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牢骚
父亲牢骚的原因不可理喻,完全是根据他的喜好和心情。我是在父亲的牢骚中长大的。
荷叶边,花样图案,粉红色等都是我幼年时的向往,每当母亲给我买新衣服,父亲总是不开心。他认定只有藏蓝色或白色,要不就是灰色,才是有品味的儿童服装的颜色。不能使用的词也多得不计其数。“因为”和“但是”是代表性的,这一类的词刚出口,立刻就遭到训斥,不再听我继续说下去。
小学一年级暑假的时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记绘图日记。画完第一页,立即喜滋滋地拿去给父亲看。哦,我看看啊(即便在工作,父亲也绝不会说待会儿再说)。父亲说罢,把视线移到日记本上,表情立马严肃起来,说到:
“司机不能用‘今天’来开头,因为肯定是写今天的事情。”
六岁的我是何等的失望。我垂头丧气的往书房外走,父亲冲着我的背影追着又说:“对了,也不能用‘我’来开头,因为肯定是写自己的事情”
中学的时候,校规规定的发型是有刘海的短发。父亲说刘海把额头遮住了不许留,必须把额头露出来。我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在父亲眼中,似乎没有违反校规之类的事情。
外出玩耍之前,父亲说:把和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碰头,去哪儿玩,什么时候回来,都说清楚了!当我全部汇报完毕后,父亲又训斥道:早已定好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汇报?尽管我还是个小孩子,也觉得不合逻辑。
父亲的牢骚实在是名目繁多。关于服装,回家时间自不待言,甚至说话的方式,笑的方式都毫不留情的挑毛病。结果,父女之间总是进行没完没了的战争。
父亲的牢骚突然减少,是我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不知是承认我已长大成人了,还是认为我无药可救了,总之从那时开始,父亲不再像从前那样爱唠叨了。我深夜三点回家,父亲也不发火(但是不睡觉等着)。
牢骚自然淘汰的结果,是最精彩的牢骚保留了下来。“这是什么呀?又不是巴布亚新几内亚”
就是这一句。色彩鲜艳的毛衣,圆圆的大耳环,宽松的连衣裙,全被我父亲说成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风格的东西,但是他对巴布亚新几内亚风却没有明确的定义。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经常把这话作为“像个女流氓”的同义词来使用。比如我抹了鲜红的口红,父亲便会说:
“不许这样,又不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女人”另一种说法是:“不行,不许涂得像个女流氓似的”两种说法的几率几乎各占一半(诸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公民,真的非常抱歉)。
但事实上,要是文父亲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个国家究竟在哪里,他也肯定答不出来。更何况巴布亚新几内亚女性口红的颜色什么的,他根本不可能知道。对父亲而言,那个国家只是一片十分遥远的异文化大地,只有这样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而已。从他对就职于商社的朋友说的话隶可以得到佐证:“如果把你派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阿布扎比之类的地方,那可怎么办?”
父亲是个好恶分明的人,并把好恶直接等同于爱憎。我觉得他就是那种体制。他热爱语言,憎恨使用错误的语言,热爱平和的事物,憎恨过激的事物。这是他本质的性格,因此父亲的牢骚没有商量的余地。
问题不在于哪一方面是正确的。我认为父亲所发的牢骚是不合逻辑的。但是,父亲在发这些不合逻辑的牢骚时紧锁双眉,充满过于认真的苦涩,让女儿在哑口无言的同时不得不苦笑,这便是父亲的哀愁吗?
虽然在念中学的时候,对于父亲这些没有商量余地的牢骚,我曾经感叹他是个何等非民主,何等非文化的父亲,但最近开始觉得,能认真地发些没有商量余地的牢骚,难道不是一位非常有文化(或许该说如古董般)的父亲吗?
最后若要补充的话,就是打扮成“伪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被父亲说成讲一口“杂乱的蒙语”,喝酒喝到深夜才回家的女儿,即便到了现在,也绝对不会以“今天”作为日记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