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里的辩论
直到十一长周末才有时间刷回第五季奇葩说,看来看去,觉得7分的奇葩说和曾经印象里的奇葩说越来越远,撕逼成了最大的话题、咆哮成了主流的形式,机灵和段子已经代替了论和价值。我忽然想要写一写记忆里的辩论,也一并提醒大家奇葩说只是一档以借用了辩论形式的综艺节目,校园里和赛场上的辩论,并非是这个样子,而辩手也不是靠声音大、段子多就能够赢得胜利和掌声。
还记得当时黄执中加入的时候,我捧着一脸迷妹向LX介绍这是怎样大家都要看视频学语言手势的大神,介绍我们FD辩论的体系是如何做论、做炸弹、做价值。一度这个节目将辩论这样一个小众活动带到了全民高度,协会的群里讨论不断,它用一种娱乐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辩论最好的记忆。
结识辩论是一件十足的机缘巧合。当时大一过了一个多月,我出于个人选择远离了一切学生会团委的招新,一时竟觉得大学生活十足无聊。偶尔上些基础课,还没开始谈恋爱,社交圈亦没有建立起来,宿舍教室的两点一线甚至让我有些迷茫,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的样子。向辅导员请求了援助之后,他只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你就是太闲了”,我还记得挂了电话我走回寝室的当口,W同学问我“室长,开始报名新生辩论赛了,不如我们组个队去报名吧?”,如果不是在这个当口,早一分钟晚一分钟我说不定都会说好麻烦算了吧,但就是那不多不少的一分钟,我用力的点了点头。
说干就干是我的风格,拿着报名表我们一路串了十几个女生宿舍,凑够了4个人(后来才知道别的队都得是8个人),填好报名表,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Cats”。不多久协会就派了一个教练给我们,Y教练是一个温文尔雅十分绅士的学长,以至于我对协会的第一印象格外好(虽然他不承认、但我仍然叫他师父,因为他着实教会了我们很多)。
第一次见面时在光华楼台阶上他说了几句我一直都记得的话,“在协会,要防火防盗防学长”(后来我才发现有文化的浪子有多招年轻迷妹的喜爱),“学过辩论的人都不喜欢争吵,因为你越辩就越发现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每一种说法都有它的可取之处”。而后者加之他的温文尔雅是我对辩手的第一印象。
我总是喜欢用“现代人应该韬光养晦还是锋芒毕露”来举例子,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场辩题。比赛的具体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会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做论”,先为问题制定一个讨论的框架体系,确定这个框架体系的评价标准、正例反例和除外条件,再去思考这个体系与其他体系之间的优劣关系以及适用范围。这样的方法论对我未来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脱离出了高中辩论时单个个例的单打独斗,用一种更宏观更坚固的方式来思考世界的真相。
我们为了第一场比赛买了统一的套装(我一直到面试还穿着这一身淘宝210的套装:)),做了充分的准备,貌似表现的不错,以至于得到了某知名老妖的肯定和关注,直接导致我们队里的三个女生都收到了校辩论队选拔的邀请。
入选了校辩论队之后开始了很长的长三角辩论赛训练。训练的过程是枯燥并欢乐的,要查很多资料讲很多段子,说很多话。曾经的我,是不喜欢在很多人面前讲话的,会紧张颤抖以至于有些不知所措,是在那几个月,跟着另一位师父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语速音量,适当停顿抑扬顿挫,管理自己的手势和表情,不断的精细打磨语言效率以追求脱口而出、随性而至的样子。也是在这里,渐渐发现了自己写段子的潜力,为日后成为办公室的常驻段子手埋下了伏笔。我只记得那场比赛我发挥的并不是很好,被队友Carry才获得了胜利。
再之后我还记得Z大赛,我读了20几本书,去探讨“大学教育应该注重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也是那一次我对曾经人云亦云说了很多遍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理解。那时的学习和探讨一直延续至今,哪怕是工作了三四年后,去参加我司招聘会,我还会这样对同学们说“大学应该是你认真思考形而上问题的地方,因为如果你在这时都不思考,你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时候会思考呢?”。
还有N大赛,我第一次在校级比赛里面做四辩,我记得那是一个几百人的大会议厅,赛制临时有了变动以致于站起来的前一秒,主席说的陈词时间比先前沟通的陈词时间少了30秒,那是一次真正克服演讲恐惧的比赛,再往后的每一次公开演讲只要想起百人的大会议厅鸦雀无声的听我一个人讲临时变稿的陈词,我就觉得不会有更可怕更难驾驭的场合了。那次的教练对我说,本来以为我会是一个字字珠玑条分理析的结辩选手,后来发现我还是适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讲讲“价值”把观众说的潸然泪下。
期间我还当过教练,把各位师父们口口相传的辩论体系加以加工整理传达给了别人。并在这时总结出来要做一个好的教练,就像是做一个项目经理,你的论可以不是最完美的,但只要操作执行到100分甚至120分,仍然可以打败对手,因为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打磨论花去太多的时间后,执行层面就没有时间讨论练习,而大多数nb辩手带的队都是这样输掉的。
这一段经历虽然不长,前前后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却在我往后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它重要且珍贵,才让我希望碎碎念的分享一下我视角里的辩论:这是各位辩手们收集、整理、加之以自己思考总结,并用有效率的语言呈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框架。碰撞本身只是推敲双方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完备程度的一种方式。一个优秀的辩手,该是学养丰富、谈吐优雅、懂得适时的幽默和煽情,又能清晰地站定自己的战场、听懂别人的逻辑。绝不是靠大吵大闹,当然也不是靠瞎抖机灵。“炸弹”(也就是我们的段子)只是为了追求一种现场效果,它从来不是全部,也不会成为核心。“真理不是越辩越明的,真理永远在那里,不能被客观陈述,只能被无限接近”,我们的生活里永远在盲人摸象,辩论的方式帮助你看见自己的局限和渺小,以拥抱更大的世界。
我不是最好的辩手,我想他们眼里的辩论只会更可爱和神圣。
大约这些曾经的大神们也怀揣着分享如是价值观的初衷走上了舞台,却不知为何撕着撕着就忘了曾经的自己。“不要把辩论生活化”,而我记忆里的辩论,还是那个追求真理,不愿争吵的样子。
看奇葩说的时候,娱乐就好,去伪存真还能听见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