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生|符号学课堂笔记整理9.26: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今天我们讲讲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这两个概念。
英美新批评:
起于二十世纪20、30年代,40、50年代盛行,60年代衰退。但这种批评方法至今还被一些学者沿用,如韦克勒。英美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Richards、Eliot(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偏古典主义,他的长诗《荒原》是对现代社会的感知,但《四个四重奏》写得更好一些)、韦克勒。
新批评派把语言使用分为科学性和情感性的,以此来表达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不满。而他们所批判的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四类:
1.实证主义批评:它伴随着科学主义,是纯客观主义式的,将自然主义移植至文学批评之上。典型的例子是丹纳的《艺术哲学》,这本书涉及时代、环境和种族(或者说阶级)。这种研究被称为社会学研究,抑或是庸俗社会学研究。此类研究不介入个人看法,把文学视为化石或文献。
2.印象主义批评:它不受理论指导,没有方法论。该理论无法自觉生化,因而有极大的主观性,会流于表面。而且没有批评标准的共识,有不可通约性。
3.新人文主义批评:它把道德伦理问题视为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角度,维护传统价值观。代表学者是白壁德。但新批评派认为道德只是文学的一部分,因而他们认为新人文主义取消了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多元性。
4.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这一理论建立于早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宏观框架之上(这一理论在新批评派未成熟前的1930年代盛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早期理论要么只存在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要么未将那个宏观框架落实于文学之上。因而新批评派对此不满,他们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无法真正地进入文学内部。
——新批评派对这四大流派一一做了反驳。
那么新批评派的“新”又体现在哪里呢?
1.它把批评理论作为一个相对成体系的学科,纳入大学课堂。
2.它有如下基本理论观念:
1)文学观:新批评派把文学视为一个自足的、封闭的客观性实体。他们认为文学独立存在,延续了康德的“文学的非功利性”。他们反对18世纪的唯物主义观点:文学并非对世界的反映(S——R,文学是一面镜子),而是对其的评价,即反应(S—变量—R,文学即便是面镜子,所给予的也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文学就是虚构的)。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悖论:文学若是自足的,又怎么会与现实世界发生交感?
2)文学的功能/价值/存在意义: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认识功能。与科学认识相向,科学认识割裂了事物整体,因而无法提供真理。而文学却以虚构的方式吧世界的机体还给世界,它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这里,新批评派区分了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只具有指称功能(部分的真),而文学语言是不透明的、具有非确定性(整体的真)。文学提供的是心灵的、情感的知识。区分作品好坏的尺度在于传递经验的准确度,而非传递了何种经验,因而无法用文学作品所起的社会作用来判断作品好坏。新批评派持有这样一个主张:“对诗人来说,他们从未证实,也从未撒谎。”
3.新批评派的贡献:
1)新批评派对修辞学范畴的研究发展了文学修辞学。含混、张力、夸张、反讽等修辞格得到了具体的研究,如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
2)新批评派在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语境”的概念。所谓“语境”,就是上下文关系。(它涉及部分与整体是何种 关系的哲学问题:整体是否为部分之和?)“语境”是对实证主义学派的修正改造。它从外部的社会环境转移至文本内部,即文本内部既是受动的,又是施动的(受动/施动的关系)。
3)新批评派提出两个误置:感发误置和意图误置。意图误置是反对“作者中心论”(是把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作理解作品的依据),作者是否实现其创作意图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感发误置是反对“读者中心论”(以读者感受作为作品的判断尺度)。
而且,新批评派还反对作品仅仅是主题的概括或呈现。由此可见,新批评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本身上。
4)新批评派提供了文本细读法。
——以上 乃是 新批评派作为形式主义的理论代表的贡献。想要继续了解的,请参考《新批评文集》。至于它的局限,我们之后再说。接下来我们谈谈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涵盖 人文社科各领域的方法论的思潮。它本身并不提供对世界的认识,只是提供一种认知世界的途径。注意的是,符号学 和结构主义不限于文学文本,它不等同于文学。结构主义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式,构成了形成世界观的前提,即结构化。
结构主义经过以下的思维形式的变形,它在18世纪就有雏形:图式——形式——结构。到了结构,符号学的各种概念才得以自觉。
大家可参考维科的书《新科学》,这本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等,是结构主义思想的萌芽。这本书提到了“诗性智慧”的概念 ,这一概念指的就是人文语言的某种完整性。智慧活动可通过一系列的隐喻来完成,比如人们通过投射和隐喻机制来创造新词汇。“诗性智慧”使人类能够 创造 神话 。早期创造神话就意味着创造了世界的感知方式或感知 结果 。大家可参考梅列津斯基的《神话学》。因而神话就是“诗性智慧”的产物。神话就是对 世界 结构化的认知,人类对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而这种解释不单单基于人的意志与需求,而依赖符号与语言。
如今,对“结构”有以下几种认知方式:
1.结构是一种关系总和,它意味着结构 是 客观 存在 着 的。这是实体论的说法。
2.结构是对现实 进行 复制 与 重构 的 途径方式 。结构是种再现/复制逻辑,而非实体。
3.结构就是次序和系统。
4.结构是一种功能性的假设与演绎方式,它是认知要求所创造出的方法。结构无法与事件直接对应。
5.结构是 一种 活动 ,它使事物获得陈述的过程。这种活动是在瞬间获得确定性的陈述 ,因而结构是流动 性 东西 。
对“结构”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考皮亚杰 的 《结构主义》。
-
min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4 15:52:27
-
18 1 22 3 14 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7 20:28:30
-
秋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9 00:44:4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0 09:15:44
-
午夜飞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06:59:41
-
farmer ma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1 21:39:18
-
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7 17:31:07
-
清泉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9 00:44:4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3 15:11:44
-
安貞མེ་ཏོག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0:32:38
-
菇菇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6 0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