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解一些人格面具,就多一些宽容
白天 我们笑着走进人群
夜里 我们哭着走进自己
我们笑时 心在哭泣
我们哭时 心很快乐
这是我以前抄在笔记本上的一首诗,很多年了仍然记得。那时候非常喜欢,觉得正说中了心事。白天在人前不得不伪装自己,晚上面对一个人的世界,才会流露最真实的自己。

最近看了黄国胜的《隐藏的人格》一书,明白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个面具,这是正常的。只是有些面具会展现出来,有些会隐藏起来,而隐藏的那些,有的连自己都不知道。每个面具都是人的一个侧面,这些不同面具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人的人格。
黄国胜先生师从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李心天,他擅长精神分析,创建了“超越疗法”和人格面具技术,并创建了“国际人格面具学院”。在《隐藏的人格》一书中,黄国胜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让读者知道了面具是怎样形成的,诸多面具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对人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去改变。
1.每个人的人格面具都是人际交往的产物。
有的人在老师、领导面前跟小绵羊似的,文静乖巧,但是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就指点江山侃侃而谈,甚至人来疯。还有的人在外面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回到家就成了暴君,变成另外一个人。这都是一个人的两个面。
我们常常会感慨:想不到他竟是那样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个别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就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这每一个心理表现都被称作一个人格面具。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适应各种环境,学习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正是不同面具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为了自我保护,必然会依靠各种面具。所以说,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所有的人际互动也都是面具互动。

但是也有一些人不习惯改变环境,他们往往面具比较单一,或者是不会调节使用各个面具,在不同的环境或者面对不同身份的人时,仍用不变的方式应对,不懂得灵活变通,就会令他人不快,被冷落被忽视,他自己也会感觉压抑憋屈。
我有个朋友,极其频繁地换工作,不是工作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跟同事的关系处不好而不得不离开。她爱较真儿,一点小事也要跟别人争,凡事都要争出个子鼠寅卯来。她不能容忍别人对她有一点误会,也不能容忍别人的一点不对,所以她跟同事吵,跟上级吵,甚至跟老板吵。我说你不知道你是要靠老板吃饭的吗?她特别有志气,扬言绝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她一直处于求职--上班--辞职--求职的循环中,与人关系处不好,钱也挣不到,大把的时间都用在找工作和试用上了。
但是她对我很好,宽容体贴,从不计较什么得失,我妈也经常夸她。可是在外面她全然是另一个样子。我多次劝导她,她也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却总也改不了。
我想她大概就是人格面具比较单一的缘故,她有孩子一般的真,事事展露真我,不懂得圆滑处事,所以总是惹人不高兴,而自己也不快乐。

中国精神分析学派主流人物李孟潮在《隐藏的人格》的序言中写道:“人格面具说到底,是一套防御丛,在应对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在青春期它得以固化,形成一个人的人格成分,所谓自我身份认同。”适应环境能力越强,就会有越多的面具。这样的人很会为人处事,在职场上也能如鱼得水 ,尤其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往往能混得很好。他们懂得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不同的面具,能够做到言行得体,并且让各个面具都能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它们的能量,让面具们“和平相处。”
2.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
每个人都有很多个面具,有些面具我们经常展现出来,有的却会被压抑隐藏起来,当有什么事情触动时,它才会出现。每个面具都是成对出现的,有这样一个面具,就会有另一个与之相反的面具。一个面具越强烈,那么它对应的那个反面面具也就越强烈。
我儿子小时候特别乖,但是我记得有一次我试图通过夸他乖来阻止他做某事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地嚷道:我不乖!他这一嚷惊醒了我,看样子他并不想乖,他好像乖得很累,“乖”对于他是个沉重的包袱,他才会终于反抗。现在我知道了,其实就是“乖面具”压抑他的“不乖面具”太久了。
可以想象一个汽球,当它充气太满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危险,再也动不得摸不得,仿佛几乎达到爆点,一动就会爆。而适当地放放气,或者原本就能量适中,就是个很好的玩具或装饰品。
人的心就像汽球一样,它是个有限的空间,里面装的东西太多就会太压抑,适当的往外放一放,才会有多余的空间,才会觉得心里宽松舒服。所以,女人比男人长寿,女人可以哭,可以唠叨,这些都是发泄的手段。有了出口,心里才不会太压抑。

每个人都有很多个面具,这些面具也会因为共同存在于一个体内免不了发生冲突。当这些冲突没有得到妥善地处理,就会造成一个面具压迫另一个,使后者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后果可想而知。
一般人遇到心理矛盾时,常常会自责:我怎么能那样做呢?我怎么能那么想呢?于是就想方设法消灭这个面具,或者把它打入冷宫,使它再也无法翻身。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妥的,因为人格面具一旦形成,就不能消失,即使看着似乎是消失了,它也只是被压抑被掩饰了,当反抗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在《隐藏的人格》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案例来讲述心理障碍,其中有一个冲动控制障碍的案例:有个高中女生学习很好,家境也很好,但是她经常偷同学的东西。通过心理咨询,发现这个女生从小就受到很严格地教育,从来没机会自作主张,她一直被父母“镇压”着。
女生的偷窃行为其实是“小偷面具”的体现,她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了让父母难堪,她甚至渴望被抓到。因为对父母不满又无力反抗,只好另辟蹊径,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父母。她一方面品学兼优,一方面又偷窃,这个小偷面具就是一直被压抑的另一面。
书中还对很多心理疾病通过案例进行了剖析,从中可以发现心理障碍都与从前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了解了缘由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面具重建是治疗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前面说了,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而人格的完整和统一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心理治疗其实就是对人格面具进行识别、接纳、整合、重建的过程,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首先要诊断,就是建立咨询关系,搜集资料,了解当事人的过往,进行面具分析。通过催眠把各个面具都叫醒,让它们彼此了解认识,让对立的面具达成共识,或者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是把纠缠在一起的面具重新分化,或者把对立的面具整合起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观察,重新建一个新的人格面具。
每一个面具一旦产生就无法消灭,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好好地安置它。给它找到合适的情境,限定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再使用。这种适时地释放,可以减少能量,使心灵得到净化。而心理治疗就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一段时间后这个面具的能量就消耗殆尽,不再影响正常生活。
有的人有怨气了就摔东西,或者打沙包,原来都是发泄的方式,也是消耗某种面具能量的方式。如果能有心理咨询师的引导,适当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去释放,效果应该会更好吧。所以,当心理上有了障碍时,其实不用怕,也不要逃避,要正视自己,最好能找心理医生帮助自己重新站立起来。

每个面具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都是在某种背景下产生的。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人格面具的成长史,所以一个人的人格与原生家庭及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影响。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他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自卑变得自信的。他首先是认识自己,努力爱上自己,把自己的优缺点都列举出来,客观地去评价。然后要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努力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用心赞美,换位思考,多读书提升自己。这其实就是新建面具的过程。
简单来说,人格面具在不同的人身上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需要放下僵化的厚重的人格面具,展露真我的风采。有的需要弱化某些人格面具,有的却需要强化,还有的需要重新调整或修改。只有因地制宜地调整,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
当我看完了这本《隐藏的人格》,我发现我懂得了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