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ia的Neverland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
能抵达这看似简单的领悟,还是在电影《湮灭》的启发之下。
读书的时候,总是会沉浸。初始甚至以为好的故事好的著作,就是要叫人沉浸的。不沉浸何以深飨,不沉浸何以涤荡心神,何以与世隔绝与忘忧。
那时抱着避世的心看书,于是总以为,文学,就是逃避现实的一处桃花源。后来自己开始写字,又觉得文学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是对作家倾诉欲的满足,但何以会有倾诉欲,除了能想到天生如是外,这个问题我也看不透。
就这样一直懵懵懂懂读书...做关于德语文学的课堂报告,学以德语文学为范例的理论研究方法,写关于德语文学的毕业论文...然而文学,在我内心,依然是一片不沾染现实尘埃的neverland,在那里,世间最真最纯的感情与道理,以虚构的形式,被精准呈现传达。
直到遇到一些让我觉得有隔阂的作品。
比如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莱辛同学的经典作品,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 《爱米丽雅·迦洛蒂》(Emilia Galotti)。作品以五幕,讲述了一个用现代语言可以概述为“王子强抢民女,其父将女刺死“ 的故事。嗯,前半部分还比较好理解吧?为所欲为的特权阶级,当代亦有,区别只是他们的欲望,一来不是民女可以满足,二来,涉及女色方面,不必强抢就有一套系统或渠道来获取满足。而后半部分,当我们以当代价值取向为出发点的时候,隔阂顿生。我们不由得要问,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要刺死女儿,而不是王子?这难道不是反抗精神的沦丧?施害人与受害人的颠倒不分?
为什么要刺死女儿,而不是让她活下去?难道生命不应该是高于一切?难道一切只为了所谓的贞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