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颐和园,浴火重生感受历史的颤动
印象·城市·颐和园
第08期 文/声行漫步
如果你站在万寿山往下看,会发现昆明湖是一个寿桃型的湖泊,因为乾隆皇帝当年建清漪园的主要目的就是给母亲祝寿,那么昆明湖就是先给太后的一枚碧桃。当年为了修昆明湖也是大费了一番气力的,乾隆组织了上万劳工扩展湖面,深挖湖底,然后才把那些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水塘整合起来,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域。
我们通过铜亭折长廊继续沿湖行走,眼前这个突出水面的是鱼藻轩,这里也隐藏着一段悲伤的往事。1927年国文大师王国维就是站在这里,面对着昆明湖若有所思,点一枝纸烟,悠悠燃尽,然后纵身一跃跳进湖中,等到园丁救上来时,才发现他已经气绝身死。

王国维也许是有气节的,1923年被溥仪小朝廷选为五品的南书房行走时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国文的研习和发展,直到第二年冬天,冯玉祥“逼宫”才结束任职。后来他也一直自称清室遗老,到老也没有剪掉象征封建王朝的长辫子。王国维的死带给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圈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看那边的垂花殿门,是听鹂馆,很美的名字,听黄鹂鸟婉转的歌声,让你想到了什么吗?也许你猜到了,这是一个听戏馆,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除了德和园还有另一座戏楼,其实是因为听鹂馆是乾隆年建的,而德和园是为了迎合慈禧太后新修了。

乾隆年间的听鹂馆是坐北朝南的布局,这与一般戏馆坐南朝北的走向大相径庭,据说这是因为乾隆皇的母亲爱看戏,皇帝有时会亲自创作一些昆剧编曲,有时候甚至到听鹂馆亲自为太后唱戏表演,为了照顾皇帝的尊贵地位,所以听鹂馆面向了尊贵的南边。不过听鹂馆重修时,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成了观众,于是又改回了坐南朝北的方向。
听鹂馆上的匾额“金支秀华”是后来慈禧太后的题字,其实也是出自《汉书·礼乐志》,意思是乐器上华丽的流苏装饰,大概这里曾经有一支非常齐备完整的宫廷乐队,昌盛之时仙乐飘飘,天上人间,而不知今夕是何年。不过之后因为有了德和园,慈禧太后来听鹂馆多半是为了消暑纳凉而已。到现在,这里更加商业化,成了一家餐馆。

继续向西走完长廊,我们就可以看到石舫了。乾隆时期的石舫是完全中式的样子,有瓦、有小楼,很有江南婉约的意致。乾隆皇很喜欢这个地方,说这里“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观履异”,时刻都能感受道不同的美,算得上很高的评价了。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典故,唐朝谏臣魏征曾经劝谏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皇帝也想警醒自己时刻记得,勤政爱民。
不过乾隆帝造的石舫早1860年的大火中化为灰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是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的。圆弧的门窗,精致的雕花,还有西洋古典的梁柱,特别是船舷上有了西洋舰队的机轮,都透着一股西洋风味。慈禧太后说这石舫应该改名叫清晏舫,取“河清海宴”的意思,希望大清江山从内河到外海都能天下太平。不过总是事与愿违的,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占领北京,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放下矜持的面具,邀请外国的使节和夫人们来颐和园中赏月游玩,而这个清晏坊正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虽然举杯邀明月时,依旧是对影成三人,可水中的倒影总不是当年的光景了。
这艘石舫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船头朝岸,也许是一种兴尽归来的意思,不过想到清王朝花开花谢终归于沉寂,就像一艘驶不出的航程,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天朝帝国之中,直到一声炮响,打破平静,原来,参天大树也有猢狲散尽的一天。

眼前的昆明湖烟波浩瀚,四时风光各不相同,春天柔柳摆动,湖水温暖起来,鸳鸯、野鸭结伴游来;而到了夏天,一池的碧绿的荷叶,中间朵朵粉色的荷花窜出水面,荡漾着江南水乡荷塘的清凉气息;秋天枯荷残败,孤立的茎秆孤单地突兀在池水之中,一湖秋水深邃迷人;而冬日雪花纷飞的湖面你也许可以体会到另一种美,纯粹的无暇的,让人想要拥抱此刻的宁静。
此刻,夕阳下的园林朦胧而迷离,温柔的橙色给湖水、给建筑都漂染上了自己的痕迹,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在高地台阶的墙檐上留下曲曲折折的影子,这里隐藏着很多故事,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
本期话题: 站在颐和园,你是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最后:本文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声行漫步(ID:radio1617);
关注公众号,每晚九点为你提供相关文章及优质的音频,喜欢别忘记点赞转发呦!

-
叽歪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4 01: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