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初体验
连读几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书后,觉得自己有点儿深陷其中,万一走火入魔不是很危险吗?必须调剂一下精神,来点儿轻松的。于是选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和宗教哲学比,诗词毕竟泛泛一些。
过去也断断续续听过一点儿先生的讲座,知道这本书是演讲稿整合的,可没想到居然一点儿删减整理都没有,啰啰嗦嗦,反反复复,一段引文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同一段《论语》讲温庭筠时引一遍,到了李璟时又来一遍。《离骚》、《诗经》里的某些段落也每每如是,这种高频率的重复在系列的现场演讲来说当然无可厚非,可编辑成书毕竟太草率太敷衍了。这个出版社负有责任,但先生也应该把把关吧。
而且解读也未见跳出王国维的窠臼,更糟的是一句词讲上那么多页,把所有犄角旮旯的衍生都提及了(比如那句“小山重叠金明灭”),最后还给出了判断,就那么几个字还被解释得密不透风,完全不给读者想象空间。拜托,为什么“小山”就一定是屏风呢?我承认自己读词是不求甚解,从来没仔细想过小山是什么,过去觉得就是女主人公将醒未醒时半梦境半实景的重叠,这的确没啥学术精神(咱又不是做这行的),但并不影响我对诗词的欣赏。叶老师这么一具象化,这种想象立马就消失了,福矣祸矣?说实话,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who cares小山是枕头、屏风还是眉毛、发髻?读词不就是体会一种似有还无的情绪氛围吗?
王国维就高明多了,聊聊几句,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可每句判词都回味无穷。记得当年读《人间词话》时,我开车走路都在回味,几句点评结合原诗,越想越有味道,越想越感动,而叶先生的点评既没在王国维的理解上说出新意,还顺手把词里最宝贵的留白给涂鸦了。这种研究如果发生在专业的学术著作上我无话可说,但这不是本诗词普及读物吗?哎!没劲!
不过我还在继续读,毕竟每次的衍生会带出不少其他相关的类比诗作,这种横向比较对我开拓视野大有裨益,这是我坚持到现在的目的之一。另外,冲着我爱的李煜和苏轼,权当复习一下当初《人间词话》带给我的纯真初心和对人生悲欢离合、生命无常的感动吧。摘抄书里打动到我的一段:
王国维的两句话:“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你看今天树头上的花,不是去年枝上的那一朵了。朱自清写过一篇很有名的短文,叫《匆匆》,他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迦陵先生用这两个例子来帮助体味李后主,很贴切,又一次让我百转千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