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测要点之梳理(随时更新)
最近对行测有更深刻的认知,准备找个空更新下。先记录下思路。
学习时间建议:3个月;一个月按20天算(周末整理错题,反复练错题)。
题量:,一天200道题以上,综合算下来,一共12000道题。没有这个题量的训练,就不要说自己努力了。并且,做题不是干做题,更重要的是总结提炼,把自己的错误整理成思维导图,随时翻阅。
整理错题办法:1.每个题型有自己的思维导图,每做完一张卷子,整理错题前默写一遍自己的思维导图;2.听粉笔课(开会员)理解自己错的地方,抄一遍错题,在抄题过程中加深理解,抄完题写下自己错题分析,过程相当于给学生讲题;3.根据错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4.喜欢用电子产品的,在电子产品上整理自己的错题集,就按照自己的思维导图来整理。不断循环,多做少看少想,不要浪费时间。
言语理解其实最重要考察两点:读文章、写文章,其他东西都是技巧的提炼,技巧是为了更好做到前面两点。不要怀疑,很多人在参加行测考试或者专门的语言训练之前,其实根本没有听懂、看懂别人的话。所以,在行测训练中查缺补漏,其实是对自己语言功底的一种训练,让你更符合公务人员上岗条件。并且,以后公务人员趋势就是精英化、专业化,如果不能听懂领导的话,你是不可能往上走的。
逻辑推理其实最重要考察的是你发现主要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能力。为什么要出图推、类比推理、判断推理题型?在平日训练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能不能找到这道题里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你能不能答对题;你能不能精准解决矛盾,决定了你能不能选出正确答案。
资料分析其实是公考中最简单的一个模块,有两个特征:知识点少,题型单一。着重考察的就一个,分析数据能力和基本的计算能力。其实资料分析根本不需要你有什么数学天赋,做对这个模块就五件事:找准时间,找准主体,找准单位,思考公式,开始计算。其他一切技巧都是耍流氓,你看见的所有速算技巧都建立在这五件事基础上,不能打牢这个基础,速算技巧就是空中楼阁。相反,只要你做好这五件事,顶多也就是比别人做资料分析多花5分钟,并且,在熟练之后,可以一分钟一题。
好了,做好以上三个模块,正确率达到85%(最低标准),你的行测已经保证在70以上。大部分省考你都可以杀进面试,后面就看面试了。
数量和常识。这两个模块是性价比最低的,但也是你行测能不能上80的关键因素。
后一段时间我会逐个分析,总结下本人学习行测的笔记。从各大培训机构汲取了很多营养,最后内化为自己知识,也算回馈网民。
顺序:资料分析——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常识——数量关系
写在之前。资料分析、言语理解、判断推理(除逻辑推理外)、常识每天都要刷题,刷完要分析错因,晚上睡前复盘。 刷题软件:粉笔题库; 刷题书:某图模块宝典全册(某宝套餐更便宜,但常识不需要做完),粉笔5000题(咸鱼买资料分析和判断推理打印版); 参考课程:某图的顾婓言语、李萎明数量关系、钟君申论、粉笔时政课(一月一更新的那个,一定要听)和常识课(常识课只建议听)。资料分析、判断推理看书即可(如果数学不好看李萎明资料分析); 试卷:国考真题(有时间的前提下,参加任何考试都要先做),各省市真题,粉笔模考(有空拿来练手即可,不需要特别学习) 网络资源:qzzn论坛、粉笔晨读材料、百度
一、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题型:片段阅读、逻辑填空、语句表达,其所需要的技巧依次提升。总的来说:片段阅读强调的是理解文段的能力,包括主旨概括题和细节理解题;逻辑填空则在前一题型基础上技巧性有所提升,也即是掌握题眼的基础上选出最符合题意的实词(虚词过于简单,考察较少);语句表达最难,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组织语言,有三种题型——语句排序、语句填空、接语选择题。下面依次讲解。
重要的事!!!言语理解每天每一类题型至少刷15道,限时15道,时间逐渐缩短,最开始可以用15分钟,7天后10分钟,感觉顺手之后7分钟。
片段阅读,这是做言语理解题的基础,必须要学会。首先要掌握的是阅读的技巧,学会“一目十行”也是有技巧的: 1.学会找出主谓宾,这是对句子分析的基础; 2.是抓住关键的两个点,一是代词的指代,二是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两点是公考中经常拿来考察的东西。代词的考法——材料中有“他”,且这句话是这篇材料的主旨,那么找出他是什么就是选出答案的关键;标点符号的考法——冒号、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分号、顿号表示并列关系,双引号经常用来反讽(后面会讲到学会找出文章的倾向性)或者强调和援引观点,括号表示补充说明,问号是设问、反文、疑问(同样有倾向性) 3.是学会分辨文章的倾向性。这里的用法就是文章说出了一个观点,需要分辨出这个观点作者是支持还是反对。如果带有消极的词汇,如好像、似乎、从表面上看、所谓、遗憾的是、错误、不好、“对不对?”(这里就是问号的倾向性)、“真是‘纯真的女孩’”(这里打了引号意思是讽刺,负面倾向性)等等,那么毫无疑问作者对这个观点就是反对的(至少也是不赞成的);如果作者是很肯定积极的说,且坚定不移的,那么毫无疑问作者对这个观点是赞成的。 4.学会略读背景、论证、原因。看过辩论的都知道,各种口水战中真正的核心其实就只有一句话,而论证过程是以强有力的武器驳倒对方(其实也是给对方漏洞,不然辩论游戏无法进行下去),那么真正阅读的时候直接粗暴略去这些东西,我们只需要观点就可以了。(这里也是可以直接略读的部分),下面是一道篇幅很长的例题: 在“理论究—应用研究—商品生产(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技术经济价值链上,传统的分工是高校的理科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科从事应用研究,企业则从事生产建设和相应的技术研究,各环节的创新活动是相对独立的,环节间的纵向协同创新较少,因而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乃至应用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这个局面能否改变,对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如果价值定位是完成论文和科研课题,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将成果止步于学术期刊和实验室,难以产生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愿望和内动力;如果价值定位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自发产生与企业合作的内驱力。 作者最想说明的是: A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影响着高校和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 B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 C应该打破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不利局面 D只有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科学研究才有价值 解析:这道题选B。先通读全文的大意。 第一句:协同创新少,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 第二句:对高校而言,关键是价值定位 第三局:价值定位不同,导致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内驱力能都顺利产生。(学校和教室的成果是止步或是应用于实际是中间环节,这里所示结果才是主旨)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关键是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A项仅仅是讲到了高校和教师,且说影响到了高校和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那么如何影响呢?B项做了一个正面回答,在主旨题中,具体的优选,所以选择B C没有说如何打破,直接排除;D无中生有,科学研究本身就有价值。 5.秒杀技巧。这是我学习时最关心的事情,因为公考是争分夺秒的,某图的老师说言语理解要在27分钟做40题,也就是说一题大约40秒就要做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待我细细说来: a、关联词。转折、递进之后是重点,因果之后是重点,并列关系两者相加才是重点(前面两个都很简单,并列关系才是难点)。并列关系:先找到主旨句,如果其中有也、既、又、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的词汇,就是递进;然后自己尝试概括前后之间的共性,如果概括不了也没关系,但一定要尝试,以免被选项迷惑;最后看选项排除,排除无关的,排除只有并列中之一的,且优选对策的选项,就能得出正确答案。重点注意:“归根结底”、“说到底”都是表示原因。 关于并列关系的典型例题: 科研机构对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人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显然“耳虫”更偏爱那些容易上口的作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的生理学依据 B、影响音乐流行程度的决定因素 C、“耳虫”现象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D、音乐节奏和人的心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文章开篇点出背景是一个研究,通过“而另一个元素”连接了前后两个部分,说明这是一个并列的关系,那么就要读懂并列关系中分别讲述的是什么东西,前一部分说的是心率,后一部分说的是声虫现象,讲两部分合起来才是文章的主旨。看选项,CD刚好是并列的两个选项,过于片面都排除;B说音乐流行程度的决定因素,这里并没有说决定因素,排除,而且心率和声虫现象都是生理现象,所以还是应该选择A。 b、必要条件是重点。什么是必要条件?只有X才Y(逻辑语言翻译是Y推出X,这里用韦恩图可以解释,详见判断推理万能宝典),X是Y的必要条件,按照这个原则,X就是重点。举例:只有每天刷题,行测才能上70分。刷题就是必要条件,是重点,选项中就会说应该刷题,这是正确的,也会设置干扰选项——行测考70分很重要、努力行测才能上70分,注意只要不是原文都是错误选项。 c、读懂文章的行文脉络。公考材料行文脉络有: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这就要打好上面1-4中阅读的基本功,学会阅读之后脉络很容易分清,这也就迎刃而解了。 d、特殊题型——标题填入题。标题填入题是主旨题的升级版,在主旨题上面还要区分且兼顾文体的要求(分为五种文体——新闻、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以及揣摩作者的意图,另外,几乎所有的标题都需要引人注目,这是一般的主旨题所不需要的,例如下面一道题。做题中的顺序是先看题目是否是标题填入题,如果是就通读一遍全文,大概了解主旨,并区分文体,再思考对应文体的特征,之后对比选项选出最佳即可。 例题: 俄罗斯防病毒软件供应商——卡斯佩尔斯基实验室于6月15口宣布,一个名为29a的国际病毒编写小组日前制造出了世界上首例可在手机之间传播的病毒。卡斯佩尔斯基实验室说.29a小组于15日将这个名叫“卡比尔”的蠕虫病毒的代码发给了一些反病毒厂商,后者确认该病毒具备在手机之间传播的功能。 该段文字作为一则报纸上的新闻,最适合做该段文字题目的是()。 A. “卡比尔”的蠕虫病毒在俄诞生 B. 29a的国际病毒编写小组的新贡献 C. 世界首例在手机之间传播的病毒诞生 D. 反病毒厂商确认手机之间可传播病毒 解析:读完文段知道说的是卡比尔病毒具备在手机之间传播的功能。看文段中,CD项都说了这个意思,那么怎么才能知道标题应该填入哪个,经常看新闻就知道,一般的标题都是形如C项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世界首例”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一个合格的标题。 6.细节理解题 7.补充:态度观点题。这类题型是主旨题和细节理解题的综合,基本技巧就是先看主旨,然后利用细节理解题的方法排除选项,以此为基础还要学会对一点,即客观陈述无观点,学会区分句式: 一种是笔者认为A,至于B就见仁见智;一种是无论B如何,A都怎样。两种句式中都是A是表态的东西,B是无观点的东西。
逻辑填空,这是最依靠语感的题目,所以刷题就至关重要。技巧只有三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在做题当众体会: a. 找到文章的题眼,来源有三:主旨关键词、固定搭配词、对应近反义词。主旨关键词就是一句话或者一段材料的主旨,从中体会能选择那一个;固定搭配就是简单的动宾、主谓、主宾的搭配,靠语感;近反义就是有关联词表示与空缺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 b. 每道题分析词语选择来源。语感不是凭空来的,这里介绍的技巧不是秒杀的技巧,是需要积累的技巧。比如渗透和结合的区别,材料说的是西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_____,渗透是两者有渗入融合的动作,而结合仅仅是粗暴的合在一起,这里再看材料中前文说了近代西方科学与人文经历了融合、冲突、消解三个时期,什么意思,这里就是有渗入的动作,所以明显渗透更加合适。语感就是这么分析来的。 c. 成语积累。公考中会考察成语,碰见成语没有其他办法,第一次做的时候要快速选出答案,在做完之后要分析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需要全部记忆,需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大多数成语都是理解来的,如一蹴而就,蹴是什么?踢,蹴鞠听说过吧,一踢就成功了,说明什么?事情成功轻而易举,大多数成语都可以这么理解,不需要特别记忆,但是还是要写,一方面梳理思路,另一方面确实有一些需要记忆的,可以在睡前翻开来看看。
下次更。
语句表达。 语句衔接题。首先是要学会利用标点符号和关联词判断与上句之间的衔接,其次是保持主体的一致,意思的通顺。例如: 通过社会的认可获得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过多的一夜成名被认为最快捷的成功方式,现实的浮躁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一些年轻人的冒险心理。对于还没有来得及面对生离死别的年轻人来说,还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责任。但一个生命的产生和消失,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却十分深远,所以说___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年轻人不能无所顾忌地外冒险 B.没有家庭的团圆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C.珍惜生命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D.没有人可以随意将生命置之无谓的牺牲 解析:通读前文发现,前面讲话的重点在于生命,从这一点排除AB,且前面一句话是说的是,生命对家庭重要性,那么后面应该与之相关更加通顺,C扯到了社会,明显无中生有了,所以还是应该选择D,解释了生命的重要性。
数量关系。 行程问题:学会充分利用条件 例题: A、B两辆车同时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A车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返回途中与B车相遇,相遇点距乙地30公里,相遇后A车经过4小时返回甲地,B车经过0.5小时到达乙地,则A车往返一趟共用了多少小时? A.10 B.6+2√2 C.10√2 D.8+√2 解析:可知B车速度为30/0.5=60,假设他们相遇时走了T小时,则速度比A:B=时间反比=T:4=15T:60,则可知A车速度15T。甲、乙两地距离为60T+30,相遇时甲走了60T+60,可知60T+60=T*15T→T^2-4T+4=0 得T=2+2√2。则A车往返一趟用时2+2√2+4=6+2√2小时 (转载自QZZN论坛)。 这道题比较复杂,复杂的点在于没办法充分利用条件,这里如果没办法用,就学会从相等量来思考。首先计算B的速度为60(这一点毫无疑问),然后看相遇之后A到甲用时4h,而之前的B同样路程用时为T,这里路程相等,立刻想到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A的速度为15T;再看,还有一个条件没有用上,相遇时A走的路程用两种求法结果是相等的,那么T*15T就等于4*15T+30+30(用A相遇后走的路程加上两个30),就列出来一个二次等式,用求根公式立刻就得出答案。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30 00:56:32
-
燕Sk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2 01:42:03
-
🦄Astro Apoll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5 11:33:01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2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