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1、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所以,观念不清、表达不清,都可能导致错误。判断一个论证是否正确,必须同时关注事实正确和形式正确。
2、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说完整的句子;
(2)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现实。如果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就必须为它论证;
(3)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切忌讲话态度傲慢,或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首先,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做出准确的判断。逻辑学是一门科学,但同样是一门艺术,要用听众听得懂的话,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他们接受。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所以,当你觉得无法沟通、难以表达时,先不要归罪自己的语言能力,而应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想清楚?
3、有关灰色地带:这仅仅说明你没有看清楚它们。不要将主观上的某个灰色观念无限放大到包括整个世界,并且认为这就是世界本来的面貌。
理论上来说,克服目前经历的模糊状态,从而到达真相的那一天总是存在的。
4、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在作怪。
5、针对某个事物,主要有四类原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在动力因中,要区别主要原因与工具原因,前者占主导地位。
6、如何在逻辑上定义术语?两步:第一步,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中;第二步,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比如:人是理性的动物;正义是一种社会美德,通过正义,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其所应得的一切;害怕是一种情绪,促使我们逃避所感知的危险。
7、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还有一类是普遍命题,根据命题的量可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8、逻辑的严谨性很重要,考虑受众的感受也很重要。有时用否定命题可以更委婉些。
9、当判断两个事物是否相似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相似特征有多少,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些相似特征的重要性。
10、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现实中,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严谨地建立论证,使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紧密,保证结论出现的最大可能性。
10、以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永远不能像以事实为前提的论断那样,有确定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价值命题的可靠性要低于事实命题。
11、演绎论证(普遍推特殊)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特殊推普遍)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样本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对整体的代表性。
*调研、个案式结论都是可能性结论。所以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本。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多调研一些。
12、如果有几个前提同时支持一个结论,最好也不要同时全部使用。限制前提的数量能使论证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要剔除相关度弱的前提,它们只能分散对相关度强的前提的关注度。
13、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1)怀疑论。合理的质疑是有必要的,但要极力避免将怀疑永久化。因为而逻辑本质上是关于真相的,如果真相只是个幻影,那逻辑就毫无意义。
(2)逃避性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差别在于,不可论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即,当你对一个事物做了一定的调查后,还是应该说“我知道了一些”,而不是依然说“我不知道”。
(3)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都是对所处的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
玩世不恭本质上是悲观主义,“一切无意义”。所带来的问题是,除了内在的不合逻辑外,还阻碍了探究真相的可能性,将悲观的预测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而盲目乐观主义除了给出一个扭曲的美丽现状外,还会带来对未来的无尽失望,因为事实总是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
(4)眼界狭窄。*想到了Ray Dalio的“保持极度开放”
*开放不意味着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原则的接受。要做到合理的开放。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道德沦丧,而忍受一切则会使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而且从纯实践的观点来看,探寻真相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设定研究范围,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
(5)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人类天生是情感动物,思想不可能完全脱离情感的竟然。*所以不必为思考时无法摆脱情绪而悲伤和自责,因为这是人类的局限。
但在论证和说服别人时,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6)推理的原因。推理/使用逻辑的目的就是探寻真相。*所以不要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来欺骗自己。
(7)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
14、非逻辑思维的一些形式(作者列举了28种类,梳理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
(1)虚假假设。所以最好尽可能少用假设(以免听众听不懂)
(2)误用传统。习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一味否定或盲目遵循都是不对的。经验不会因为它背后的历史而变得价值千金或是一无是处,其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又想到了:人总是假设未来和过去一样。事实上,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不能简单用过去的结论和速度来套用未来。判断是否能用过去推断未来:从论证的前提和形式出发,而不是从结论出发。
(3)民主谬误:大多数人的暴政。
(4)压制理性。人们不能被强迫去想一些他们不愿去想的事情。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传播,高压政策的背后永远隐藏着危机。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5)滥用专家意见。专家的主要意见,一定要结合他秉持这种意见的理由,而且必须是本领域的专家。
(6)止于分析。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也就是说,最后一定要有个结论。
(7)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8)两难陷阱。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的两难是假象,因为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注意,这种谬误总是会对听众造成情况紧急的假象,强迫在两个选项中作选择。
*事实上,生活中很少遇到只有两个选项的情况。如果有,大概率是更好的方案没有被你发现。所以更聪明的选择时,如果只有AB两个选项,选择C。
(9)以先后论因果。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并不足以判定他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
(10)功利误导。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即,达到目的的手段也很重要。
(11)避免结论。结论是必然要达到的。论证——人类推理的语言学称谓,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如果我们论证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自己听到自己在说什么,那是将论证的庸俗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