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长春:多样元素拼贴而成的东北城市
工业、电影、殖民,多种风格在长春形成一种拼图式的汇集而非融合,道路是多样的,建筑是多样的,城市感受也是多样的。
广袤的东北在脑海中一直不算清晰,“东北”二字仿佛抹杀了这一带城市的独特性,而人们往往会被特色鲜明的事物所吸引,因此黑龙江以南的东北我迟迟未曾涉足。这一次因为被长白山所吸引,将长春设为了中转站,这一天半的停留却让Charlie和我都刷新了对它的认知,它甚至成为了我们的整个东北行程中的一大亮点。
到达是在夜晚,车站内的工作人员与旅客都很稀少,通道空而长,白炽灯孤寂。11点多的长春下着冷雨,站外笨重的运输车轰隆隆,一摊摊的施工材料将路面变得泥泞。没有高楼与灯光,除了个别的花花绿绿的小旅店还有招揽住宿的以外,街道萧条冷清。这是我们对长春的第一印象:工业感重,还有些无聊和破败。
Charlie和我都愿意看看城市最日常的生活,从来都不着急去看景点。比起那一个个已经被书写、被拍照的目的地来说,我们更在意通往它们的寻常街道,和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因此,旅行中最大的一种乐趣便是“散步的乐趣”,它的目的感很弱,但正因为兴趣没有被目的锁定,我们有更多的目光去打量过程本身,也有更多的心思来迎接看似平淡无奇中的不期而遇。
我们有两个早晨的时间路过火车站周围的景象。第一天早上我们出发走向市中心的人民广场,9点半依然人烟稀少,我们穿过几乎没有车的街道,两边的小店铺大多是些工业品批发,招牌歪歪斜斜,长满霉点的门紧闭,仿佛是被遗弃了许久的乡镇街道。我惊讶于作为吉林首府它的破败,Charlie惊喜于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都市。第二天早上换了一个方向溜达,一切却突然热闹起来,尽管这种热闹依然不同于大都市的光鲜亮丽。我们闯入了一片大型批发市场集中地,服装、箱包各式各样的批发大市场占据了路两边的楼房,楼前还有人们摆着的小摊,出售一些生活用品。另外一个占据道路的群体是出售油炸小吃和蔬菜瓜果的小摊小贩,毫无疑问哈尔滨烤冷面随处可见。这片拥挤、杂乱的区域是北京日益在拆迁的区域,是我在上海几乎看不到区域。他们充斥着“脏乱差”的批评,却又是某种趣味和烟火气息存在的地方。
Charlie对这样的街道情有独钟,我们甚至因意见不和差点吵起来。无论是从美食文化还是城市管制的角度,英国都无法容纳这样的景象存在,他们不会拥挤,也没有街头的吆喝和美味。洁净和秩序是现代城市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早已经在他们的城市规划中实现。Charlie 反感在北京这样的街道一条条被推倒,他争辩说这是和英国不一样的景象,如果世界都一样多没有意思。而我却总是敏感地对西方白人的猎奇眼光保持质疑,当他们实现了洁净和秩序,开始希望其他地方不要在现代化的阶梯上进化,保持原始和exoticness,以供他们自己观赏和消费。当然我们最后还是能有共识:西方早就有了一套现代化的标尺,以此衡量其他人和地区的进步程度,但是一个城市,一条街道的规划不应该盲目地成为所谓的“现代化”理念的奴隶,当然它的发展也不应该为了满足西方“他者”的观赏而削足适履,这些规划应该是以生活其中的人为中心的,应该是能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的。

火车站区域远不是长春的城市中心,长春的城市街景与我们见过的其他城市都有些不同。它的街道很宽,行人和车辆便构不成拥挤感,道路标识无论是路面上的白线黄线还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似乎都被大幅削减,让本来就宽阔的路面更显宽阔。作为曾经的伪满洲国首都,它与天津和上海一样,有着许多糅合西洋风的建筑。同时,它也是共和国的工业重地,方正的建筑体现出一股浓浓的工业风,与西洋风格形成一种碰撞。

长春的阔大感与工业风与我对东北一带的想象很一致,我总是粗浅地认为,它是工业的,便不是文学与艺术的,它是粗犷直爽的,便不是含蓄柔美的。但是我忘记了长春还是赫赫有名的“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所在地,它既是工业,也是艺术的孵化地,这让它的身份标签更加多元起来。我和C在爱丁堡一起上了Modern China In Literature And Film, 那时候每周四晚都有中国早期电影放映,在异文化中接触到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声音、动作、美学总是格外感动,那时候放了很多黑白默片,现在却成为了我记忆中最斑斓的部分。因此长影成为了我们心心念念的地方之一,而它也近乎完美地满足了我们。博物馆空间巨大,却用得非常有心,充满了创意和设计元素,将那些历史的声光色彩以各种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正门是我们熟悉的共和国工业风格,冷峻,坚实,单调。在走向毛主席雕塑的地砖上,长影的重大历史事件被雕刻下来,循着它,一步步走向今天的长影。
制片厂翻译成英文是film studio,多少让人联想到灵感、艺术与创造力,而中文的这三个字却更多地将人带到工业的语境中。然而正在是这种种如批量生产、流水线、循规蹈矩、意识形态宣传的标签之下,制片厂所展现出的电影的美学追求和突破意识,以及这一切所被覆盖的怀旧情调,就显得特别动人。

这是我们很喜欢的一处设计,参观完一楼走向二楼的楼梯墙面上,这些早期的电影名字汇聚成一股潮流,形成一种根基,指引向一个新的电影发展时期。每一部电影成了一个名字,是在电影发展长河中与其他电影共同涌动的一朵浪花,但是对于熟悉它们的人来说,它们是一个个自成一体有血有肉的世界。

黑白这种色调已经带上了怀旧和经典的象征,它是过去岁月的珍贵铭记。长影后来开始拍彩色电影,但是在这面正方体影片墙上,它选择的只有那些黑白影像。棕黄色调的是正在播放的电影片段,其他的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则是电影剧照,拨动小正方体,影像流动起来,老电影的魅力在这一刹绽放出来,那些被电影记载过去的音容相貌活泼起来,时空在它们的交织过程中换了样。


博物馆还要展现过去在长影工作的历史。上图是锁在办公室玻璃橱窗中的电影剧本,看到它们仿佛看到了一部部电影的艰辛制作过程。下图在走廊的尽头利用投影延伸出历史的走廊,视频播放的正是当年长影的工作长影,工作人员搬着文件、道具在各个房间进进出出。

早年的观影热潮也被呈现,售票的小窗口而今变成了开放的柜台,贴着的红自如如今被灯光指示所取代。下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狭小的空间复现了电影院的场景,头顶是电影屏幕,座椅和观众以与我们垂直的角度固定在墙上,面朝屏幕。这样躺着观看的角度是不是印证了电影作为梦境的比喻呢?镜子的将这几排座椅反射成一个巨大的观影空间,十分巧妙。


这是博物馆最酷最值钱的地方。带上耳机,便可以随意点播按年代排列好的电影。老电影即便在今天的网络分享上也难以找到,在这里却足以大快朵颐。展馆本身已经在力图创造电影院观影效果,室内光线很暗,大部分的照片都以光屏呈现。循着路线穿过照片定格的电影历史,来到此处就像发现了宝藏,楼下的那些“我想看这部电影”突然就实现了。
制片厂固然带有很重的工业痕迹,但展览本身却处处可见艺术心思和细处功夫;电影的讲述固然受到时代思潮的左右有种种偏颇,但这些影像本身就是真实的历史物料,它的不准确给了我们准确切入那一个时代的机会。更不用说,观看的过程本身便迷人,无论是当年蜂拥进电影院的人们的观影,还是今天漫步博物馆的我们的观看。
在长春的第二晚我们在桂林路美食街溜达,找了一家榜上有名的东北菜馆,分量大得“名不符实”,说一顿是北京两顿的量也毫不为过,足够我和Charlie吃一顿,打包一顿。桂林路是一条集餐馆和小摊贩的街道,长春处处给我们一种空间足够的感觉,连一个冰淇淋甜品店都有二楼座椅空间。墙壁上贴满了便利贴,许多来自由当地的年轻人,并非旅行者,我和Charlie也写了两张,写的过程中他笑到全身颤动,我也只好以牙还牙了。


长春的奇特在于它的多样。短短的一天半里,我们经过了破落的店铺紧密的街道,小摊小贩拥挤的批发市场,高端时尚的购物中心,它好像将省城、普通小城市、县城、村镇的景象都汇集到了一起,是一种拼图式的汇集而非融合。另一种多样在于,一方面它是一个东北城市,有着东北的直爽与豪气,东北作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将工业感深深地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它曾经是列强殖民的地方,是伪满洲国的所在地,西风东渐又让它染上了些西洋的格调;长影的存在在这些融合中又加入了一点艺术的气息。于是,我们看到的道路是多样的,建筑是多样的,城市感受也是多样的,有时候一个回头,甚至以为自己到了国外的某地。



© 本文版权归 Charlie&Blu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6 15:35:09
-
刷完牙就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0 21:37:54
-
Cse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8 20:13:27
-
牛虻55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4 01:53:16
-
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1 17:38:33
-
A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0 14:35:51
-
居居快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8 15:56:10
-
Okiniir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6 09:41:12
-
麻雷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4 14:06:16
-
Topsyturvydom_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6 12:43:05
-
直到海枯石烂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8 23:56:12
-
芝士蛋糕本糕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16:05:45
-
Charlie&Blu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2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