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的史实考察(三)吴福、锡澄国防线作战
第一节 吴福线作战
在淞沪会战后到南京保卫战开始前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中日两军在国防线的作战是居于核心的地位的。其起讫时间大约从11月13日至12月2日,共20天左右,地域则涵盖了太湖南北的广大地区。在过去的主流观点中,对国防线作战国军的表现评价甚低,一般将其视作淞沪后期所谓“大溃败”的延续,而对国防工事本身,也认为基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笔者在阅读大量中日双方,尤其是日本方面的珍贵战史资料,并通过仔细的对比考证后,不得不认为过去的说法恐怕是很难站住脚的。要想说清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将视角拉回到战场上,对战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考察,尽量还原国防线作战的真实面貌。
白茆口登陆
在淞沪国军主力基本脱离日军包围圈的第二天,11月13日,日军重藤支队和16师团在长江南岸白茆口附近登陆,拉开了吴福国防线作战的序幕。日军此番登陆的目的和杭州湾一样,是企图利用海上机动的优势,从侧后包围国军。但之所以到13日才开始实施,一方面是受船只运力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低估了国军撤退的速度。此时国军主力已占领吴福线的前进阵地崑支国防线,日军的登陆只能从侧面威胁这一防线,而无法起到背后包围的作用了。张秉钧在《抗日战争述评》中也曾评价说,“敌第16师于13日在白茆口登陆,时机过迟,自不能遮断我军之退路”[1]。(日军登陆船队集结地点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452页。)
如图所示,当天日军主要的登陆地点其实不在白茆口,而在白茆口以西的徐六泾。凌晨3时30分,重藤支队以配属作战的永津支队为先头(第11师团步兵第22联队为主体),在徐六泾口开始登陆。打头阵的第10、第12两个中队立即遭到刘培绪的第40师猛烈阻击。沿江地区修筑有数量众多的碉堡阵地,火力点星罗棋布。而日军舰炮却由于夜暗无法实施有效的支援射击,结果日军死伤惨重。登陆艇搁浅后,步兵离江岸还有一百五十多米,成了活靶子。第10中队长加藤、第12中队长生田利之相继战死,第3大队长栗本重伤。日军在水中完全无法前进,一直到黎明后,舰炮才终于开始实施压制射击,第2大队也从第3大队左侧加入战斗。在猛烈火力掩护下,第2大队率先突击上岸,随后与40师预备第2营在江堤南北反复争夺[2]。第3大队正面的守军由于右侧背遭到威胁,不得不撤退。第3大队上午9时终于得以上岸。经过近6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第3大队第10中队几乎全军覆没,22联队伤亡达近200人[3]。
22联队长永津佐比重在整顿好部队后,立即以第2大队为先头展开追击,但沿途遭到守军迫击炮的打击,进展缓慢。此时重藤支队也在永津支队之后登陆,兵分两路,分别向常熟和支塘镇方向推进[4]。为配合登陆部队进攻,日军海航集中大、中型攻击机26架对支塘镇、梅李镇、谢家桥镇等地狂轰滥炸[5]。第40师在日军陆海空立体火力打击下,死伤惨重。战至中午,日军已突至徐家市附近。刘培绪向集团军发出紧急求援电:“白茆口、浒浦口登陆之敌人,仍在继续增加,其兵力约一个师团强,徐家市情势危急,请求增援。”下午14时,从华北调来的第16师团,又以佐佐木支队(第30旅团)为先头在徐六泾口登陆,向浒浦镇方向集结。随后以主力向南进攻,企图切断常熟——支塘镇间的道路[6]。17时,为支援第40师,廖磊急令48军176师和173师517旅从支塘镇附近向徐家市、周泾口镇日军反攻,王赞斌的174师从右翼策应。当晚,双方在徐家市附近爆发激烈战斗,一直到22时,仍成对峙局面。廖磊又命杨俊昌的171师从常熟挺进古里村附近,阻击重藤支队向常熟进犯[7]。
当天,日军除重藤支队和16师团从北面登陆并进攻崑支阵地北端外,南面的第6师团也向崑支阵地南端逼近。其前卫第13联队一个大队从三家村附近向崑山快速推进,当晚到达青阳港以东河流一线,遭到88师据守的碉堡阵地猛烈射击,日军也架起重机枪还击,双方对射极为激烈,枪管都被打红了。该大队以一部渡河,也立即遭到88师猛烈反击,后续部队完全无法前进。日军损失越来越大,补给也处于中断状态,河上的桥梁都已经被染成了血红色。渡到对岸的部队,只能靠两条军犬提供少量补给,没过多久,军犬也被击伤,唯一的通信线路也被炮弹炸断。看到当面88师火力极为猛烈,第6师团长谷寿夫命令第23联队主力和第45联队一部从左翼加入战斗,攻击守军右侧背,没想到又遭到税警总团的阻击[8],双方一直激战到次日黎明[9]。
虽然双方在崑支线南北两端均已爆发激战,但从淞沪正面推进的上海派遣军各师团仍然动作迟缓,与崑支阵地至少有半天至一天的距离。第13师团兵分两路从早上出发向刘河追击,下午即在刘河附近遭到39军猛烈阻击,第104联队以第1大队从正面攻击,第2大队向守军右翼包围,但39军顽强抵抗,直到晚上仍呈胶着状态[10]。随后该军因为已完成掩护任务,刘和鼎奉命率部向国防线转移。
第101师团当天早晨派出一个大队前往占领嘉定,师团主力经石岗门北进[11]。先头大队中午占领已是空城的嘉定。到下午17时,师团主力才由嘉定继续缓慢北进,当晚其157联队与103联队在娄塘镇内发生拥堵,索性又在附近村落宿营[12]。
第3师团(欠第5旅团)在南翔附近接到命令向太仓方向前进[13],下午第18联队到达外岗镇东端。第11师团追击队(22旅团)当天从方泰镇附近向外岗镇追击,上午9时,其前卫攻占外岗镇附近,同时以骑兵第11联队占领望仙桥。随后,旅团长黑岩义胜命令部队兵分两路向太仓追击,其中43联队经望仙桥向太仓西侧前进,44联队经外岗镇、葛隆镇、南码塘道路向太仓前进。但沿途桥梁均被国军破坏,行军遇到极大困难,且官兵在连续激战后已经精疲力竭。第12联队记载,部队后来在被问到,上海战斗什么时候最苦,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南翔——太仓间的追击战”。11师团有一名叫三好捷三的士兵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当我得知距南京还有320公里,我没有回话。在上海反复的死拼,并非是战斗的结束,而是序战的开始。一公里也无法走的我,要追击320公里,等于被宣判了死刑一样”。[14]
下午14时,第44联队第2大队在张家阁、葛隆镇附近与担任掩护的98师一部遭遇,发生激战。17时,山室宗武命令第10旅团长天谷直次郎指挥第12联队主力加入对太仓的攻击[15]。但战至傍晚,44联队仍不能突破98师的阻击,直到该师奉薛岳的命令向常熟转移,占领国防阵地[16],夏楚中指挥部队逐次抵抗后撤,第44联队占领葛隆镇后,在南码塘附近又遭猛烈射击,小队长以下多人死伤。日军集中重火力压制守军,掩护工兵架桥。又以一个大队从东面渡河攻击守军侧背。炮兵也向南码塘实施夜间扰乱射击[17]。当晚20时后,第98师、60师完成预定掩护任务,均由太仓附近向常熟转进[18]。
处在南面的第9师团,仍从两个方向向崑山东面追击[19]。当晚,第9师团先头部队进至安亭,与第6师团47联队一部会合,直到这时,上海派遣军才与第十军部队第一次实现会师[20]。(第9师团的前进路线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步兵第36联队中支方面行动概要》,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虽然日军主力尚在半天路程之外,而国军与日军登陆部队及第6师团经过一天战斗后,对方在南北两端均未完成突破,崑支阵地已趋于稳定,但为了免受日军登陆兵团的侧翼威胁,顾祝同仍决定将崑支线作为掩护阵地,主力全部向吴福主阵地转移,依托国防工事,构成两大阵地带,抵御日军进攻。第三战区遂于当晚下达命令,以第9集团军加入左翼军序列,以第51、第36、第6、第46师一个团、第44、第76师228旅、第171、第173、第174、第176师等部,占领大墅镇、青阳港、支塘镇、白茆口一线,掩护战区主力转移及吴福阵地之占领。吴福线第一阵地带,为从甪直镇、南邵渡经傀儡湖、巴城镇、古里村到梅李镇、浒浦镇、长江之线。由第8、14、154、159、160、44、32、76、60、40、13、56师及独立34旅等部占领。第二阵地带,为从平望镇(不含)、北㘮镇经同里镇、车坊镇、沙湖、斜塘、唯亭、外跨塘、湘城镇、崑城湖、莫城镇、常熟至福山一线,由第107、58、87、3、53、54、133、11、67、13、171、173、174、176、15、105师等部占领。并以第18、第46师控制于吴县以西至浒墅关附近,第156师在吴县附近集结待命,第9、第51师在吴县、吴江城间集结。以第1、第78、第36、第61、第88、第102师及保安总团为战区预备兵团,由胡宗南指挥,至锡澄阵地先行构筑野战工事。上述部队中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须待崑支阵地奉命撤退后方开始移动。左翼军和各集团军在接到命令后,于24时下达具体部署(15集团军于次日8时下达),从当晚至次日白天,各部队按计划顺利实现转移,占领吴福阵地带[21]。阵地配置要图如下:

(上图出自:《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四部——抗日 第二册 初期战役 (上)》,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3年,版第294页。)
主阵地战斗
14日天亮后,日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国防阵地实施全线轰炸。从航母和各陆上基地起飞的各式飞机达上百架,苏州、常熟、崑山及各交通线均遭狂轰滥炸[22]。在强大空中火力掩护下,第16师团以第33联队继续在徐家市附近与176师、174师及173师一部争夺。双方激战竟日,日军毫无所得,虽使出迂回伎俩[23],也被176师顽强击退[24]。至傍晚18时左右,守军终于完成掩护主力占领吴福主阵地的任务,三个师的部队遂依次向常熟方向转移[25]。16师团38联队于凌晨登陆后,沿江岸向浒浦镇方向进攻,也遭到国军江防部队依托坚固阵地的节节阻击,进展缓慢,至傍晚仍不能攻占浒浦镇。天黑后,守军还向38联队发起连续反击[26]。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重藤支队和配属作战的永津支队当天则继续由登陆点向常熟以东进攻。主力指向梅李镇方向,遭98师和13师顽强阻击,战至下午,国军主动放弃梅李镇,退守兴隆桥附近[27]。永津支队遂于18时占领梅李镇[28]。重藤支队以一部向常熟东面的古里村袭扰,企图切断支塘镇守军退路,但在苏家尖附近被173师510旅击退[29]。
至此,韦云淞的48军主力在支塘镇以北与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两天后,已向吴福主阵地转移,崑支掩护阵地北端终于被日军突破。但在以崑山为核心的南端,第6师团的进攻仍然受挫。当天,第6师团以36旅团主力继续向守军右侧背进攻,在青阳港以东与88师、税警总团激烈交火。日军独立攻城攻城重炮兵以8门150毫米加农炮向崑山及其附近猛烈炮击,企图破坏国军防御阵地及部署[30]。然而激战竟日,前线部队仍无法完成突破,小股渗入部队也被36师龙岳生营长率部击退[31]。谷寿夫不得不再令作为师团预备队的47联队从安亭向崑山开进,以增加进攻力量[32]。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第16师团、重藤支队及第6师团在崑支线南北两端又与国军激战一整天后,上海派遣军主力竟仍未到达战场,可见其战斗力损耗之严重。第13师团当面的国军早已退却,其103旅团在经反复侦察后,才于早晨9时渡河占领陆渡桥附近。26旅团同日占领刘河镇后,正在向支塘镇方向追击。但13师团人困马乏,沿途掉队不断增多[33]。
第11师团奉命夺取太仓。此时太仓仅有国军少量部队留守。第44联队第2大队在占领葛隆镇后,于凌晨1时30分渡过刘河突至太仓南门。随后在4门山炮掩护下,向守军发起猛攻。激战至凌晨5时,国军撤退,该大队遂占领太仓南门,44联队主力随即进入城内扫荡。43联队也于上午9时由西门入城[34]。山室宗武随即下令改以第10旅团为追击队,经直塘镇向支塘镇方向追击[35]。第3师团也奉命向太仓附近集结,其第18联队率先进入太仓。随后第3师团与101师团共同作为方面军直辖部队,担任上海附近的警备任务[36]。第9师团左路第35联队傍晚从八方桥附近渡过苏州河[37],右路第36联队到达安亭西北的天福巷镇,准备第二天与第6师团一起向崑山进攻[38]。
15日,第11师团追击队以一个装甲车中队配合步兵一个大队,于上午8时进占支塘镇[39]。师团后续部队也陆续到达支塘镇附近,13师团虽然也正在向支塘镇以东前进途中,但路上各部混乱拥挤,行动并不迅速[40]。第16师团33联队、重藤支队、永津支队进至兴隆桥、石墩、古里村之线,开始向常熟以东国防工事发起攻击。拂晓后,日军飞机猛炸常熟附近各要点,上午9时,日军沿支常公路向98师三里桥阵地猛攻,激战至12时被奋力击退。下午,16师团又以一部向171师曹家村阵地进攻,仍被顽强击退[41]。虽然日军主力尚未展开完毕,但15日的战斗还是使其感受到了国防阵地的坚固。然而时任第98师294旅旅长的方靖在建国后编写的《文史资料选辑》中却说,“我第98师15日早晨到达常熟,奉命迅速进入国防工事既设阵地。当即寻找防御工事。因无地图,不易找到,找到也没有钥匙。业已发现敌人,当即占领阵地构筑工事抵抗”[42]。然而这一回忆明显与大量一手史料相冲突。日军不但在战史中提及当天的确遭到国防工事的猛烈阻击,而且永津支队在被阻后,又在常熟城北展开仔细侦察,发现忠国庙、小王桥等据点的钢筋混凝土碉堡构筑了两重、三重[43]。于是不得不停止进攻,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可见国防工事无钥匙没有发挥作用一说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考虑到常熟城防兵力空虚,罗卓英当晚命令第13师派战斗力较强的步兵一个连配属重机枪两挺、迫击炮两门迅速占领常熟城郊最重要的制高点虞山东北麓既设阵地。并令98师以一部进入常熟担任城内防务[44]。
在北面的长江边上,16师团第38联队再次向浒浦镇发起攻击。国军依托浒浦镇河口两岸巨大的碉堡工事顽强抵抗,日军不得不以步兵强攻[45]。战至8时30分,日军突入浒浦镇内,守军向福山镇方向撤退。38联队长助川静二立即以一部发起追击,联队主力也于下午沿江岸向吴福线的北端起点福山镇攻击前进[46]。为掩护该部进攻,日本海军以飞机和军舰猛轰福山镇[47],从镇外到江边本来有二三华里的树林,全被打成了光颓颓的树杆。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试图实施登陆,担任江防的独立34旅702团2营营长牟龙光指挥部队猛烈射击,日军被打死打伤多人,被迫撤回舰上[48]。随后38联队对福山镇的攻击,也遭到76师228旅顽强抵抗,经激烈战斗后,日军进攻以失败告终,双方在福山镇以东形成对峙[49]。(吴福线北端战斗情形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张秉钧:《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抗日战争述评》,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77年版,第142页。)
崑支线北端虽已被日军突破,但此时南端的崑山还在中国军队手中。日军的进展明显呈北快南慢之势。谷寿夫当然不甘人后,于是同一天,第6师团在三十多架飞机和大量重炮掩护下向崑山发起总攻[50]。国军在崑山四郊各个要点均构筑了碉堡和迫击炮阵地,并在各高地上预先测距对日军实行精确打击,在密集的交叉火网下,日军死伤惨重[51],第6师团的野炮、榴弹炮,以及支援作战的重炮拼命摧毁国军碉堡,经过数小时激烈争夺,守军奉命放弃崑山,向吴福主阵地撤退[52]。历时三天的崑山战斗,第6师团付出了伤亡300多人的代价,国防线坚固工事在防御作战中的作用已经初步得到证明[53]。
第6师团攻占崑山后,第9师团主力和集成骑兵队也于午后到达崑山及其附近地区[54],随后吉住良辅令第6旅团率先开始向西追击。但该部在崑山以西连遭宋希濂36师、周碞第6师等部的顽强阻击,前进受阻[55],不过36师前一天曾立下战功的龙岳生营长也在阻击战斗中牺牲,部队伤亡约四十余人。相持至傍晚,36师奉命转进至真义南北一线占领国防阵地,遂主动于18时后开始交替掩护撤退[56]。(第9师团追击路线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此时全线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7页。)
16日拂晓,日军第38联队再次向福山镇发起进攻。6时许,其先头部队在福山东侧展开,与守军王凌云的76师发生激烈战斗。上午11时,日本海军第三水雷战队以舰炮向福山轰击,支援步兵作战,但进攻仍然毫无进展。战至下午15时,联队长助川静二准备孤注一掷,将整个联队全部投入战斗,然而却突然接到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命令,令其指挥所部迅速抄近道向常熟方向转进[57]。助川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后,发现其第1大队已被守军死死咬住,无法脱离战斗,不得不继续在福山附近混战。战斗一直持续到半夜,在守军连续猛烈反击下,其第1大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58]。当晚,刘尚志的56师又奉命派两个团的兵力向福山增援[59]。(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中岛今朝吾之所以急令38联队南下增援,是由于其33联队和重藤支队在常熟正面的进攻遭到极大困难。当天凌晨5时,重藤支队乘98师与171师交接曹家村阵地的机会,以一部向98师左翼迂回,被守军击退。天亮后,重藤支队和33联队又分别从东北、正东、东南方向向金家村、石墩、五渠镇全线猛攻。守军171师、98师、13师据守国防工事,组织浓密火网顽强抵抗。经一上午激战,日军正面进攻毫无进展,又另辟蹊径,从石墩西南的花园里附近渡河,企图抄袭国军侧后。正午开始,日军重炮兵集中8门150毫米加农炮、16门100毫米加农炮向石墩、三里桥附近阵地猛烈射击,并使用破甲弹摧毁国军碉堡[60]。13时左右,重藤支队终于突破171师金家村阵地,企图直扑虞山。罗卓英当即调陈永的44师向日军反击[61],44师于傍晚兵分两路大举反攻,以第132旅263团从滕家村、吴家村、金童庙之线,向陆家巷、豆家村攻击,第264团从李家桥、蒋家浜之线,向蒋家村、胡院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将日军击退,并成功占领金童庙至忠国庙一线,与日军对峙。当晚21时,重藤支队与守军反复争夺后,攻占石墩右翼的杨京上,随后由杨京上北上猛攻石墩,守军98师292旅一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全体阵亡,被迫向第二线阵地转移。22时,日军33联队一部再次进攻五渠镇,仍被第13师击退[62]。
此时第16师团后续的19旅团已在白茆口附近登陆,正奉命经梅李镇向常熟前进支援战斗[63]。而第13师团在沿江岸前进途中因路况恶劣,又遭到守军阻击,26旅团及山炮兵第19联队均出现了极大混乱。103旅团受命向常熟以北的谢家桥攻击前进后,第65联队立刻碰了钉子,104联队联队长田代元俊在指挥所部增援65联队时,身旁的河边也落下数枚炮弹,险些丧生[64]。
在吴福线南端,应柳川平助要求,松井石根命第6师团从崑山向太湖以南转进,重归第十军指挥[65]。剩下一个第9师团则以第6旅团为先头,继续由崑山向西进攻。旅团长秋山义兊以第35联队在前,第7联队在后,于拂晓开始攻击前进,沿途遭到36师等部节节抗击。(攻击经过如下图所示)35联队在攻占河南上后,中午占领小石桥,随后在4门山炮掩护下[66],于傍晚攻占小石桥南方的十五连。同时派出一部前出亭子村,准备对真义镇附近国防阵地的进攻[67]。

(上图出自: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26页。)
第7联队上午9时在35联队之后开始前进,沿途向各处扫荡,然而下午其第8中队在十五连以南铁道附近遭国军一部围攻,中队长以下多人死伤[68]。当天傍晚,第7联队奉命向35联队左翼展开,准备第二天攻击吴福主阵地[69]。(第七联队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步兵第7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
虽然吴福阵地全线在16日仍然比较稳固,但第三战区吸取了淞沪会战后期的教训,提前展开了向锡澄线转移的准备工作。顾祝同命令胡宗南指挥所部加紧构筑锡澄线阵地的野战工事,并令吴福线南段的第9、第19集团军逐次将主力向锡澄线转移。而对常熟附近防御战斗的要求,则是“至少坚守到19日”[70]。这样就使吴福线作战有了比较明确而实际的目标,而转进准备工作也因为提前展开而不至于使部队再次陷入混乱失序的状态。
日军38联队第1大队至17日仍在福山镇附近被76师和173师一部围攻,一直激战到上午11时,才得以脱离战斗,与主力会合[71]。助川静二立刻整理队伍向常熟方向前进[72],同时将对福山镇的攻击任务交给第13师团58联队接替[73]。国军方面经过连日激战也死伤惨重,76师师长王凌云频频告急,顾祝同命令廖磊,“福山镇为国防重地,万不可有失,着廖、罗两总司令协力筹划。”廖磊遂令韦云淞指挥56师一部向福山镇增援,并准备接替76师[74]。
17日一天,谢家桥镇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为谢家桥正好处于常熟到福山镇的中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在前几天的战斗中,松井石根发现福山和常熟的国军防御极为强固,遂决定改由此处实施中央突破。天还没亮,第13师团103旅团就在山炮支援下向谢家桥发起全线进攻[75]。此时国军主力大部分在常熟周围,防守谢家桥的仅有48军的特务营。激战至中午,特务营逐渐不支,军长韦云淞向该营下达死命令,称如后退则军法从事。但该营已经死伤大半,营长夏演生也在战斗中阵亡,日军一度攻占谢家桥。情况紧急之际,廖磊抽调56师166旅一个团及176师一个团向谢家桥发起猛烈反攻,双方战况异常惨烈,蔡朝锟团长在日军反扑时阵亡[76]。为了坚决夺回阵地,48军又抽出工兵营赶赴增援,并集中炮兵向镇内日军猛烈射击,经反复争夺,终于将日军逐出谢家桥西半部,双方隔福山塘对峙。13师团又以一部向南面的171师阵地进攻,也被守军团长谢志垣指挥部队击退[77]。
而在常熟方面,日军也没有放松进攻,17日拂晓,日军重藤、永津支队利用雨天和浓雾的有利条件逼近国军阵地,渡河向常熟城北的金童庙、忠国庙等据点进攻。44师据守碉堡阵地,以轻重机枪猛烈扫射,日军死伤枕籍,进攻受挫。其工兵分队企图渡河爆破国军碉堡,结果也在火网下死伤大半撤回。22联队一个中队在炮兵和重机枪掩护下突入守军阵地展开白刃格斗,44师迅速调集预备队反击,该中队被击退后处在火网下进退不能,只能就地挖掘战壕隐蔽。当时,联队长永津佐比重得到的侦察报告称:“大竹林中有大小碉堡阵地无数,小王桥也构筑有坚固的阵地,其背后为大河和堤防,水流甚急。且后方堤防和竹林地带之间为迫击炮阵地。”[78]与此同时33联队在五渠镇等方向的强渡,也被13师顽强击退。日军见其步兵在坚固阵地面前毫无所得,遂于午后集中24门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16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16门十四式100毫米加农炮、36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向常熟及附近各据点的坚固工事猛烈炮击,一直持续到晚上。在此期间,国军炮兵也向日军还击,日军独立重炮兵大队的观测所遭集中射击,通信线路屡屡被炸断。但由于双方火力相距甚远,国军炮兵基本被压制,国防工事在大口径重炮长时间轰击下也遭到很大破坏[79]。(国军炮兵配备要图如下,直线表示射击范围)掌握绝对火力优势的日军十分得意,第30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在日记中写道:“重新配属给支队的野战重炮兵第11联队以及第12联队第2大队率先到达,内山旅团的100毫米加农炮大队,以及150毫米加农炮两个大队在道路一侧进入阵地,开始对常熟城及其附近进行炮击,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再加上山炮兵第11联队也直接协助支队战斗,给人感觉对常熟的攻击就要看我们支队的了。炮兵一整天都在实施炮击。一个一个地破坏敌军前沿阵地的据点” [80]。不过他很快会发现,战斗并不会变得像他想象的那样轻松。

(上图出自:《陆军第十三师京沪线抗战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76。)
当晚,国军方面调整部署,第44师奉命向北延伸,接替171师阵地。陈永遂命130旅以一个团赴金童庙、李家树一带,增强第132旅防御力量,另一团进至蒋家浜、黄泥墩、兴福寺一线占领阵地[81]。
在苏州方面,第9师团第6旅团在守军逐村逐堡的节节抵抗下,当天午后方进至真义镇南北之线。第35联队立刻开始向真义外围据点进攻,巫剑雄的154师等部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战至傍晚,日军进展甚微[82]。第7联队主力虽于傍晚到达王湾泾以西,但其属下两个大队竟失去联络,无法进攻。吉住良辅命令其在掌握部队后,第二天向真义国军右翼迂回[83]。(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步兵第七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
可以发现,17日一天吴福线从北到南战况均极为激烈,但日军仍几乎毫无所获。而且在几个主要的战场上,双方投入的兵力均大体均衡,有的地方国军甚至处于劣势,如常熟附近的国军几乎是以两个残破的师抵抗日军四个联队。可见在装备和兵员素质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国防工事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仅靠野战工事,是不可能抵挡日军这种强度的进攻的。松井石根在当天的日记中也记载到,“常熟附近的敌军阵地,因为都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所以非常坚固”,因此日军的战况“没有大的变化”[84]。
18日拂晓,仓森公任指挥日军第58联队主力,企图强渡福山川,攻占福山镇。然而攻击发起后,日军迅速陷于不利,其第2大队遭到76师猛烈的侧射火力打击,由于地形原因,又无法展开迂回。仓森公任将第2大队撤回,将预备队投入到第1大队左侧,使进攻正面向左移动,但攻击整整一天,在76师浓密火网下,对守军阵地仍然无可奈何[85]。
谢家桥镇方面的战况变得更加激烈。第13师团主力为了强渡福山塘攻占谢家桥镇西半部,从早晨7时开始,其山炮兵第联队集中全部火力向对岸守军阵地轰击,掩护工兵架桥。176师和56师166旅在阵地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坚持顽强抵抗,多次挫败日军渡河企图[86]。激战至上午9时,日军两个联队仍旧无法渡河,不得不再次集中炮火压制守军[87]。上午10点,第104联队虽有一小部渡过河流[88],但守军迅速封锁突破口,隔绝了日军后续部队的前进道路。到中午,第13师团长荻洲立兵不得不将预备队(116联队)也投入战斗,至此,第13师团除58联队在福山方面外,三个联队已全部投入谢家桥战场。但116联队在向谢家桥前进途中,遭到守军猛烈射击,不得不将部队疏散前进,直到下午15时30分才到达谢家桥东端,随后奉命在65联队右侧展开,向国军阵地左翼攻击。在守军猛烈的火力之下,日军几乎只能以掘壕方式逐步推进[89]。
在常熟方面,日军仍以重藤支队(附永津支队)从北面,以佐佐木支队和11师团一部从东面攻击国防阵地。当天拂晓,第33联队和11师团一部又一次向98师和13师阵地发起攻击。炮兵部队集中近百门大口径重炮向国军阵地狂轰滥炸[90],33联队的75毫米山炮中队和37毫米速射炮中队也推进到第一线,极力破坏守军碉堡和机枪掩体,掩护步兵进攻。但98师和13师官兵据守工事一步不退,经过一整天的激烈争夺,日军竟然只攻占8个碉堡,守军主阵地岿然不动[91]。当晚国军还以迫击炮和野炮掩护步兵向日军发起反击[92]。至此,日军上下对常熟正面的攻坚已经完全失去信心,佐佐木到一也完全没有了前日的兴奋,他在日记中感叹,“攻下所有阵地还是希望渺茫”[93]。松井石根在当天日记中也说,“进攻常熟附近敌军阵地的行动不能如愿,今后对该阵地正面发动强攻也是极为困难的”[94]。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召集会议时,各作战参谋的发言,全都充满着严重的悲观情绪。西原一策反复强调“敌军阵地构筑有碉堡,坚固异常,无法攻克”,参谋长饭沼守甚至主张使用毒气。最后商议的结果,决定必须以11师团一部实施水上机动,绕过国防阵地,向国军侧后进攻[95]。在松井石根下达命令后,山室宗武令43联队组成花谷支队,从常熟国军阵地南侧的崑城湖实施水上机动,向莫城镇前进[96]。当晚守军第13师即在崑城湖北面发现日军水上机动先头部队,当即将其击退。罗卓英在接到报告后大为震惊,为防止日军登陆,令第11师以一个团,60师以一个营加强莫城镇防守[97]。但这样少的兵力显然还是低估了日军水上机动的兵力规模(崑城湖附近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虽然常熟东正面的阵地相当稳固,但北正面却兵力薄弱,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常熟北面抵御日军进攻的只有陈永的44师,该师久经血战,武器人员损耗严重。而其面对的日军兵力却达一个旅团又一个联队。罗卓英虽已急令第11师和32师等部支援44师,但均还未到达。日军重藤支队遂抓住时机,全力猛攻。上午9时半,日军全线突击。44师依托碉堡阵地,以重机枪、迫击炮坚决还击,日军步兵很快陷入了苦战。永津佐比重急令重机枪和步兵炮中队(九二式步兵炮4门、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2门)进入第一线,与山炮兵联队一起对国军碉堡猛烈开火,掩护步兵突入阵地,双方紧接着展开了近距离白刃格斗,日军死伤惨重,永津佐比重又将预备队第3大队也投入战斗[98]。在重藤支队反复猛扑下,第44师逐渐不支[99]。傍晚18时,日军突破李家桥阵地后,迅速向常熟西北的制高点虞山进攻,战至半夜占领虞山高地[100]。
蒋介石当天与薛岳通电话时下令:“苏州、常熟、福山之线应固守,非有命外不得擅退。”虽然前线战事紧急,又有蒋的命令,但薛岳仍然做着两手准备,一面布置固守,一面继续将吴福线各集团军部队逐次向锡澄转移,提前准备锡澄阵地。由于日军主攻方向在吴福线北段,所以对南段部队抽调较多。在苏州正面仅以李韞珩的53师、阮肇昌的57师守外跨塘,俞济时的58师守苏州城、宝带桥附近,继续迟滞日军第9师团进攻[101]。吉住良辅乘守军主力部队转移之机,令第6旅团加紧进攻。18日凌晨5时,其35联队第1大队突入真义镇,第3大队6时30分占领北田都。随后向唯亭方向进攻。53、57师以一部兵力在唯亭以西占领阵地,依托碉堡和机枪掩体顽强抗击,日军两个联队进攻一整天,仍不能突破[102]。当晚22时后,守军完成迟滞任务,主动后撤。第9师团遂乘夜继续向西挺进[103]。(作战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26页。)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9日凌晨,苏州方面的国军第9、第19集团军主力已基本撤退完毕,并按计划向望亭、无锡方向转移,仅留一部在苏州附近迟滞日军[104]。第35联队在连续突破苏州以东的数道碉堡阵地后,于凌晨6时攻占苏州平门,至上午10时终于击退国军留守部队,完全占领苏州[105]。当天傍晚,第9师团主力陆续进入苏州城,吉住良辅命令第18旅团主力准备向无锡追击[106]。
在常熟方面,罗卓英决心夺回虞山制高点,重新稳固全线阵地。遂于凌晨令44师和11师31旅立即向虞山发起反攻。彭善的11师奉命后,即令61团攻击刘神堂,62团攻击南家湾。凌晨5时,在顺利突破日军警戒阵地后,双方在刘神堂、南家湾展开激烈争夺,在国军拼死攻击下,日军逐渐不支,退入村内房屋据守。61、62团点燃柴草,纵火焚烧,同时还向屋内猛投手榴弹,接着突入村内与逃窜的日军展开白刃战。至凌晨6时,部队完全攻克刘神堂、南家湾,日军余部向虞山顶部退却。第44师即于同时向虞山顶端发起攻击,但重藤支队一部在山顶架起9挺重机枪猛烈扫射,44师反复攻击,仍无法奏效[107]。(进攻虞山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与此同时,日军11师团43联队乘坐各类船只穿越崑城湖,企图乘夜暗在莫城镇正面登陆[108],防守该地的11师66团当即奋起抵抗。在第3营据守的王家庄阵地上,日军以平射炮、掷弹筒猛烈射击,经一个多小时激战,该营伤亡殆尽,而日军后续部队仍源源不断登陆,阵地遂被突破。守军团长亲率1、2营向日军拼死反击,经过惨烈战斗,暂时稳定了局势。但双方均伤亡甚重[109]。下午,第16师团第9联队的一个大队也通过水上机动,于傍晚在王家庄附近登陆,支援43联队战斗[110]。(日军登陆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65900、歩兵第9連隊第1大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8月24日~12年11月26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在常熟正面,16师团各部在国防阵地面前仍然一筹莫展。第33联队为了摧毁国军碉堡,将75毫米山炮和37毫米速射炮推进到守军阵地前100米处射击,且在发现国军的碉堡射孔不能仰射后,又将重机枪架上屋顶夹击碉堡射孔,甚至还动用了当时先进的火焰喷射器[111]。但98师、13师依然坚守不退,碉堡内一出现死伤者马上就有人从后面补上来,继续向日军猛烈开火。佐佐木到一在召集各联队长开会时,指挥所的墙壁也被国军机枪打穿,子弹纷纷射在另一面的内墙上。支援第一线作战的近60门100毫米以上重炮虽然持续向国军工事猛轰,但据佐佐木到一观察,“100毫米加农炮、150毫米加农炮、150毫米榴弹炮以及山炮等都在协助攻击,但是事实上效果不是很大”[112]。可见过去很多战史著作从工程质量上贬低国防工事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谢家桥、福山镇方面,第13师团的进攻也同样毫无进展。日军山炮兵联队集中36门75毫米山炮将谢家桥镇西部炸成一片火海,176师和56师166旅虽然死伤惨重,但仍以机枪和以迫击炮猛烈向日军回击,从早上6点半开始,日军三个联队经终日突击无法前进一步[113],103旅团长山田栴二只好再次下令停止进攻,准备当晚改以夜袭方式攻击[114]。而在福山镇方面,58联队在夺取76师第一线阵地一角后便再无进展。仓森公任虽然已将预备队全部投入战斗,但激战至当晚,所有攻击均遭失败[115]。(谢家桥附近战斗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宍仓义利:《山炮兵第19聯隊史》,仙台:山炮兵第19联队纪念事业推进本部1975年版,第73页。)
向锡澄线转移
在又经过一天的激战后,日军仍然无法突破吴福阵地北段,此时南段第9、第19集团军部队大部已撤向锡澄线,而吴福阵地至少阻击日军至19日的预定目标也已达到,再加上日军已经开始在崑城湖实施大规模水上机动,向国防阵地后方渗透,为了避免不利、保持有生力量和准备在锡澄线继续抵抗,薛岳决心令15、21集团军部队逐次向锡澄线转移。罗卓英和廖磊在接到命令后,立即进行商议,并规定了各军的转移道路和逐日转移目标[116],在常熟和锡澄线间设置了两道收容阵地(第一道在庙桥镇、港口镇、大河镇、塘泾桥一线,第二道在陈家桥、塘墅、蠹菊镇、吼山、安镇一线,分别规定了掩护部队),于傍晚18时下达了撤退命令[117]。各部队于19日夜开始交替掩护撤退,并以一部向当面日军佯攻,当晚日军并未对国军撤退部队造成任何威胁[118]。
此时的锡澄阵地,已由胡宗南所指挥的第1军等部完成各项野战工事构筑,该军与由吴县转移而至的第4、第66军、第9、第61、第46师,以及新到达的第83军(辖第155、第156师),均已完成集结和阵地占领,使15、21集团军的转移基本没有后顾之忧[119]。由此可见,此时国军的撤退工作比起淞沪后期可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做到了妥善布置和有条不紊。(国军向锡澄线转移和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第二版第四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7页。)
日军在20日凌晨才发现吴福线守军已经撤退,随后开始大举进占国防线各要点。凌晨6时,第58联队渡过福山川,占领福山镇[120]。13师团主力于凌晨2时进入谢家桥镇西部,然后一边扫荡一边前进,上午11时占领田庄镇[121]。
常熟方面,重藤支队当天完全占领常熟西北一带[122],佐佐木支队以33联队为先头进入常熟南面。但第38联队行动迟缓,无法完成切断国军退路的任务,只能在33联队之后逐渐跟进[123]。(佐佐木支队前进路线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不过,从水上机动的第9联队和第11师团43联队还是在莫城镇遭到国军掩护部队的顽强抵抗。守军将各处桥梁破坏,据守碉堡阵地猛烈射击[124],日军两个联队在炮兵掩护下,冒着弹雨全线突击,并高喊“万岁”进行冲锋。从拂晓开始,逐渐向守军阵地迫近,经过一上午激烈战斗,终于在11时左右击退守军,攻克莫城镇。第43联队随后继续乘船从崑城湖南下,经吴塔市、鑫口镇,扫荡苏州以北的国军部队,打通与第9师团的联系,于当天半夜在苏州附近登陆[125]。
此时在苏州方面,第9师团第18旅团以以一个大队为先头,当天午后13时20分离开苏州,在舰载轰炸机、攻击机6架掩护下[126],沿铁路线向无锡方向前进[127]。16时30分,该大队到达浒墅关车站时,突然遭到国军46师警戒部队急袭射击,经40分钟激战,守军稍向后退,又据守从祝桥到浒墅关村落一线猛烈阻击日军前进。18旅团后续部队紧急增援,又经半小时战斗,才得以继续前进。在这样的节节阻击下,至19时30分才到达望亭镇附近,然而在该地又立刻遭到王耀武51师的顽强阻击。王耀武指挥部队占领望亭北端河流北岸一线的坚固阵地,并控制了唯一的铁桥,以纵向火力封锁日军前进道路。日军以配属的山炮兵射击,但效果不佳,部队无法前进,不得不在南岸宿营,等待天亮再次发起攻击[128]。与此同时,国军15、21集团军各部队均按预定部署转移,顺利到达指定位置[129]。(第9师团追击部队前进路线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1页。)
至此,历时八天七夜的吴福国防线作战落下帷幕。通过本节的考察,纵观作战全程,可以说国军左翼军依托国防工事给日军的追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消耗。日军顷其第9、11、13、16四个师团和台湾旅团猛攻一周仍不能攻克吴福线上的任何一个要点:至19日国军主动撤退前,福山镇、谢家桥、常熟仍牢牢控制在国军手中,虞山在国军反攻下,日军仅能据守其顶部,而苏州也是在国军主动撤守后第9师团才得以占领。左翼军基本顺利完成了第三战区“至少坚守至19日”的预定目标,最后按计划主动撤退,向锡澄线转移。而日军方面则在坚固的国防工事面前则吃尽了苦头,第16师团30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在11月20日的日记中说:“常熟的阵地攻击战终于在20日黎明奏效。发现重炮的破坏性射击实际上都是徒有虚名,没有什么效果。仅凭步兵自己的装备强攻敌阵,在夺取外围阵地的最后决战中也难以获胜,这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在阵地坚固程度上,国防工事确实达到了可抗击重炮轰击的设计目标。佐佐木还感叹到,“这次战斗,步兵第33联队伤亡不少。每次作战都失去包括年轻军官在内的很多人,这是令人心痛的事情。”“在河中裸泳的士兵们是用肉弹攻陷了碉堡”[130]。
[1]张秉鈞:《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抗日战争述评》,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77年版,第142页。
[2]趙曾儔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29页。
[3]客野澄博:《二十二聯隊始末記》,松山:愛媛新聞社1972年版,第518页。
[4]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5]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7页。
[6]《第十六师团作战经过概要》,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1-日本军方文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2页。
[8]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99页。
[9]《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页。
[10]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2页。
[1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767800、歩兵第102旅団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2日~12年11月1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2]石橋正一:《福井部隊血戰記》,千葉:千葉日報社1963年版,第85页。
[1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20400、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4]三好捷三:《上海敵前上陸》,東京:圖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15]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76页。
[16]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0页。
[1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2005600、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8]《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36。
[1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67200、第9師団作戦経過の概要 (上海附近の戦闘より南京攻略に至る) 昭和13年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0]《乡土部队奋战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43页。
[21]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5页。
[22]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7页。
[23]《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24]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211页。
[25]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6页。
[2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第二版第四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5页。
[28]客野澄博:《二十二聯隊始末記》,松山:愛媛新聞社1972年版,第521页。
[29]《陆军第四十八军于嘉定支塘常福等役战斗详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桂军与淞沪抗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3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554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0日~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1]《陆军第三十六师淞沪抗日战斗要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14 。
[32]《乡土部队奋战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43页。
[33]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3页。
[34]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77页。
[35]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2005600、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6]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404页。
[3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8]鯖江步兵第36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鯖江步兵第36聯隊史》,鯖江:鯖江36聯隊史跡保存會1976年版,第135页。
[3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2005600、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40]大坪進:《步兵第百十六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1页。
[41]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212页。
[42]方靖:《关于九十八师由武汉开往上海抗战及总撤退的日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1985年,第122页。
[43]客野澄博:《二十二聯隊始末記》,松山:愛媛新聞社1972年版,第523页。
[44]《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36。
[45]《奈良联队战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4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47]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7页。
[48]《浏河口、福山镇、无锡之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49]《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四部——抗日 第二冊 初期战役 (上)》,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3年版,第310页。
[50]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7页。
[51]《惨烈!田家镇的殊死战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03页。
[52]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2-日军第六师团官兵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53]《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页。
[54]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20400、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5]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145页。
[56]《陆军第36师淞沪抗日战斗要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14。
[5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8]《奈良联队战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59]《陆军第四十八军于嘉定支塘常福等役战斗详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桂军与淞沪抗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页。
[6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56 1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5日~12年11月1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61]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1页。
[62]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219页。
[6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65900、歩兵第9連隊第1大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8月24日~12年11月26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64]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3页。
[65]《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页。
[6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67]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26页。
[68]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6页。
[6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0]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0页。
[71]《奈良联队战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72]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3]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6页。
[74]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219页。
[75]宍仓义利:《山炮兵第十九聯隊史》,仙台: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纪念事业推进本部1975年版,第69页。
[76]《陆军第五十六师历次战斗详报及四十五师作战情形》(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54。
[7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1页。
[78]客野澄博:《二十二聯隊始末記》,松山:愛媛新聞社1972年版,第524页。
[7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561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5日~12年11月1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0]《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81]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220页。
[82]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3]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7页。
[84]《松井石根阵中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8-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85]高田步兵58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6页。
[86]《陆军第五十六师历次战斗详报及四十五师作战情形》(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54。
[87]宍仓义利:《山炮兵第十九聯隊史》,仙台: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纪念事业推进本部1975年版,第70页。
[88]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3页。
[89]大坪進:《步兵第百十六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1页。
[9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561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5日~12年11月1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91]《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92]《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第十二中队从军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93]《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94]《松进石根大将战阵日记》,偕行社:《南京戰史資料集》,東京:偕行社1989年版,第7页。
[95]《日支事变作战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96]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404页。
[9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217页。
[98]客野澄博:《二十二聯隊始末記》,松山:愛媛新聞社1972年版,第525页。
[99]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2页。
[10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20400、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1]趙曾儔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29页。
[102]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70269900、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3]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26页。
[104]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4页。
[105]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27页。
[106]《第九师团战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107]《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108]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84页。
[109]《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11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65900、歩兵第9連隊第1大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8月24日~12年11月26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11]《原田贤一阵中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112]《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11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894100、歩兵第116連隊歴史 昭和12.9.11~16.1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14]宍仓义利:《山炮兵第十九聯隊史》,仙台:山炮兵第19联队纪念事业推进本部1975年版,第73页。
[115]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7页。
[116]《陆军第四十八军于嘉定支塘常福等役战斗详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桂军与淞沪抗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11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5页。
[118]陆军第11师淞沪抗战详报,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787-7530。
[119]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4页。
[120]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7页。
[121]大坪進:《步兵第百十六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1页。
[122]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20400、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23]佐佐木到一:《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124]赤尾纯藏:《火化的青烟——悼念殉国之士》,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3-日军官兵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125]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85页。
[126]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8页。
[127]《步兵第三十六联队中支那方面行动概要》,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28]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2页。
[129]《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36。
[130]佐佐木到一:《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
第二节 锡澄线和江阴要塞攻防战
吴福线和锡澄线间的平均距离只有约四十公里,因此两道国防线的作战其实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那么国军在锡澄线的作战情况又如何呢?在过去的战史研究中,对锡澄线作战的评价甚至比吴福线还低,对吴福线至少还承认有战斗发生,而对锡澄线,则近乎全盘否定。如杨天石先生在将吴福线撤退形容为“兵败如山倒”的同时,又说“中国军队继续向锡澄线及太湖西南的安吉、宁国等地溃退,蒋介石原来以为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资扼守’的锡澄线同样没有发挥作用。”[1]余子道更是认为,“作为京沪之间第二道防线的锡澄线,未经战斗,未予发挥其御敌作用。”[2]而过去几乎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过度相信错讹百出的回忆史料,而对大量的一手战史资料并不掌握。因此,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运用双方的各种战史档案、文献,考察锡澄线,包括江阴要塞作战的实际情况。

(上图出自:赵曾俦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26页。)
11月21日,蒋介石向顾祝同、薛岳、陈诚及各集团军总司令发出一份密电,电文中称:“右翼临平、吴兴之线,为国军主力之后方,左翼锡澄之线,为我首都及长江之屏障,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资扼守。此两方如辅车之相依,苟缺其一,均足倾陷我军整个之阵线,关系重大,莫过于此。我前方将士浴血抗战,三月以来,挫敌凶锋,中外莫不称道。此次阵线转移,系由杭州湾方面影响为战略之运用。近来敌倾其海陆空军之最大力量,在兵力、经济、物资各方面,无不超过其预定计划,仍不能有多大进展,则其再衰三竭,期当不远。务望我忠勇将士,各奋神威,继续努力,无论如何困难,必须确保现有阵地,及适时予敌以打击,则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国家兴亡,诸将士实有肩其任也”[3]。其意图就是为前线指挥官打气,鼓励他们继续在太湖南北与日军战斗。
前进阵地战斗
21日当天日军各师团正式开始向锡澄线攻击前进,第9师团追击部队仍企图突破望亭,指向无锡。其第19联队第1大队经过一夜的攻击准备,于早晨再次发起进攻。据守北岸的51师也在夜间进行了阵地强化,并增加兵力,因而抵抗更加猛烈。日军大队长派一个中队利用民船渡河,但发现附近船只均已被国军控制,该中队只好沿河岸向东北方向继续搜索。日军主力渡河就只剩下强行突破铁桥一条路了。早上7时,日军排开8挺重机枪向铁桥上的国军阵地猛烈射击,半小时后,又拖来8门步兵炮一齐开火,狂轰至9时,桥上的国军逐渐不支,日军乘机发起突击,夺取桥头阵地,并向北岸发展进攻。战至11时,51师一部又退守北岸公路东侧的村落向日军猛烈射击,使其前进再次被阻,经终日激战也再无突破。当天傍晚,第36联队的一个大队增援到达,两个大队一并归36联队长胁板次郎指挥,向村落东西一线的国军全线攻击,但在51师坚强抵抗下,还是无法前进一步。晚上天气突变,下起大雨,日军只好停止进攻等待天亮。其19联队第1大队仅当天战斗即伤亡数十人[4]。
作为日军进攻中坚的第16师团主力21日上午进至锡澄国防线的前进阵地吼山以东地区。对照国军资料,此时防守吼山及其南北地区的应是万耀煌的13师和彭善的11师。守军事先已将各处桥梁破坏殆尽,并据守河岸的永久性碉堡工事,待日军尖兵接近后突然猛烈开火,使其死伤惨重。中岛今朝吾指挥所部稳住阵脚后,以38联队和20联队一个大队在吼山及其南侧公路正面展开进攻,并以33联队一个大队向南迂回。日军炮兵拼命压制国军碉堡,双方战斗极为激烈,多次发生白刃格斗。第11师31旅阵地一度告急,第二线的33旅65、66团随即向日军大举反击,31旅旅长带头冲锋,将日军击退[5]。战至下午,16师团仍不能突破吼山防线,16时50分,第20联队第1大队攻占大库头一线时,立即遭到吼山制高点13师部队居高临下猛烈射击,再难前进一步[6]。战至当晚,双方形成对峙之势。16师团在华北一直顺风顺水,但从白茆口登陆开始却迭遭打击,其官兵普遍认为:“那些敌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们比北支的部队顽强,不会轻易退却”[7]。20联队的士兵在描述这场战斗时也说,“这是中队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战斗。”“燃烧的斗志、激烈的战争,殊死的搏斗,惨烈、勇猛、果敢,死伤无数等,所有的词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东亭镇堡垒攻坚战”[8]。(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同一天,第13师团到达港口镇以西的北漍镇[9]、顾山镇一线[10]。第11师团43联队则继续以水上机动向无锡东面挺进[11]。两部均未与国军发生遭遇。
22日,中岛今朝吾指挥部队彻夜不休地完成再攻吼山的准备后,以第38联队和第20联队各一个大队为先头,天亮前秘密在小库头——大库头——石树桥头北侧附近一线展开。早上7时,在炮兵和数十架飞机掩护下[12],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吼山发起进攻[13]。此时彭善的11师已经于前一天晚上奉命向后方转移,守备吼山及附近地区的只剩下第13师。在日军猛烈进攻之下,据守吼山制高点的39旅殊死战斗,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但由于缺乏侧翼掩护,使日军20联队第1大队经吼山南麓,于8时20分攻占吼山背后的查家桥,第39旅遂陷入日军三面围攻,又遭飞机炸射,死伤惨重,第78团中校团副范柳权、少校团副侯鸣翥先后阵亡,阵地已无法固守。万耀煌遂令37旅73团先到东亭镇以北占领掩护阵地,掩护各部向东亭镇国防工事撤退[14]。(战场地形及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16师团攻占吼山后,继续向东亭镇追击,在鸭城桥附近遭守军掩护部队阻击。战至上午11时,国军撤退,但第38联队和20联队直到傍晚才到达东亭镇以东。东亭镇是锡澄线主阵地前方的一个坚固据点,国军利用碉堡和河流障碍,在阵地前方构筑了铁条网(钢铁做的鹿砦,与铁丝网不同)等防御设施,配备了密集的交叉火力[15]。第20联队本来试图一举突破国军阵地,结果在火网下遭到连续死伤,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双方在东亭镇前方暂时形成对峙[16]。(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9师团追击部队22日在唯亭附近也陷入了逐村逐屋的争夺战。当天拂晓,在炮兵猛烈轰击后,第36联队和第19联队一部开始向河流北岸各村落扩张。战至上午9时,第19联队占领萧家桥西南的无名村落,36联队于10时占领十方桥以东的无名村落[17]。守军则继续依托河流占领阵地,顽强阻击,并利用各处的侧射机枪火力猛烈打击日军。日军步兵暴露在开阔地上,第19联队第1大队机关枪中队长神户以下多人死伤,尤其第4中队死伤惨重,整个大队损失数十人,进攻陷于停滞[18]。下午14时,胡宗南命令第1师工兵营破坏望亭以西阵地前方的铁路和公路桥梁[19],王耀武的51师等部在完成迟滞日军的任务后,当晚23时30分开始向无锡方向逐次撤退。
第11师团43联队经过一天的水上机动,于当天下午15时30分在东亭镇东南的梅村北部登陆,击退国军小部队后进至距坊前镇约1公里处,终于迫近锡澄主阵地[20]。第13师团先头部队则在长泾镇与160师956团接触,双方一直对峙入夜[21]。
到11月23日,国军已将第15、21集团军主力向更远后方的广德、宜兴等地转移,以作持久抵抗的准备。实际上也就改变了在锡澄线与日军死拼的打算。奉命留在锡澄线阻击日军的部队为第1军(第1、第78、第32师)、第66军(第159、第160师)、第4军(第90师)、第2军(第9师)、第83军(第155、第156师)、第26军(第44、第76师)、第39军(第56师、独34旅)、及第61、第53、第57师等部[22]。
当天日军第16师团以两个联队的兵力继续攻击东亭镇国防阵地。值得一提的是,东亭镇附近并非单一的阵地线,而是利用四周纵横交错的河流构成了绵密的阵地带。各种地堡、碉堡、火力点、障碍物星罗棋布,且位置比较隐蔽[23]。日军在前进过程中经常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射击,行动极为困难[24]。只好以重炮极力掩护射击,飞机也频繁实施轰炸[25],但战至傍晚,东亭镇阵地仍然岿然不动。中岛今朝吾见正面强攻无望,于傍晚命令第38联队向33联队的右侧转移,企图从北面绕过东亭镇,攻击守军后方。但日军部队的行动被发觉,遭到东亭镇北面长大厦镇守军150师等部的猛烈火力封锁,几个小时仅前进一公里,直到半夜才到达长大厦镇东面的裴家村[26]。中岛今朝吾之前曾夸口说,“新尝祭(11月23日,这一天是天皇用当年新米敬奉诸神,并品尝新米的日子,也是尊重劳动,庆祝生产的日子。)时,一定要在无锡举行遥拜式。”[27]结果在国军的顽强防守面前,完全化为了泡影。当晚,蒋介石亲赴常州召集锡澄线各军长训话,鼓励各部再接再厉,坚守国防线[28]。
唯亭方面的守军撤退后,第9师团追击部队继续攻击前进。第19联队第1大队上午9时到达李巷上附近, 遭到河流北岸守军顽强阻击。日军以山炮压制守军机枪火力点,这时第36联队也从后赶到,投入一个大队配合进攻。但日军的渡河企图在守军北岸阵地的火力封锁下一次次被挫败,到下午15时,日军又再次集中所有重火器猛烈射击,掩护工兵架桥,其工兵不顾连续死伤,终于架桥成功,日军立刻组织突击队(约一个中队兵力)突至对岸。然而让日军哭笑不得的是,他们发现前方又有条河流。原来所谓的“对岸”只是河流中的中洲,水流被中洲分成两条。当其工兵试图再次架桥时,对岸国军以交叉火力猛烈打击中洲上的日军,结果突击队和工兵全部伤亡,后续部队被迫停止进攻。天黑后,守军火力反而越来越猛烈,并派步兵向日军阵地投掷大量手榴弹。第19联队第1大队当天又死伤六十余人[29]。此外,配合第9师团进攻的第11师团43联队,虽然又使出其水上机动的拿手好戏,当晚乘船向国军阵地后方渗透,但在密布的坚固工事面前收效甚微[30]。守军方面,刘和鼎为了巩固无锡以南阵地,调刘尚志的56师向无锡附近增援[31]。(李巷上附近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4页。)
长泾附近的国军160师956团当天凌晨在和友军接防出现错误,导致13师团65联队乘机突进占领长泾镇。956团被迫退守祝塘镇附近,上午11时,65联队向祝塘镇方向发起进攻,下午荻洲立兵又将104联队一个大队投入进攻,但激战至晚上,战况仍无进展[32]。与此同时,26旅团也在祝塘东北的郁家桥附近被阻,其第58联队死伤惨重[33]。
次日午后,103旅团向祝塘镇以东的陆家桥镇发起全线进攻。为了压制国军火力,其先头104联队以两门步兵炮和4门山炮全力开火,又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向右迂回。但叶肇指挥160师坚强抵抗,日军攻击直到天黑仍无丝毫进展[34]。而第26旅团主力也仍被阻于郁家桥附近,旅团长沼田德重仅能以一个大队绕到下游的章家桥实施渡河[35]。可以看出,在经过整整四天的激战后,第13师团甚至仍然无法接近锡澄线主阵地。(第13师团态势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6页。)
第16师团30旅团24日拂晓继续向东亭镇以北迂回,第38联队上午8时进至色巷上,第33联队占领长大厦镇[36],然而随后在席前以北的河流一线遭到高鹏云的105师顽强阻击[37]。天黑后,守军甚至向日军发起攻势,双方在席前附近激战彻夜[38]。(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不过,由于第16师团主力不断向北面迂回,造成东亭镇阵地逐渐陷于孤立的状态。因此,守军开始逐渐将部队向后方主阵地转移,第20联队乘机向东亭镇发起总攻。此时日军重炮部队已经到达,为了一举攻克国防工事坚固堡垒,上午10时,日军集中五十余门重炮一齐射击,随后以大量坦克、装甲车和战机掩护步兵冲锋。第20联队抱着“不惜全部阵亡”的决心,组织敢死队拼死冲锋[39]。经过反复搏斗,日军一个大队占领东亭镇阵地一角,随后将4门37毫米速射炮推进到前沿,向国军碉堡猛烈射击,其一个中队突入镇内。守军迅速向日军冲锋部队投掷大量手榴弹,该中队瞬间死伤数十人。在付出重大代价后,20联队至傍晚终于攻占东亭镇。联队长笠井敏松不做休整,立即以第2大队为先头,向东亭镇以西的河流一线进攻,又遭到激烈抵抗,其第2大队副官和第5中队长先后阵亡,攻击毫无进展。日军称守军“落在水面的子弹如暴雨一般”,20联队虽然在付出很大代价后夺得一只小船,作为架桥的桥基,终于有一部兵力突至对岸,但后续部队跟进不力,使过河部队遭到守军四面八方的围攻[40],处境十分危险。佐佐木到一日记总结当天的战况说:“得知左翼第11师团方面的战况丝毫没有进展,只是我师团在主干道上好不容易才攻占了东亭镇的前沿阵地”[41]。
与此同时第9师团追击部队则仍被牢牢阻于李巷上附近,毫无所获。而且守军的炮火越来越密集,吉住良辅命令山炮兵联队向国军阵地开炮还击[42],但第一线步兵在枪林弹雨中仍然只能以近迫作业的方式逐次推进攻击阵地[43]。第36联队一名叫山本武的分队长在日记中哀叹道,“离开苏州以后已经过了整整四天了,仍然没有攻陷无锡。好像是城墙和碉堡阵地比较棘手,没什么办法。我们这些士兵根本没想到会这样,米和盐全部吃完了”[44]。为了配合第9师团作战而从水上向守军阵地背后渗透的43联队也同时陷入困境。因为国军在各条河渠中沉下了大量障碍物,第43联队只好放弃船只,组织敢死队向国军阵地进攻。其一部虽于午后攻占第60师防守的江溪桥镇[45],但整个联队死伤惨重,损失甚至远远超过了淞沪后期的江桥镇攻坚战[46]。
激战无锡
到25日,日军第11师团主力已经到达战场,国军面临的压力更大了。考虑到防守部队损耗严重且兵力有限,而且太湖南岸的湖州此时已经失守,锡澄线侧翼暴露,蒋介石、薛岳认为阻敌任务已经基本达到,当天命令各部准备分路向浙赣皖边区和南京外围各要点转移[47]。此时从北面进攻的第13师团103旅团仍被叶肇的160师阻于祝塘以东的陆家桥附近[48],虽在山炮的掩护下强攻终日,也毫无进展[49]。26旅团正面也遭到守军数次反击,但第116联队凭借优势火力,将国军击退,随即乘机发起进攻,终于突破郁家桥阵地,下午14时又在瓠岱桥击退国军抵抗,但随后即被顽强阻于长寿镇以东[50]。因此,第13师团事实上仍未靠近锡澄线主阵地。
在第9师团正面,由于第16师团和第11师43联队威胁到第1军等部的左翼,胡宗南遂决心向无锡以南收缩阵地。但双方第一线接触太紧,第9师团19联队凌晨2时30分左右即发现国军撤退,联队长人见秀三立即命令发起进攻,向无锡南面突进。但推进途中到处遭到第1师和税警第4团掩护部队的截击、侧击和偷袭,行动十分缓慢[51]。吉住良辅见状命令第36联队超越第19联队前进,但同样遭到顽强抗击,守军利用既设工事和掩体,到处打击日军,第9师团山炮部队正在后方开炮时竟然突然遭到机枪火力急袭,被迫放弃火炮四处躲避[52]。激战至深夜,第9师团各部在无锡以南与第1军等部反复争夺,形成对峙。吉住良辅准备第二天以第36联队攻击无锡南门,以第19联队一个大队向北转进,攻击无锡北部,使守军首尾难顾[53]。此时第43联队在经激战后,已经进至无锡以东,第12联队也从后方到达无锡以南,对无锡守军形成包围之势[54]。
第16师团方面,中岛今朝吾以第38联队继续向无锡以北迂回,在重炮掩护下猛烈突击,钟松的61师等部节节阻击,第38联队上午6时占领大桥头,11时即在大陈巷附近遇阻,又与第20联队一个大队联合发起攻击,激战至12时10分,守军后退,日军随即攻占尖岸里[55]。此时已经增援到达无锡附近的刘尚志第56师立即向日军发起反击,双方在塘头以东河流一线展开惨烈战斗,国军最终遏制住了日军的进攻[56]。(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38联队的迂回行动虽然还算颇有进展,但从正面进攻的第33联队则被牢牢阻于原地。高鹏云的105师十分顽强,战斗异常激烈而胶着,在枪林弹雨中,日军联队旗手阵亡,旅团副官幡野清也负伤[57]。战至当晚,日军完全丧失从正面突破的信心,联队长野田谦吾决心避开国军正面阵地,也跟着38联队向北迂回去了[58]。
由于迟迟无法攻克无锡,松井石根显得有些着急,当天他又令在苏州待命的秋山支队(支队长为步兵第6旅团长秋山少将,兵力为第7联队、第19联队、第35联队的四个大队)立即在太湖乘船,实施水上机动,在无锡侧后登陆,主力向常州挺进,以切断锡澄线国军退路[59]。秋山支队于早晨从苏州出发,傍晚在洞杭桥、光福镇附近准备完毕[60]。(秋山支队行动路线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32页。)
26日,日军重藤支队主力也加入锡澄线战斗,向无锡东北12公里的航安桥发起攻击。但在吴奇伟第4军据守的坚固碉堡阵地面前很快遭到挫败,台湾步兵第二联队长高桥良在战斗中身负重伤[61]。第13师团主力当天终于占领陆家桥镇,到达锡澄线主阵地前方,向长寿大河一线发起攻击[62]。国军在长寿大河两岸均构筑了坚固阵地,日军遭到160师等部猛烈抵抗[63]。(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6页。)
从全局来看,此时日军已经进一步对无锡形成包围态势,第16师团从东面进攻,第11师团从东南进攻,第9师团从南面进攻。当天高鹏云的105师将阵地交陈永的44师接替,然而44师在进入阵地时与右翼王修身的32师衔接出了问题,被16师团抓住机会突破了防线[64]。日军乘机以九四式轻型坦克为先导,在炮、工兵配合下向无锡东门方向猛烈突击[65]。(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11师团43联队在江溪桥镇附近冒着守军交叉火力,再次组织敢死队猛攻,在付出很大伤亡后,于下午15时击退第4军部队,占领无锡停车场[66]。第9师团以第36联队向无锡南门进攻。第36联队先头大队先以8挺重机枪和两门门曲射步兵炮压制守军侧射机枪火力。而且为了在坚固工事面前减少伤亡,日军还巧妙利用城外街道两旁的房屋作掩护,将房屋墙壁打穿,逐次推进。鉴于无锡已经三面被围,且日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到达,总体态势已经趋于不利,为避免被动,保存有生力量持久抵抗,薛岳当天下午16时正式命令锡澄线各部交替掩护,分路向武进、丹阳、句容、金坛等地转进[67]。(左翼军各部撤退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趙曾儔編:《抗戰紀實》,商務印書館,出版日期不詳,第35页。)
第9师团发现当面国军撤退后,于下午16时30分占领无锡南门。16时50分,第36联队主力与第11师团12联队一部一起进城,并实施扫荡[68]。秋山支队当晚20时左右才从洞杭桥乘船出发,实施水上机动,向太湖西北岸挺进[69]。然而此时锡澄线守军已经开始撤退,其切断国军退路的目的已经不可能达到了。至27日,第9师团部队才完全占领无锡附近[70],第13师团于下午16时占领青阳镇[71],切断了无锡到江阴的公路。秋山支队主力傍晚在宜兴东北的洋溪镇附近完成登陆[72]。自此,锡澄国防线作战告一段落。锡澄线守军在兵力远不如吴福线的情况下,仍然依靠国防工事坚守达一周之久,并使日军在东亭镇、无锡等地的攻坚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应该说,守军在锡澄线的作战效能还是比较高的,国防工事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27日秋山支队登陆情况如下:

(上图出自: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9页。)
江阴要塞攻防战
日军虽然在27日基本占领了锡澄线,但作为锡澄线防御体系组成部分的江阴要塞仍在国军江防部队手中。江阴要塞不但极大威胁着日本陆军前进方向的侧翼,也封锁了长江,使日本海军无法溯江而上。因此,在27日当天,松井石根即决定立即攻占江阴要塞,组织参战的部队包括第13师团和岩仲战车队、重炮兵旅团(60门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16门十四式100毫米加农炮、16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独立工兵队、海军溯江部队及陆海军飞行队[73]。(江阴附近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6页。)
防守江阴要塞的国军部队,为霍守义的112师、何知重的103师及要塞部队,统一由江防司令刘兴指挥[74]。在兵力上与日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只能依靠永备工事和要塞炮兵抵御优势日军进攻。28日,第13师团长荻洲立兵以26旅团在右,第103旅团在左,分别向要塞东、南面发起进攻。配属作战的重炮兵部队以16门大口径加农炮向江阴城及其附近各要点、港口轰击,掩护步兵进攻[75]。国军丙一、黄山要塞炮兵立即以4门150毫米加农炮、3门150毫米要塞炮、1门120毫米要塞炮以及1门200毫米要塞炮还击[76],日军炮兵见丝毫占不到便宜,便将阵地移出国军要塞炮兵的射程范围,主要向国军步兵阵地开火[77]。第65联队在南闸镇与112师战至下午,不分上下,第104联队奉命从青阳镇赶到投入战斗,并以一个大队向江阴以西的夏港镇迂回。国军寡不敌众,战至18时,南闸镇被日军攻占[78]。但天黑后,霍守义又指挥部队发起大举反击,经过激烈争夺,成功将南闸镇收复。日军右翼方面,第58联队向花山镇和花山高地猛攻,由于国军在花山筑有坚固的永久工事,日军进攻一再受挫,荻洲立兵被迫将预备队第116联队也投入战斗[79]。除了江阴方向外,第16师团当天在常州附近也与156师[80]等部展开激战[81]。
29日,日军集成骑兵队(由骑兵第3、9、17、101大队组成)赶到江阴东面,奉命配合第13师团进攻[82]。第104联队凌晨继续向左迂回,5时左右遭到南闸镇112师部队猛烈侧射,被迫停在原地。为了拔除这一江阴城以南的重要据点,104联队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增援65联队,一起向南闸镇进攻[83]。日军炮兵以16门重炮猛轰南闸镇国军阵地,国军步兵要求要塞炮兵支援,但由于日军炮兵阵地南移,不在要塞炮兵射程距离内[84],激战至傍晚,第112师因兵力薄弱,伤亡过大,被迫放弃南闸镇,向北撤至板桥镇的第二线阵地[85]。在花山方面,第58联队在8门150毫米加农炮支援下[86],以一个大队占领花山镇正面的小村庄,作为前进据点,以另一个大队利用傍晚夺取花山最高点南侧高地。国军要塞炮兵以4门88毫米高平两用炮、两门120毫米要塞炮及两门230毫米要塞炮全力支援花山作战。日军潜伏到半夜,使出夜袭手段终于攻占了花山镇,但花山高地仍在国军手中[87]。(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103页。)
同一天,第9师团主力攻占常州[88],秋山支队进至常州西方的东戴镇[89]。
30日天亮后,花山制高点的103师部队在要塞重炮支援下向58联队猛烈射击,大口径炮弹爆炸发出地动山摇的巨大响声,日军活动完全被压制。上午10时,日军飞机前来支援,向要塞炮台轮番轰炸,结果被国军88高炮击落两架[90],其重炮兵以8门150毫米加农炮向国军阵地射击,还以威力巨大的240毫米榴弹炮压制国军要塞[91]。在炮兵射击后,步兵随后便向花山制高点发起攻击,第104联队一部也从花山西面配合进攻。战至11时,终于攻占花山制高点。随后向江阴东南方向追击,但再次遭到顽强阻击[92]。当天下午,第116联队在骑兵第17大队协同下,冒着猛烈火力,从云亭镇向花山东面的定山发起进攻。万式炯指挥618团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93],阵地几易其手,双方均伤亡惨重。该团3营9连连长夏安民,在部队伤亡殆尽被迫从山上退下时,副师长戴之奇要将他军法从事,经万式炯求情,允许其戴罪立功,夏安民立刻带着预备队一个连向山上反攻,并最终壮烈战死。至晚上20时,日军终于控制定山[94]。第65联队在击退112师反复反击,并巩固南闸镇附近后,于当天凌晨4时又向板桥镇以南的钱家村进攻,守军依托机枪掩体,以机枪、迫击炮实施猛烈的火力拦阻,日军很快陷入苦战。激战至下午15时,65联队在100毫米加农炮和联队配属的75毫米山炮、三一式速射山炮的猛烈火力支援下,终于突破守军阵地,在第104联队配合下进至板桥镇附近,并突入镇内占领一部分地区。国军利用板桥镇中央的河流,从对岸的机枪掩体拼命射击,使其前进受挫[95]。
当天除陆地上的战斗外,日本海军第一水雷队的4艘战舰也向国军巫山、萧山炮台射击,发射炮弹达100余发,国军当即以巫山的海岸炮和萧山的88炮、120毫米、230毫米要塞炮向日军还击,经激烈炮战,日军1艘军舰被击沉,其余舰只慌忙撤退[96]。

(上图出自: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9页。)
12月1日,江阴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激战达于极点。第104联队在山炮和联队炮协同下,于拂晓完全占领板桥镇,随后准备向江阴南门外防线进攻。上午9时,日军以1门240毫米榴弹炮、8门150毫米加农炮、24门150毫米榴弹炮、36门75毫米山炮组成的最强大炮群向江阴南门附近城墙长时间猛烈轰击[97],但竟然无法破坏坚固的江阴城墙。国军要塞炮兵毫不示弱,以300毫米、310毫米的巨炮向日军还击,“响声震彻肝胆”,给日军造成极大震撼,一枚310毫米炮弹甚至直接落在104联队长田代元俊面前,但可惜没有爆炸。经过一上午的激战,日军没有丝毫进展。下午13时30分,山田栴二又以65联队一部向江阴西门进攻,守军依托坚固的城墙和工事,待日军接近后投掷大量手榴弹,该部日军遭到连续死伤,进攻以失败告终。16时后又卷土重来,在工兵配合下爆破西门的外门,但在守军阻击下,仍无法突入内门和城中,被迫停止进攻。这时日本海军的攻击机[98]和长江上的军舰也一齐向江阴城及要塞实施猛烈轰击,整个战线地动山摇,笼罩在一片火海浓烟中。但103旅团仍不能前进一步。晚上22时,第104联队决心向江阴南门外防线展开夜间偷袭,命令各中队严禁鸣枪,寻找国军阵地间隙,向南门交互超越前进[99]。(日军偷袭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9页。)
在第13师团右翼方面,第116联队在占领定山后,早上7时30分进至定山西北端的金童桥,随后开始向萧山炮台攻击前进[100],第58联队则从花山向黄山炮台攻击[101]。何知重的103师部队在要塞炮兵猛烈炮火支援下顽强抵抗,打退日军多次进,但自身也伤亡很大,第613团3营营长刘崧生阵亡;618团营长李仲春和第615团两个营长负伤。经过终日血战,江阴城和要塞区虽然仍在国军手中,但守军两个师的兵力已伤亡过大,而且战线已经逼近要塞附近,因距离过近,要塞将无法再提供炮火支援[102]。当天下午刘兴召集各部将领讨论是撤是守时,接到顾祝命令,令江阴守军撤出战斗。于是刘兴当即下达命令,令要塞各炮台当晚20时开始向江阴附近的敌军据点全力射击,掩护步兵转移,打光所有炮弹后,即将火炮工事销毁,限于2日午前5时处理完毕,然后向镇江撤退[103]。当天深夜,112师、103师开始撤退[104],并派出一部向当面日军猛烈夜袭,投掷大量手榴弹,制造声势。日军第58联队击退国军夜袭后跟踪追击,于凌晨占领黄山炮台[105]。12月2日凌晨4时,第104联队偷袭爆破江阴南门成功,与国军掩护部队激战后,于5时左右占领南门,与此同时,第65联队第3大队突入西门,其第2大队在26旅团一部配合下占领钟山炮台[106]。第116联队于上午9时50分完全占领萧山炮台[107],此时国军各部均已撤至江北,江阴要塞战斗遂告结束。(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大坪進:《步兵第百16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3页。)
国军以两个师的微少兵力能够在日军一个师团以上兵力及陆海空立体进攻下抵抗五天之久,广大官兵作战顽强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坚固的江阴要塞工事和强大的炮兵支援显然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杨天石:《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云南《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第1页。
[2]余子道、张云:《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
[4]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2页。
[5]《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系井手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05页。
[8]大小田正雄:《中队卫生兵的手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3-日军官兵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894100、歩兵第116連隊歴史 昭和12.9.11~16.1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5页。
[11]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85页。
[12]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8页。
[1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4]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5页。
[15]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6]《系井手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06页。
[17]《步兵第36联队中支那方面行动概要》,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8]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3页。
[19]《陆军第一师淞沪无锡各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7。
[20]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85页。
[21]《陆军第一百六十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22]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56页。
[23]佐佐木到一:《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24]《第十六师团作战经过概要》,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1-日本军方文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25]《牧原信夫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8-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2页。
[2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7]《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28]《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年11月23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29]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5页。
[30]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85页。
[31]《陆军第五十六师历次战斗详报及四十五师作战情形》(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54。
[32]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5页。
[33]大坪進:《步兵第百十六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2页。
[34]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6页。
[35]大坪進:《步兵第百十六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2页。
[36]《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37]《第一零五师在沧州、上海、无锡、宣城作战经过概要》(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56。
[38]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9]《系井手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06页。
[40]福知山聯隊史編集委員会:《福知山聯隊史》,福知山聯隊史刊行会1975年版,第91页。
[41]佐佐木到一:《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22页。
[42]山本勇:《南京·徐州·武汉三镇——回想中的进军》,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43]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5页。
[44]《山本武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45]赵曾儔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33页。
[46]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85页。
[47]赵曾儔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35页。
[48]《陆军第一百六十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193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49]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5页。
[5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894100、歩兵第116連隊歴史 昭和12.9.11~16.1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1]《陆军第一师淞沪无锡各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7。
[52]山本勇:《南京·徐州·武汉三镇——回想中的进军》,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53]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6页。
[54]《步兵第36联队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55]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99300、歩兵第38連隊 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6]《陆军第五十六师历次战斗详报及四十五师作战情形》(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54。
[57]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58]佐佐木到一:《南京攻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22页。
[59]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421页。
[60]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8页。
[61]《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402页。
[62]《陆军第一百六十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193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63]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6页。
[64]《第一零五师在沧州、上海、无锡、宣城作战经过概要》(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56。
[65]《第十六师团状况报告》,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66]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91页。
[67]《陆军第一师淞沪无锡各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7。
[68]《步兵第三十六联队战斗详报》(1937年11月),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2-日军官兵日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69]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9页。
[7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67200、第9師団作戦経過の概要 (上海附近の戦闘より南京攻略に至る) 昭和13年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894100、歩兵第116連隊歴史 昭和12.9.11~16.1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2]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33页。
[73]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6页。
[74]万式炯:《南京保卫战及突围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
[75]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779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第2中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11月1日~12年12月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6]《江阴要塞区作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77]杜隆基:《抗战中的江阴要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7年版,第77页。
[78]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8页。
[79]佐藤和敏:《新発田歩兵第百十六聯隊奮戦記》,新发田:新發田駐屯地援護室,出版日期不详,第5页。
[80]赵曾儔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37页。
[81]犬饲总一郎:《南京攻防战之真相》,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33-日军官兵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82]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920400、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3]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8页。
[84]杜隆基:《抗战中的江阴要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7年版,第77页。
[85]《江阴要塞区作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8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779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第2中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11月1日~12年12月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7]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8页。
[88]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421页。
[89]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9页。
[90]《江阴要塞区作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9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779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第2中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11月1日~12年12月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92]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8页。
[93]杜隆基:《抗战中的江阴要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7年版,第85页。
[94]大坪進:《步兵第百十六聯隊概史》,東京:原書房1974年版,第13页。
[95]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9页。
[96]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454页。
[9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877900、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第2中隊陣中日誌 昭和12年11月1日~12年12月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98]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10页
[99]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9页。
[10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894100、歩兵第116連隊歴史 昭和12.9.11~16.1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1]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68页。
[102]《江阴要塞区作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103]杜隆基:《抗战中的江阴要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7年版,第78页。
[104]万式炯:《第一零三师江阴抗战及撤退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7年版,第85页。
[105]高田步兵五十八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高田步兵第五十八聯隊史》,東京:步五八會本部1982年版,第106页。
[106]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50页。
[10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894100、歩兵第116連隊歴史 昭和12.9.11~16.1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豆友YwMygznSj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00:19:35
-
煎饼果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8 02:32:38
-
哈拉些什么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7 14:37:03
-
土拨鼠的秋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5 16:03:07
-
阳光灿烂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9 1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