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指
大拇指压在蜷起的食指关节上,大拇指关节内弯。目的是使大拇指不要用力。顶在中指尖,顶在中指与无名指手掌指缝处,都是让大拇指不要用力。只要是有目的的压,都会不自觉的用力。很自然的搭在食指上,想用力也用不上。左手搭在脖子的右侧到后方,顺着左手的手指方向,由脖子前正中,斜着到后上方的肌肉,先用力。把脖子前正中的上方,作为用力的起始点。 这些年写字犯的错误,都是用力用反了。往大拇指用力的笔画,应该是用对应的方向的食指推,却是大拇指反勾到食指侧拉。往食指测用力的,应该是大拇指推,也是食指反勾到大拇指侧拉。即使是正确的推,也是在大拇指关节,食指关节和中指关节作为用力点来回转换。这会儿脑子快速反应来了,转变也灵活了。真是纯粹的欺负人。要想整体协调,用力点只有一个,在大拇指与食指指掌交接处。不是同一个位置发出的指令,怎么着都有偏差。如果保持大拇指与食指交接处为用力点,大拇指使劲往食指侧夹。如果大拇指往食指侧夹,是这些年不成功的根源,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无话可说,有现在的结果一点都不觉得委屈,正常,认了。藏的这么深,怎么寻找。想学学不好,不学还不行,不死的癌症。 非要有两个点用力,也是靠近交接处的大拇指指掌关节和食指指掌关节点。大拇指和食指保持向内弯曲。不让用力的方法,不是控制着不用力,是用力以后的动作,想用用不了。 大拇指往食指侧夹,形成用力点在身体与胳膊夹角的肩膀前侧,夹角偏胳膊侧。用力点大拇指可能是用错了。不是大拇指的食指侧,是大拇指的整个手外侧,反勾下压。用大拇指的食指侧,总是有上挑的余地。反勾下压,也正好和食指用中指侧形成相同的用力方向。之前就有过大拇指和食指捏,捏的都没有力气。对捏方向差不多,还是有点偏差。应该是共同合力下压,不是力气对着相互抵消。要的是相互合作精神,不是相互对抗。只有相互顺,不能相互顶。 大拇指夹着夹着,塌了,用不上力了。由大拇指外侧往下压,改成食指侧往上顶。和之前的大拇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差不多姿势。手的这一改不要紧,感觉是身体顺着胳膊下垂的线往下,从肋骨最下缘附近用力。又颠覆了之前的肩膀胳膊侧,或身体侧用力。说话觉得也顺畅了,脑子能清楚的记忆,有点掌控力,不结巴。有丹田发力的感觉。这下大拇指与食指夹角用力的感觉更明显了,大拇指应该不会再响。形成的动作是食指和中指紧靠在一起,大拇指放于食指和中指之间捏。之前的感觉大拇指和食指捏,和中指捏,放于中指和无名指指掌交界处,都是一个意思。但是把捏换成顶,就不对了,用力正好相反。效果也是相反。 大拇指食指偏侧,顶在食指中指或其它手指上是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动作做到了,有掌控力,有感知,万事皆成。做不到,也就一直处在浑浑噩噩的大脑迷茫的状态。觉得自己行,却哪儿也做不到事儿上。直接放弃,还不自觉的总是蹦出一些很透彻的有感觉的感悟。之前也稍微有过感觉,但那是食指或中指压大拇指。动作是没错,谁主谁次反了,就又拖拉了这么些年,才又重新回到这个点。把封存的大脑重新开启。 要想保持大拇指偏侧顶其他的手指,要大拇指在所有手指的前面。可以说是大拇指顶在食指和中指,也可以是食指或中指顶大拇指。最主要的用力点,还是大拇指关节的偏侧。大拇指指尖在食指和中指前面,关节偏侧在食指和中指后面。这样用力,大拇指不会再有任何的响和不适。 大拇指指肚捏也成立,可以理解成在上,往下压。别的手指就在下面,只是起支撑作用。有使肩膀外翻的嫌疑。过去站姿右肩膀总是后上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无论是食指和中指在大拇指前,还是在大拇指后,大拇指偏侧从下往上挑,还是指肚压,目的是用大拇指的掌指关节处用力。 手能形成直角反锥形体。四指伸直,指掌关节弯曲,与手掌成90°,大拇指手掌下塌,与手掌成90°,大拇指伸直,与下榻成一条直线。以手心对应的空面为底,形成三个面,直角搭起来的固定体。动作非常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