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那个“天堂”已不在

如今的叙利亚内战,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法国殖民时期,除此之外,叙利亚独特的地缘环境,某种程度上也注定了这个国家天生就存在隐患。
叙利亚地处著名的新月沃地,大致就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就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平原地带,在它周围分别是土耳其人、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三个不同的民族。从宗教角度来说,因为伊朗可以被视作什叶派的大本营,因此这一区域还可以视作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交界地区——地处新月沃土的伊拉克和叙利亚都处于两个教派混居的状态,叙利亚国内11%—12%的国民属于“阿拉维派”,另有约14%的国民信仰基督教,其余国民则属于逊尼派(关于阿拉维派的归属历来存在几种说法,不过我们在这里只需要知道这个教派和逊尼派不对付就行了)。

从地缘政治的一般规律上说,地处多方势力或多处复杂地形之间的平原地带,通常都会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叙利亚显然没有跑出这个宿命。
除此以外,当初法国人的殖民统治,进一步给叙利亚埋下了内战的隐患:法国人在叙利亚采取的是一种“扶少抑多”“以夷制夷”的统治模式,即大力扶持人数较少的阿拉维派,将大量的政府和军队岗位都交给他们。
一方面手里一下子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另一方面自己又居于少数,这种局面下,任谁都必然会选择和外部势力合作,以此来维护自己到手的好处——这正是法国人想看到的局面。在叙利亚最终获得独立之后,由于这层历史原因,叙利亚大部分的政治资源和军队关键岗位,都掌握在阿拉维派手里。叙利亚现任总统巴沙尔便来自阿拉维派,虽然后来为了维护团结,叙利亚高层刻意在政府中为逊尼派留出了不少位置,但这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矛盾。
这种以少治多的模式,其实是殖民时代欧洲殖民者惯用的手段,譬如英国人在印度扶持锡克族、比利时人在卢旺达扶持图西族……如今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的内战或是内乱,究其根由,最终都能追溯到这个问题上。

要捋清楚叙利亚内战,我们也不得不提到沙特阿拉伯。众所周知,叙利亚反对派背后最大的金主就是沙特和卡塔尔。
从表格上我们很容易就看出一个问题——最近几年,沙特这个土豪的日子其实一点也不好过。沙特的经济结构极为单一,就是“靠油吃饭”。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油价高涨的好日子就基本结束了,这里面有制造业萎缩进而对石油的需求减小的问题,也有新能源崛起的因素。而在油价下跌的同时,沙特在东亚这个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下降。中、日、韩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都在不约而同地寻求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俄罗斯、委内瑞拉乃至伊朗等石油输出国,又分走沙特一大块市场份额。
总而言之,沙特这个土豪也开始感受到缺钱了,目前已经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前一阶段连一些清真寺都开放给旅游者,可见它们是真的缺钱了。2016年,为了弥补低油价带来的财政赤字,沙特罕见地宣布向非穆斯林开放拉赫曼等四座清真寺以发展旅游业。
在这种情况下,拓展新的市场对沙特以及其他海合会国家而言,就成了当务之急。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市场是欧盟地区。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包括28个成员国(包括英国),它们的能源消费占到全世界总消费量的14%—15%,而且对能源进口依存度高——石油进口率达到81%,天然气进口率是54%。显然这是一个极其诱人的市场,可偏偏对沙特而言,却有点可望而不可即的意思。这其中的问题并非出在市场或者政治层面,而是出在地缘上。

沙特的石油如果要输送到欧盟地区,理论上说只有借道约旦,修建输油管线,进入叙利亚,最终让石油从拉塔基亚港装船,运往西欧。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巴以局势始终无法稳定的情况下,叙利亚其实是中东地区石油进入西欧市场的唯一通道。
沙特的这个计划,叙利亚的巴沙尔政府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前文提到过,叙利亚的高层多数来自人口数量居于劣势的阿拉维派,这导致叙国内的政治稳定性原本就不牢靠。如果让逊尼派背景的沙特资本进入叙利亚,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想必就不难猜到。
2008年之后,随着油价的下跌,沙特对于打通叙利亚这条通道的诉求开始日益迫切,与此同时,俄罗斯与欧盟国家间的关系,因为欧盟及北约东扩、乌克兰等问题,开始急剧趋冷,这又给了沙特高层不小的“信心”,他们的目标最早是在叙利亚建立一个由逊尼派掌权的新国。于是乎,在沙特、卡塔尔等“金主”的支持下,叙利亚境内的各派势力开始迅速壮大,原本活跃于伊拉克地区的ISIS,也进入叙利亚。再后来,就有了如今铺天盖地的以叙利亚为标题的各种新闻。

简单地说,围绕着叙利亚,的确可以说存在着一个“棋局”,说白了就是一堆能源输出国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资源出口到发达的工业国,以获得更多财富。而反过来说,只要你的工业、科技足够发达,人民消费能力足够旺盛,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堆原料出口国为了争夺和你做生意的机会,彼此打得头破血流,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明强大的标志。虽然如今的欧盟国家经常爆出各种奇葩的新闻,但无法否认的是,在这个“局”里,它们依然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这个“局”本身不算特别大,但是由它延伸出的问题,却可能大得吓人。要想搞清楚这一团乱麻似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来看,搞清楚他们都想要什么(沙特等海湾国家前面已经说清楚了,在此不再赘述)。

伊朗
伊朗可以视作什叶派的大本营,而伊拉克同样是以什叶派居多数,且掌握着国家政权。因此,即便仅出于地缘安全考虑,这两个国家也很自然地会站在巴沙尔政权一边。
从经济利益来说,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产油国,而且他们要想把石油出口到西欧,同样也需要借道叙利亚。显然,沙特想要做的事情,和他们的利益是相悖的,因此这两个国家也就更有理由站在俄罗斯和叙政府一边。

土耳其
自2011年开始,土耳其就开始向叙利亚境内的反对派武装提供各种物资支持。
土耳其自身缺乏石油资源,目前最大的两个石油来源,偏偏就是俄罗斯和伊朗,这使得土耳其不太可能彻底和这两个国家决裂,而且俄罗斯为了绕开乌克兰,修建了途经土耳其的天然气管线,因此双方还存在很大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和沙特合作,打通阿拉伯半岛到叙利亚的石油通道,对土耳其同样大有益处,最起码在能源问题上无须再顾及俄罗斯和伊朗。

欧盟
欧盟显然想让巴沙尔下台,让沙特达成目的。这么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被普京用石油和天然气反复“拿捏”。如果叙利亚通道打通,不但沙特等国家得偿所愿,欧盟同样可以摆脱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控制。

俄罗斯
普京早在第一次就任俄总统的时候,就已经把全球能源战略作为俄对外战略的核心,简单说就是石油+地缘=定价权=发言权。当初普京敢收回克里米亚,他的底气与其说是核武器,倒不如说是欧盟国家30%的天然气和35%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俄罗斯——作为欧盟经济动力核心的德国,这个比例更是分别达到36%和39%,此外德国每年消耗的精煤中,有1/3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假使沙特的石油真的通过叙利亚进入欧洲市场,那么对俄罗斯而言,损失的将不只是贸易份额,进而会使得俄罗斯的地缘环境面临一系列难以预知的变数。因此,俄罗斯自然要尽可能保住巴沙尔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