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不负已——读《芳华》有感
素心凝成九天雪,午夜梦回祭芳华。
热热闹闹的大众和媒体讨论着冯小刚导演执导、严歌苓原著的《芳华》。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唤起了年轻人对那个年代的好奇。电影看完记忆深刻的是昏黄暗绿的色调,还有韩红悠扬辽阔的《绒花》。冯小刚规避了很多,如果不了解那个时代不去看原著,感觉电影呈现出的主题更像是怀念逝去的青春韶华。每一代人的青春韶华都是珍贵的,都有属于自己最好最坏的时光,恣意、明媚,阴郁、失群。独一无二,惟已可品。旁人看来,只有唏嘘、嗟叹、无奈、惆怅。
念芳龄永继,看华枝春满。想去品味更多,只有去细读文字,从涓涓文字中汲取精神光华。那个年代,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清晰,所有的恶都可以被所谓求生本能所掩盖解释。何谓好人,被人群所架上神坛,拷上枷锁。何为坏人,被人群所围攻谩骂,踩入泥泞。然而现实是,善良的人容易被孤立,负重前行却行而不进,得不到世人眼中共识的善终。
严歌苓的《芳华》小说中,人物更加饱满鲜活,语言细腻不失温度,尖刻却有回味。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无私助人,以能够帮人而感到满足,他的好过了头,让人感觉缺乏人性。“触摸事件”却让人发觉他还有七情六欲,没有泯灭,也没有拔高,但却堕落成为众矢之的。而小曼这个没有父爱的敏感少女,在终于当上文艺兵后,却因为照片事件、出汗问题等等受到了众人的排挤。最终,因为刘峰的下放而决绝离去。他们的离开,战争的开始,是那群红楼里不谙世事青年男女的成长。如泄水至平地,四散流去。众人无法掌控的是命运的齿轮,朝着各自的方向,自己选择也好,被迫抉择也罢,终有不同,终无不同。其实哪个时代都是如此,人的前进除了自己认准的路还有环境的影响,更有时代潮流的推动。只是书中的那个世界,时代的影响更为明显,刘峰的人生、小曼的人生就像在帆船上,抵御着惊涛骇浪,随时有覆灭的可能,不过,幸好,不幸中的万幸的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和温暖他人的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情人却情比金坚。这种感情让人艳羡、感动,可遇不可求,刘峰的暮年有着小曼的陪伴,小曼能陪着惦念着一辈子的刘峰,这就是最单纯的幸福。萧穗子用第三人的眼睛看透了事物以及人生的本质,追求的不是林丁丁的看似光鲜的婚姻、郝淑雯金碧辉煌的生活,而是简简单单内心的温存,静若流水,洗涤人心。
不负如来不负卿,不负韶华不负已。人生是一场驶向终点的列车,遇到谁、纠缠谁、离别谁,都让我们无怨无悔吧,心存感恩,让温情长存。无需求同,但予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