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缘起:
我们都是旅人,从遥远的地方来,向未知的地方去,途径哪里、冷暖如何、心情怎样,很多时候并没有认真的体会,我们只是匆匆地走着,或行或止、或快或慢、或欣或悲、或真或假、或疑或忧,或喜或惧,似乎每段旅程有了自己的色彩,并不由我们左右控制。我们只管走,只管走,只管走······
忽然一天,不知为何,我们停住,看看来路,望望归途,不知身之所在、心之所在、路之所在。这时候,我们也许会想,该停一停、慢一慢,甚至坐一坐。毕竟,没有来处的来,没有去处的去,总让人不禁茫然。也许,我们需要一个方式,需要一位名师、一个良朋,和我们一起认真地想一想,仔细地分辨下---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这一路的行止,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就是我,将这本《论语》放入行囊的原因。而且,毕竟这么多年,总觉得欠这本书一个交代。就好像明明知道有个好友一直在远处默默地关注着你,而你却从来没有认真地跟他打过招呼、认真地坐下来和他聊聊,只是远远地点个头,笑一笑,这样的对待,对朋友总觉得有些亏欠。
《论语》,你好。
孔子,你好。

学习是终身的事业,原本这条路漫长而孤独,但如果找到乐趣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学习之乐,不只在于摒却未知,更在于有了无声的知己,莫逆于心。而这个知己可以推动让自己变得更好,了解到这点,就更有了踏实的满足。
年岁越大,对朋友的概念界定就越严苛。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人的到来,才会“不亦乐乎”吧?因为很多人的到来,并没有这种感觉,不论他来的地方有多远。也许,这也是界定朋友的一种方式?!
那么,不亦乐乎什么呢?现代社会通讯交流的发达便捷,已经让我们对朋友的境况遭遇、远方的信息、故人的消息没有了新鲜感,因为这些早都了然于胸,不必见面才交流,再为这些“乐”就显得虚假做作,纯属应酬了。
那么,不亦乐乎什么呢?应该是新知新遇、新的感受和体悟,新的思想的交流?但是,这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不是很容易就交流得起来的,也不一定是彼此都感兴趣的,硬要让这个方面扯,不会费力而尴尬吗?
那么,不亦乐乎什么呢?看看彼此和过去有什么不同,找找差别?谈谈彼此的故交旧识,看看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再找找差别?不会又落入之前的俗套?显得无聊而虚假,费力而尴尬?
那么,又不亦乐乎什么呢?······ ······
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吧。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太精明世故、太难缠纠结。朋友就是朋友,哪来那么多分辨区别?哪里那么多预设界定?来就来,聚就聚,吃就吃,喝就喝,就谈,就笑,就叹,就歌,就哭,就乐,合则呼和欢歌,不合则离别散去,兴之所致,率性而为,何不乐乎?!!
从朋友两字,看出现代的狭、今人的小,我们的算计和冷漠。也许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怀想古人之风,学习古人之风,否则只能看着自己,望之惭秽。
人不知而不愠?不如先不自知而愠吧。既然做不到君子,就先做个明白小人,明明白白自己的“小人之真”,愤怒纠结于自己的“小人之风”。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内在。否则,何谈?!

这条路,还远。好在,有路标,有方向,快慢由己。
《论语》,你好。
孔子,你好。
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