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女性世界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
“那不勒斯四部曲”差不多是以两天一本的速度看完的,不过看到第四本时我上班了,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星期。这是一部非常容易读同时又不轻飘的小说。最厉害的是它的坦诚,它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尤其是直面内心的心理剖析,让它有力量感。
小说讲述了两个女性莱农和莉拉从童年到老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经历。她们的一生,是与男权社会做斗争的一生,也是在不平等的社会中与自身阶层做斗争的一生。她们生活在城市的贫区,家里都有好多孩子,尽管莱农和莉拉的成绩优异,但她们从不觉得自己小学毕业后有继续读书的权利,如果父母让她们去工作,那是理所当然的。小学老师极力做莱农父母的工作,莱农父母终于极不情愿的允许她去上学。莉拉爱学习,也有学习的天赋,哥哥极力为她争取上学的机会,结果是哥哥被打,莉拉被父亲从二楼扔出去,这在当时是极为正常的,是父亲在行使正当权利。莱农上着学,随时面临考不好就要退学的危机,莉拉为自家鞋铺工作,在十六岁就嫁了人,通过嫁人,让父亲和哥哥的事业扩大,自己过上其他人艳羡的富家太太生活,这反过来对莱农是另一层压力,读书又丑又穷,嫁人又美又富。
对方得到的都是自己欠缺的,所以彼此拼命用对方没有的去刺激对方,莉拉嫉妒莱农可以上学,莱农嫉妒莉拉衣食无忧美貌惊人。莱农在贫穷、自卑、迷茫、骄傲中读到了大学,毕业后嫁给了社会党要人的儿子,在婆婆的帮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丈夫有修养、有学识,但他不照顾孩子,不关注妻子,更不支持妻子写作,莱农像抓住救命稻草样抓住小时候就喜欢的尼诺,帅气、风趣,认可自己的才华,后来却发现他只不过是把她当作生活的调剂品和事业的垫脚石。莱农后来发现,婆婆对她的支持不是因为欣赏她,只是因为她的儿媳身份。莱农和前夫的两个孩子一直跟她一起长大,但从读大学开始,仍选择跟随爸爸在美国生活。她一生出版过很多书,女儿从未读过,偶然的一次,女儿从美国回来看她,读起了妈妈的书,竟然是以戏谑的口吻读的,连女儿男友都发现这伤害了莱农。
莉拉为了躲避有钱且流氓的马尔切洛的追求嫁给了斯特凡洛,婚礼当天就发现丈夫原形毕露,为了生意,他愿意伤害莉拉来讨马尔切洛的欢心,而且对莉拉施以暴力。莱农莉拉以婚内出轨报复丈夫,离开丈夫去肉厂做工人。为了和马尔切洛家继续斗争,莉拉在莱农丈夫的帮助下学习计算机编程,还建创了自己的公司。
她们的一生就是这样,与男权作斗争,与自身所处的阶层做斗争,都谈不上成功。莉拉排斥生小孩,还是生了两个,马尔切洛和弟弟一个想占有莉拉的美貌,一个想占有莉拉的才华,因得不到而生恨,莉拉一生都在与马尔切洛一家以金钱做后盾的暴力做斗争。莱农始终没有遇到真正欣赏自己才华、真正在意自己感受的男人。她一生致力于改变自己的阶层,但从没有得到她所迎合的前夫所处阶层认可,甚至是女儿的认可,自己也不认可,她说“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莱农和莉拉一生都在斗争,而那些没有斗争的呢?像吉耀拉、艾达等,只有在年少的时候,凭借自己的青春美貌获得了男性短暂的青睐,之后就要忍受无尽的羞辱,丈夫公然宣称自己有多少女人,你一钱不值,即便是这样,她们也只能待在丈夫买的房子里,哪儿也去不了,没有人关注她们的内心,她们就这样默默过完一生。还有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底层社会里,同龄男性在金钱地位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那把嫉妒的火能把人烧毁了,那么他们的妻子也会被他给毁掉。
难能可贵的是聪慧的莱农和莉拉在童年时就发现了彼此相似的触角,所以两个人联合了起来,尽管她们所拥有的才华、金钱、美貌以及上学的机会不同,这让嫉妒伴随了她们一生,那是可怕的嫉妒,厉害时像毒蛇一样啃噬对方的心,但一旦对方到了跌落深渊的边缘,另一方都会努力去拉对方,不让对方掉下去,在关键的时候,担当救助者的,不是父母、不是丈夫、不是情人,也不是孩子,是她们彼此,在她们一生之中,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但我仍为两个女性是彼此唯一的救赎者而感动。
对莱农而言,她一生最美好的是那一刻,离开丈夫后没有婆婆的帮助,独立在法国出版了新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还去了美国参加活动,她可以从婆婆那里接走两个孩子,独自抚养她们,选择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生活,然后继续出版新书,有新的读者,她开始感到自己不需要任何人,不需要害怕什么,可以独立在社会中生活了,她靠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而莉拉,她一直是自由的,她无所畏惧。小时候走向城区人人都害怕的黑社会堂.阿勒德家要自己丢的布娃娃,想上初中父母不同意就故意考低分说自己不想上学,她是小时候就把人生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周旋于城区几大势力之间,从不屈服,金钱、地位、才华都不是她所在意的,她拥有才华、智慧、美貌,但从不利用它们得到什么,她只是挥霍着她们,谁也无法决定她做什么,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在晚年,莱农非常沮丧,她不喜欢自己写的东西,因为那都是为了在社会立足而写,她从小学习中上层社会人说话的方式,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写作,只是为了赢得他们的喜爱,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她从来不敢真正做自己。而莉拉,她仍然像一个精灵,在这个世界中主宰着自己,她一生没有离开过那不勒斯,没有去过罗马,没有坐过飞机,但到老依然兴致勃勃,依然主宰着自己在世间的存在方式,相比之下,莱农觉得迎合他人的成功,去过很多地方,享受天伦之乐,这些都微不足道,都让她沮丧。
我似乎觉得小说中莉拉女儿蒂娜的丢失这一情节只是莱农嫉妒莉拉的隐喻,莉拉一生都敢于做自己。首先蒂娜是小时候莱农的布娃娃的名字,蒂娜消失得非常蹊跷,当时蒂娜的爸爸恩佐也在场,恩佐行事谨慎,也非常爱蒂娜,他是不可能让蒂娜丢的。莱农觉得莉拉因向尼诺示好,才忽视了女儿,让女儿走丢,而莱农很早就知道尼诺向莉拉多次表白过,莉拉没有答应,所以莉拉没有必要向尼诺示好,莱农这样写蒂娜走丢的原因是她在嫉妒尼诺曾表白过莉拉。其次蒂娜的消失是没有任何踪迹的,大家都不知道她是生是死,城区发生过多起暴力事件和意外死亡事件,但从未出现人消失后毫无踪迹。第三,小说结尾,“我”,也就是莱农,强调小说有些部分是虚构的,但蒂娜丢失这件事是真实的,并且说“故事中虚构的部分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但对真实经历过这些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可耻写法”。这暗示着作者所说的真实的部分是虚构的,虚构的部分是真实的。所以蒂娜丢失的情节是虚构的,那是作者对莉拉的嫉妒。
-
陸潤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18 09: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