多的出版商拒绝出版。然而这些“年纪大了的阅读能力差些的”评审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纳博科夫在尝试,将那种人性低层的真实存在采用不分辨善恶的方式描写出来——这实在是艰巨的挑战!我们不得不祝贺他成功了。 所以说,阅读纳博科夫就不应该去寻找跌倒起伏的情节和对结局的渴望推动下翻开下一页纸张,而是在纳博科夫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下隐秘的光线暗淡的人性密林,我们会看到那些常见而秘密生长的各种植物在闪光灯的照闪烁下,惊险的被按下了快门。 有人说他是天才也好,鬼才也罢,在文学的王国里,他建造了一座小屋,却令无数的设计师前来瞻仰而无法效仿。
三、《洛丽塔》想要探讨的问题以及书中重要的问题。 【1】亨伯特为何会有\恋\童=\怪\癖\。 小说对此有明确的解释,亨伯特在年幼的时候爱上了年幼的“阿拉贝尔”,而阿拉贝尔不久伤寒而终,亨伯特一直没有忘记阿拉贝尔,随着亨伯特的年龄的增长,阿拉贝尔则永远都是年幼的阿拉贝尔,亨伯特对年幼的阿拉贝尔疯狂地想念中忘记的自己已经成长。就如蔡琴的《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华年就此停顿……
亨伯特爱情的华年就此停顿在了阿拉贝尔去世的年龄,我猜那就是12岁开外。亨伯特也说“火热舌头的小女孩,从此便令我魂牵梦萦——直到,二十四年以后,我将她化身在另一个人身上,破除了她的魔力”,这另一个人就是洛丽塔。 【2】洛丽塔究竟是亨伯特的“\欲\望\”还是他的“爱”。 恐怕这个问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些因为不认真阅读而得出草率结论的读者,我想说,且不论\性\和\爱\是否可得分开。我们就《洛丽塔》本身来看,在下部第29节里面,亨伯特找到了失踪多年的洛丽塔,她已经是别人的妻子,肚子里还有别人的孩子。然而亨伯特描述“你知道我爱她。那是一见钟情的爱,是矢志不渝的爱,是钻心刻骨的爱”,他恳求洛丽塔跟他走,他想“跟我来吧,我们将永远不分开,……不要紧,纵然她的眼睛黯然如近视的鱼眼,纵然她的乳头肿胀,溢出乳汁来,纵然那美丽、年轻、鲜嫩、天鹅绒般纤柔的\三\角区\被\玷\污\了\,被撕裂了——纵然这样,我只要看一眼你那忧郁的面容,听一听你那年轻沙哑的声音,我仍然会万般柔情翻涌,我的洛丽塔”。此时的洛丽塔已经长大成人,不在是12岁的洛丽塔。亨伯特迟来的恋爱念观随着洛丽塔的成长而成长了,虽然中间有快进的播放,但是仍然令他从阿拉贝尔的魔咒中解放了出来。 在洛丽塔的蓝本《魔法师》中,纳博科夫曾思考过,一种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另一种情感转变的可能,并试图和这个小女孩的身体一起成长:
“……不管她到什么年龄——十七岁、二十岁——他目前的形象始终会透过种种变形而出现,从这一以形象内在的圆头吸取养料,滋补各种变形明白可见的层次。而正是这一过程将让他,一点也没有丧失,一点也没有减少,在她的意识中,在她的记忆里,将在也不能随便将自己的成长与他们的爱情成长割断联系,態随便将她的童年的记忆,与她对男性温存的回忆割断联系,因此,过去、仙子,以及未来,对于她来说,就只有一道光,二者光源则像她本人一样,来自于他,来自于她胎生的情人”
上面这段话与其说,是排练了与小女儿一起成长中试图对她的心理变化的阐释,倒还不如说通过轻松的方式解释了“恋父情节”的逻辑结构。如果读者始终盯住亨伯特对年幼女子的狂热起点,就会忽视这不\少\性\感\少\女\存在的理由,哪怕是游戏开始的潜在心理环境。 【3】《洛丽塔》和心理学的关系。 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心理学家无疑是弗洛伊德。而佛洛依德最著名的流传最广的观念就是,潜意识、恋母情结、恋父情节。他所采用的心理研究方法被称为是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是精神病医生,他研究心理学是试图找到精神异常的人,是否在过去遥远的童年记忆中收到过某种刺激,并认为适当对该事件的梳理和正确的处理连本人都可能已经忘记的记忆,有助于改善眼前的精神痛苦。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也就是《洛丽塔》成书的时间里,佛洛依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学术界享有了顶峰的荣誉。而我没有理由不相信,纳博科夫认真地阅读了当时最时髦的心理学著作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而与此同时,意识流文体正具有气焰嚣张的势头。这就是大的背景。 我知道,不认真阅读小说本身而对我怀疑甚至持有不满的读者一定不会认同我说的内容。那我们来看看《洛丽塔》文中的叙述。小说中的亨伯特以教英语、棒球、写作这些为生,常常被看作是一个语文老师,可是,亨伯特具有“精神病学的学位”(上部,第5节第一自然段)。在小说《洛丽塔》和其蓝本《魔法师》中多次提到,自己擅长于精神分析。 在第4节中,称自己喜欢少女儿童的心理为(有病的)怪癖:“我一次又一次翻看我这些惨痛的记忆,不住自问,是否在那个遥远的夏天的光辉中(阿拉贝尔的死期),我生命的罅隙就已经开始;或者对那孩子的过度\欲\望只是我与生俱来的奇癖的首次显示?”这些小说开始提出的疑问,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回到:只有通过和爱人的身体一起成长的爱情,才能走到精神的绿洲。 【4】亨伯特为什么要\杀\死\在医院\拐\走\洛丽塔的奎尔蒂。 有了上面所有的叙述,这个问题才能够得以清晰的回答。我们先来看一下亨伯特为奎尔蒂写的\死\亡\的宣判书,令他在阅读中死去。
“因为你捉弄了一个罪人 为你骗取了我的赎罪 为你夺走了她 羽绒般温柔的一个小女孩仍戴着婴粟花 仍吃着玉米花在彩色的黄昏里 …… 你偷走了她 …… 猪猡去践踏他新的不幸 爱情和紫罗兰的可怕 悔恨的绝望而你 把玩\腻\了的洋娃娃撕成碎片 又把她的头扔弃 因为你做的这一切 因为我一切都未做起 你只有死 ……” 我想聪明的读者已经意识到了《洛丽塔》最细腻的地方了。在前面的内容我们就看到了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首次同床时,放弃了猥琐的念头进一步升华,而是:
“我之所以最终能滞留在兴奋的颤栗、以及对那遥远夜晚的摸索中,是因为我坚持要证明我现在不是、从来也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个兽性恶棍。我偷行过的那个温和朦胧的境地是诗人的遗产——不是罪犯潜巡的地狱”。
但是在蓝本《魔法师》中则不是这样。 由此可见,尽管所经历的事情的事实在法律的意义上是相同的,然而这两个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区别在于,洛丽塔是主动自愿而快乐地和亨伯特开始了\肉\体\的\接触,而《魔法师》则不是,那么以亨伯特诗人的才能,他就有把握,在洛丽塔今后的每一个身体发育和成长期,欣赏都洛丽塔作为源头的美感,并相信自己将永远滴爱着洛丽塔,正如他所说“纵然她的眼睛黯然如近视的鱼眼,纵然她的\乳\头\肿\胀\,溢出\乳\汁\来,纵然那美丽、年轻、鲜嫩、天鹅绒般纤柔的\三\角\区\被\玷\污\了,被撕裂了——纵然这样,我只要看一眼你那忧郁的面容,听一听你那年轻沙哑的声音,我仍然会万般\柔\情\翻\涌,我的洛丽塔”。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都是理所当然地发生,可是,奎尔蒂将洛丽塔拐走之后,“把\玩\腻\了的洋娃娃撕成碎片,又把她的头扔弃 ”,这才是真正的病态的恋\童\癖\。而亨伯特不是,因为他已经从洛丽塔的成长中化解了阿拉贝尔的魔咒!而后来结婚后的洛丽塔,自然对幼年的“游戏”还记忆犹新,但是成熟的她已经能够意识到亨伯特的所做的事实,此时的亨伯特已经失去了辩解的任何机会!亨伯特是否真的爱洛丽塔,是否真的是个禽兽,是否真的是个罪人,取决于他未来如何对待成长后的洛丽塔。 所以,亨伯特本来可以做一个好人,奎尔蒂打乱了他的深远的计划。他“捉弄了一个罪人”并“骗取了我的赎罪”。奎尔蒂夺走了亨伯特做一个好人的机会。“你夺走了我做一个好人的机会”这句话用在了《一个馒头引发的学案中》,出典就在于此。 正如亨伯特所想象的洛丽塔对自己的理解:奎尔蒂撕碎了她的心,而亨伯特仅仅是撕碎了她的生活——她那原本不该撕碎的生活。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接近纳博科夫和他的洛丽塔。电影完全省却了阿拉贝尔的历史,把一个带有心理阐释的著作拍到了\三\级\片\的\边缘,那个电影叫做《魔法师》都还不够,更不能叫做《一树梨花压海棠》了。也不知道是导演没有认真看书还是电影这种艺术语言自身局限所致。至少纳博科夫本人认为电影用到了原著内容不到20%的内容。
【5】洛丽塔究竟长什么样? 由于没有具体插图,洛丽塔的模样已经被大部分屌丝理解为可爱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就书中的描述而言,纳博科夫多次提到洛丽塔具有蜜蜂一样的肩膀、雌鹿一样的眼神,还有几次是受伤的雌鹿。只有在下部第29节有洛丽塔17岁时候具体的外貌描写:“真是奇怪,尽管她红颜已褪,我确明明白白地发现,这发现有是在太晚了,她此时多么美——一直那么像——波提切利笔下那个赤褐色的维纳斯——一样线条柔和的鼻子,一样炫目的美貌”。 网上也有部分网友讨论萝莉的特征,有一种典型的误解就是萝莉具有“仙性”。从这张波提切利的维纳斯我们可以看到洛丽塔气质:原生的单纯。不管是蜜蜂的肩膀还是雌鹿的眸子还是受伤的雌鹿、都是那原生的与生具来的未被任何道德和法律所约束的、也不会因为经历任何可以想象的世俗悲剧而表露任何忧伤的、与天地共同承担星辰之起落的不可摧毁的力量。 而一个12——14岁(据纳博科夫说的性感少女的年龄)的小女孩,如何懂得羞涩?他们还来不及懂得羞涩,也来不及高傲;他们自然也不懂得任何有关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显得拘谨;即使她受到了世俗理解的伤害,她们也只是用受伤雌鹿的眼神来回敬他们不友好的朋友。羞涩、高傲、拘谨、和愤怒和怨恨,这些都是人间烟火的产物,萝莉的具有的并不是超越这些的“仙性”,恰恰相反这是没有异化的原生的人性。这就是洛丽塔。 总评:《洛丽塔》不仅涉伦理关系还涉及的心理学,是一部细腻的小说,不但给出了恋\童心\理的一种解释,还探讨了人性与伦理之间的界限。阅读纳博科夫就不应该去寻找跌倒起伏的情节和对结局的渴望推动下翻开下一页纸张,而是在纳博科夫的带领下,走进了隐秘的光线暗淡的人性密林,纳博科夫走进了秘密深林的危险地带,他用独特形式漂白了内容可能引起的偏见。

-
手中之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01 01: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