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觉!
因为单田芳先生去世,想起好多年没听过的评书来。小学、初中的时候,地方电视台每天播出评书,时间就在动画片之后(还是之前,记不清了)。
这是我每天最放松的时段了,爸妈在厨房做晚饭,我在屋里看《365个夜》《非凡的公主希瑞》《忍者神龟》《灌篮高手》什么的,看完又有”故事联播“——评书对小孩儿来说可不就是”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么。
我最喜欢听田连元先生说书,觉得他声音清亮、声情并茂。这几天重听几回《包公案》,惊讶有那么多细节我还记得,很快就分辨出这个版本跟小时候听的不一样。
我记得有一回讲公孙策投奔包拯,受到管家包星的慢待。书里说包星看公孙策“穿着荞麦花的袍子”。何谓荞麦花?就是袍子破了洞,不会补,用线扎上,撅起一小揪,像个荞麦花的模样。这是形容公孙一副落魄相。又说包星将公孙策让到偏房,以为他是个来骗顿好饭吃的穷秀才,到厨房鸡头鱼尾凑几道看起来还算丰盛的饭菜端给他。公孙倍感屈辱,没见包拯就走了。
很惊讶我为什么偏对这一段记得深刻,毕竟大部分重点情节都没印象了。后来想,也许跟我爸有关,说到“荞麦花”的时候他笑了。大概是想到成家前衣服缝补不及时,棉袄扣子掉了用铁丝别上的“光荣事迹”。
小时候娱乐项目多有限啊,我们家“不鼓励”看电视剧,初中有晚自习,动画片基本看不到,剩下评书就算最有声有色了。初二的时候,我爸建议我少看评书,说那是退休在家啥事没有的老头老太太看的,俗不可耐,小孩儿看不好,再说时间宝贵,三两年的时间决定一生(大谬,读完博士往回看,初中简直是最无关紧要的),有工夫不如多看看书、做做题。
有人问我爸妈怎么管孩子学习,他们都说不用管,我自觉。其实我自觉个屁,我就是脸皮薄,惯会察言观色。我爸一“建议”,我就当命令执行;脸色一不对,我就自动自觉回屋学习了。就说初中那三年,考第二就算考砸,除了前两名没在别的名次出现过。后来看,除了满足当下的虚荣心和为今后二十来年的漫长学生生涯埋下永恒的不平衡不满足心理,初中学习太好屁作用没有。
国庆三天假,谁不想玩儿?我爸非说会考不能大意,要再巩固一下。三天,背得跟1+1=2似的东西,车轱辘滚问答,我气哭了也没作罢。本来及格就行的东西,我就生物丢了1分(ironic),其余史地政全是满分100。成绩出来又哭一场,质问我爸“说了我都会你不信,现在信不信了!?”我是真可惜那三天假呀,全做了无用功,比平时还不顺心呢。
我爸要是硬管,说不定我还会反抗一下,但我爸“讲道理、讲民主”啊!到现在,听见家长夸孩子自觉,我心里还忍不住骂:“去你奶奶的自觉!”
播放评书那个时段,正是晚饭前后。吃饭时听一半,撂下碗剩一半不能听,更难受。开始还能狠下心,过几天就吃个水果什么的拖延,心理极度不安,还非装作毫不在意,意思是给我爸看“我没专门听这种老年人听的俗气东西,我吃水果呢,喝水呢……” 听到“荞麦花”,我爸也笑了,我就觉得心安理得一点,好像我爸一笑,就说明这东西也没那么俗不可耐似的。过些日子我爸自己泄气了,不提这茬了,可能觉得这么扭扭捏捏的还不如让孩子好好听听就完了。
啊,说起这些就心头火起!
评书尚且如此,电视剧更不用提。不单我,我妈都吃锅烙,二十来年没光明正大看过电视剧。什么《新白娘子传奇》《笑傲江湖》,还有琼瑶的那些,我全没看过。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们听说这个没有不惊讶的:外国人啊这是!?大学之后没人提了,年代太远了。
我出国后,我爸倒在家跟着我妈看上电视剧了,视频时还常跃跃欲试跟我讲有意思的剧情,什么什么剧里有个淘气小子跟我小时候一样招人稀罕什么的。我脸一扭、眼一翻,鼻子里哼一声。不是俗不可耐么,你怎么也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