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霸凌”究竟有多可怕?有人退出微博、有人为此自杀
随着网络迅猛发展,网络用户基数越来越庞大,而网友们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可能是网络社会的“加害者、霸凌者”,敲敲键盘表达不满,甚至污言秽语,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可能是网络社会的“受害者、被欺凌者”,莫名地被攻击、谩骂,甚至被人肉搜索;也可能是网络社会的“谣言发布者、传播者”,看到耸动的图文,觉得新奇有趣,脑子一热,不经证实便发布猜测性言论,甚至转发不实信息造成恶劣影响。不知从何时起,网友们成了高高在上的“审判者”,符合自己心意的就是对的、善的,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就是错的、恶的,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再是有理有据的探讨争论,而是直接开骂,但凡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就毫不留情地猜测、臆想、嘲讽、谩骂,觉得自己就是整个网络世界的“权威”,不容许任何人质疑,只能是“我说了算”。

8.13天津火灾时,乔任梁曾在微博上的发言:“不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只为津、发达的网络、万能的微博、请人肉出那些英雄们、记住他们的模样、帮助他们的家属、共度当下的难关、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遣词造句的不妥,遭到网友大量的攻击、批评:“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的智商真感人,不会说话就别说话”……明明是好心,却被批得体无完肤。
什么时候开始,网友开始变得如此是非不分?什么时候开始,网络变得如此可怕?让明星退出了微博、关闭了评论,甚至还让普通人选择了自杀?!
还记得一个月前的新闻吗?四川德阳一名女医生在游泳池与一个男孩发生冲突,双方报警,警方具体说法还没出来,男孩家人就把剪辑过的视频发在网上,引得很多网友转载视频,并开始抨击女医生和她的丈夫。因不堪压力,女医生选择了自杀。最后,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很多网友又都感到震惊,或许他们只是悄悄地删除了曾经发过的虚假视频和不当言论,以此了事,却不必为“逝者”负任何责任,是不是很可笑。

前不久热播的《延禧攻略》里的演员也受到了网络暴力的攻击,就是剧中那个坏到骨子里的太监袁春望,观众对这个角色大为不爽,于是跑到袁春望饰演者王茂蕾的微博下“泄愤”,因受不住压力,他选择了关闭评论;而顺嫔饰演者张嘉倪也是在微博中遭遇网友恶评,不是探讨角色、剧情本身,而是因其演了反派人物,刻画得过于生动形象,网友看着不爽,就赤裸裸地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诅咒其家人。而出演《如懿传》中乾隆一角的霍建华也是因为演技问题被广大网友痛批,最终不堪舆论压力,关闭了工作室微博。
除此之外,《香蜜沉沉烬如霜》剧中的老戏骨周海媚在剧中扮演反派角色时,一些“入戏太深”的观众也对她展开了持续数周的人身攻击,最终迫使她退出了微博;古力娜扎自出道以来,负面消息就没有停过,不堪忍受黑粉的她,最终选择了关闭微博评论;马天宇也是因为不堪忍受舆论的无端攻击而选择了关闭评论,虽然如今微博也保持着更新,但评论也没有开放给广大网友,仅带V认证主体才可以评论;井柏然从2015年起就一直遭到舆论攻击,在2016年好友乔任梁离世后,面对别人的肆意指责和无端谩骂,他最终选择了退出微博;郑爽的性子也比较直,面对舆论的恶意攻击,她首先选择了注销大号,开小号与黑粉针锋相对,但是最后,她还是败给了舆论,选择了退出微博。

面对这一起起、一桩桩舆论事件,任何有理智、有良知的人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别人的“好”与“不足”确实是可以指出来,但“指出来”和“用言语伤害别人”是两码事,就算我们要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和容颜、一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一位导演的影视作品,也应该用一种客观的态度,以及文明的用词,不能使用网络暴力,因为网络暴力背后隐藏着的正是群体狂躁情绪,当大家的思考被情绪裹挟,一个简单粗暴的谩骂就能收获一大帮人的跟风,因为人的从众行为是深入骨髓的,一开始可能是“一人骂”,久而久之便会群起而攻之成“人人骂”,最后演变为充满戾气的群体性网络“霸凌”。而这种暴戾之气,很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蚕食掉一个毫无准备的人。
所以,即便现在事不关己,但也请多一些宽容、多一份文明、多一点责任,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你也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微信公众号:遇见韩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