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的天空——《杀戮禁区》

百无聊赖之际,看了一部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拍摄点也是在当时发生这件事的地方。在春天后一百天,一百万卢旺达难民在卢旺达遇到由他们的头领HuTu带领的一群士兵,并遭到屠杀,使一个非洲小国瞬间变成地狱。野蛮是在想象力之外。联合国维和士兵是在那里观看。观看但不行动。一个英国的牧师和年轻老师目睹这一幕,一时间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极大的冲击,最后,他们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留下来要么与难民一起跑。

影片的开头是一片祥和的情景,年轻的白人老师Joe与卢旺达的黑人孩子打成一片,开心的玩耍着。事情的发展由卢旺达总统坠机开始,这个国家开始彻底的乱套。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大肆的杀虐,妇女,小孩统统不放过。一批批图西族民开始涌进学校,寻求联合国维和士兵的庇护。此部影片的视角是站在白人的视角拍摄的,比较客观。在这一场大屠杀中,共造成80到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看完这部影片开始了解一段黑色历史,我有点庆幸我是生在和平年代,并不用遭受战乱的威胁。

联合国维和士兵的不作为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这又没什么办法,他们只是在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黑人女孩Marie一直都在奔跑,从上体育课的奔跑到后面逃命的奔跑,她坚强的活了下来,成长得很好,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的情况下,成为一名修女,为更多的人服务。男主角白人Joe对于这些卢旺达人民有着深深地同情,发生大屠杀之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找自己的学生,去找自己曾经的同事。他也努力过,想去多救一些人,在有机会离开这个鬼地方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继续留下来帮助这些可怜的人。到了最后关头,人性的一面还是展露出来。Joe选择了离开,他深深地知道他留下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跟这些可怜的人一起死。而此时的牧师选择了留下,用自己的性命换去了10个左右的小孩子的生存。正是由于这些幸存者,我们才得以用电影的形式去了解这段历史。
影片中克里斯托弗牧师这个角色,其原型就是威瑞克.库瑞克。在大屠杀开始之初,美国和英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游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不要派兵去卢旺达,甚至在这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都拒绝承认这次惨案是“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就在他们急着向全世界否认的同时,卢旺达却有将近100万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于是,拜尔顿决定讲自己在卢旺达亲身经历的一场搬上大银幕:“发生在那里的种族屠杀,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得内战,它能反衬出许多事情,比如作为国际性组织的救援失败,比如我作为一名记者的羞愧.......相信很多人都有与我相似的感觉,就像那些离开ETO的教师、仓皇跑掉的外交官,甚至还有接到命令不得不撤离的联合国士兵,这些人将他们的卢旺达朋友抛在了身后。就连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都在这件事上展示了他们在维护道德方面的懦弱与胆小。那个时候最清楚不过的,就是两条外交方面的潜规则:如果你是白人,或者和西方世界有所关联,就能得到安全理事会的保护;反之,如果你是穷人或者黑人,那就请你忘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组织,你只能靠自己。”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偏偏对发生在卢旺达的惨剧反应“迟钝”?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就像拜尔顿后来补充的那样:“当国际组织按兵不动的时候,却有像威詹克.库瑞克这样的人留了下来,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拯救着生命,他们做到了其他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杀戮禁区》这部电影拍摄得很是残酷,赤裸裸的人性就这样撕开给观众看。红色的鲜血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有一个黑人妇女刚生完孩子,在本应是坐月子阶段,她没有机会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而是选择带孩子逃跑。孩子的一声啼哭,过早的结束了自己和妈妈的生命。那把可恶的弯刀直接刺向她的身体,有那么一秒,我以为那帮胡图人会选择放那个可怜的小孩一条生路,结果还是那样,一把弯刀刺向了他弱小的身体。那些手持弯刀者已经杀红了眼,毫无人性而言。放眼到整个历史,这种类似的事件真的不少,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南京大屠杀。一场场黑暗历史一再的上演,究竟是警示着人们什么?值得深思。偶尔看一看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让我获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我们活在一片祥和,真善美的世界里,在某个角落,还是会有你看不到的天空,它就在那里,不曾离去,但是也不应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