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钱穆
第三篇 诗经
诗有六义,即全部《诗经》共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朱子说:“风、雅、颂为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即是说,风、雅、颂是诗之体类分别,是文学的体格,赋比兴是作诗之方法,文学的技巧。朱子又说:“风大抵是民庶之作,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宇之诗。”即是说。“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诗是采诗之官采来的,故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彻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如此所采来的诗就是国风。又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古者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故当时之诗,一言以蔽之,是由政府所汇集,故有政治意味。 现将《诗经》之六义简释于下: 风:有十五国风,是民间地方性的,有关风土、风俗之记载,《诗经》以这部分较易读。 雅:分小雅、大雅两种,用中国的西方口音来念。因周代当时所统治之中央政府在西方。当时之陕西音成为流行之官话,是政府性的,全国性的。“雅”比“风”难读,“大雅”尤其难读。 颂:颂者,容也,美盛德之形容,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三颂。 赋:“直指其名,直叙其事者,赋也。”此为朱子所解释。 比:朱子说,“引物为比者,比也”。 兴:朱子说,“托物兴词,如《关雎》《兔置》之类是也”。 “赋”是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
“大雅”与“三颂”(注:钱按:三颂即周颂、鲁颂与商颂。)都是纯赋体;“小雅”与“国风”,则比与兴较多。
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引李仲蒙说赋比兴云: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意即无论是赋,是比,是兴,均有“物”与“情”两字。记的是物,却是言情,所谓托情、起情、言情,就是融情入景,故《诗》三百者,实即写物抒情之小品。中国人的抒情方法是叙物、索物和触物,不但《诗经》,即屈原之《楚辞》及汉时邹阳之辞,比物连类,也都是用这比兴的方法。
孟子也曾告诉我们如何读《诗经》,他曾讲过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他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此处所说的“文”是指一个字,所说的“辞”是指一句。意思说,读《诗经》时不可一字一句地照字面直讲。所谓“诗言志”,其实是抒情,即欣赏中国文学时,其方法是要心领神会,并必须迎合作者之情意,《诗经》亦然。
我们读古人诗词时,不能照字面直解,其实各有其委婉曲折之深意。所以魏源在他的《诗古微》中说:“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有说诗者之义,而又有赋诗引诗者之义焉。”所谓“奇文共欣赏”,欣赏的心情等于第二次的创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诗对每一位欣赏者均可作出不同的创造,故永远是活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