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死亡——游上博山西墓葬展有感
休假前,只身来到上海博物馆看“巡回画展”。走马观花一圈也没能看得明白,索性下楼去到底层,那里山西壁画展开得也热闹。可惜“墓室”需预约,无缘得见,故就在普通展区游览了一遍。边走边想,思绪很多。惭愧的是,并不是展览本身给予我多大冲击,而是我根本看不懂。
这些出自北齐、辽、金的墓葬壁画,单纯的画面让我觉得别扭。当初在教科书上看到已觉得奇怪,但真眼瞧见,依然是这个感觉。我觉得不好当然并不意味着真的不好,只是我不懂欣赏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无法欣赏壁画,这个展我能看到些什么?
整个展览,我边走边想的就是这个问题。
德尔斐神谕说:认识自己,适可而止。
我想这短时间的思考加深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抽象的知识有着无比的热情。墓葬壁画并不抽象,但墓葬背后有一些东西是抽象,也为我所喜欢的,就是人类与死亡。所以,有了这个想法:谈谈“死亡”,谈谈“墓葬”。
这幅图我很喜欢,所以一直放在教案里。

这是一张假想图,描绘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举行葬礼的情形。图中年级偏大的妇女可能是一位巫师,手上拿着的有色物质是一种矿石,亦或是铁粉。以洒在去世的人周围。周边的人自不待言,在见证这个“仪式”。
为什么说喜欢这幅图?我想是因为这幅画的背后影射出一个概念,那就是“死亡”的意识。
对比动物界,我实在想不出有会给死去的同类举办“葬礼”的,离群索居的物种更不待言。我想,只有人类,且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人类才会“意识”到“死亡”,才会开始思考“死亡”,有了“葬礼”这种仪式。并且此时“巫术”随之而来,这种今天被认为是迷信的活动,在先民时代意味着“对死亡的解读”。
而对于“死亡”的认识。我想,意味着人类“理性”开始发展。那么“墓葬”就是对待“死亡”这个抽象概念的一种外显。故而通过墓葬可以管窥古人的“死亡观念”。
人是无法接受看着自己的同伴在荒野中,如同动物一般死去腐烂的。当这种情况出现,人们总会哀叹身处乱世。所以需要给死去的同伴一个归宿,埋入土中,亦或是其他方式。而墓葬也随之出现。
石器时代的墓葬的特点是“平等”。
族群中的成员去世,享受的待遇相同。图中的这位巫师,死去后想必也不会受到什么特殊照顾。
随着文明的出现,墓葬也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享受更高的待遇。比如金字塔,作为法老死后的归宿,极尽夸张,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让人咋舌。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的皇陵也是如此。另外,中国的礼制,也让物质上可以达到高规格的人无法如愿,妄自采取帝王规格墓葬的人会遭到极端的惩罚。以此保留了这种规模上的区分。
其实,厚葬这种行为本质上就值得让人玩味。
为什么生前降临于各大文明顶端的人,死后会统一选择这样的形式埋葬自己?只能说,古人对待死亡的观念与我们不同: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另一旅程的开始。
为了迎接这一段旅程,亦或认为死后将会重生。埃及人选择将人做成木乃伊,随后放入墓穴中。中国汉代的金缕玉衣本质上也是一种防腐,将人包裹在玉片制作的外衣中,口与谷道用玉堵塞,防止生气外泄。此外棺材中充斥着水银,以保证尸身不腐。
另一方面,既然另一端旅程即将开始,那么为了应对这段旅程,生前的物件必须一应俱全。所以从墓葬中挖掘出的死者生前所用的各式各样的器具。从生活用品,到艺术珍宝,还有武器战车,甚至建筑模型。所以,在古人的亡者国度中,那里的生活想必与尘世间一样,否则这些东西何以派的上用场?
当然这都是上层贵族与帝王才能享受的,最为贫穷的人哪里有着这般奢侈?厚葬的文化致使盗墓在中国欣欣向荣,以至于中国的各大陵墓十墓九空,极为凄惨。许多墓室还未打开就可见到墓主人横尸在外。
盗掘大墓如此猖獗不是近代才有。各个乱世,军阀但凡没有军饷就会打这些陵墓的主意,相传曹操也曾为筹措军饷盗发皇陵,以至于自己与儿子死后都立下遗嘱不要大兴土木,薄葬足矣。想必他们作为亲历者也意识到皇陵在乱世中的地位吧
死者生前所用,死后带去。其中最为可怕的,还是“人”,也就是人殉。
人殉在中国传统时代一直存在。古代诸多帝王去世,都会让自己无法生育的嫔妃殉葬。
人殉可以说是殷商王朝的关键词之一。从殷商陵墓中发掘的人殉坑比比皆是,死状凄惨。这些人殉可能多为战俘或者奴隶,作为献祭商代鬼神的礼物,或者墓主人的财产而随葬。在春秋文献中也有自愿殉葬的事例,比如秦穆公死后,手下几个将领自愿殉葬。但人殉毕竟野蛮,更为直接的则是大量劳动力的丧失,以至于随后开始用人俑来代替活人献祭,兵马俑可能就是一种变种。秦国自穆公后的衰落,有人认为就是因为大量人才殉葬导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样的墓葬,也有土葬与火葬的形式。在许多文明中都会有将人火化,装入骨灰瓮,随后埋葬的习俗。但是中国文化受到儒家的影响,强调死后肢体的完整,故而对于火化有着一种本能的抵触。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以火葬代替土葬也激起了不少反弹。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依然有着强烈的土葬情结,当局也屡禁不止。
但佛教对于人们生死观念最大的影响,应该是阳间与阴间联系的加强。比如中元节,从这个节日的细节中会发现:人在阳间的行为会影响到阴间自己的亲人的生存状况。如此人在尘世间,在此岸的行为意义就更为重要了。且佛教的教义中对于轮回转世的理论,甚至于对于地狱的描绘,更加强了阴间的形象与重要。死亡对于人来说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如今这部分则更为重要。
中国传统中本就有着祖先崇拜的传统,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各种礼仪中,葬礼意味着一种联系,人可以在这种仪式中寻求到一种寄托。佛教对于死亡的理论,想必加强了这种联系。但是当人们身处于苦难的时代,放弃此岸,着重彼岸之时,厚葬的风气则又带来极为可怕的社会问题。儒家随后并不赞成厚葬,但人们往往会突破礼制的束缚,放纵人情去追寻更好的仪式。佛教也是如此,既然此岸的作用如此之大,对彼岸的花费也就更为巨大。
但人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来世抱有如此的期待?以至于不惜花费此生所有的钱财?这背后又如此看待宗教的推波助澜,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无法展开。
当人可以选择不做一件事,而他选择做了,这里面就有着“意识”。
当人可以选择做一件事,而不选择做另一件事,这里面就有着“文化”。
当人类选择将同伴埋葬,而不是任其身膏草野,这就意味着“死亡”的意识。
当我们选择将亲人以全躯的方式土葬,配之以墓穴、陪葬品与仪式,这墓葬本身就是“文化”。
在考古学概论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早期墓葬中,没有文字,陪葬品也少,但遗体的摆放也是可以解读出一些信息的:同一批墓葬中的遗体都以同一种姿势下葬,比如朝向同一个方向,或者肢体蜷曲,或者分解肢体。这些与众不同行为的背后,就是一种文化,亦或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
那么回到山西展,这其中他们又选择了什么?
在山西墓葬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壁画。
首先值得说的,就是壁画的“壁”字。如果没有墙壁,哪里来的壁画?所以可见本次展览的墓穴原先规模就很大,至少整个墓室是一个地下空间,容得人员进入。其次,即便是大空间的墓穴,制造墓穴的材料也值得玩味。早期,比如汉代的墓穴,所谓黄肠题凑,用大量的木头摆放在墓穴周围,中间放上棺椁。后期墓穴改为砖砌,形成一个地下空间。而壁画就是在这些墙壁间绘制的。另一点,那么这些壁画是怎么运到上海的呢?想必是把画整块给切割下来,以便保存吧……此外,墓室的穹顶上也会绘制上星空的图案,这些星斗本身也是古人对于死亡的认识。
而壁画是做什么用的?是用绘画,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墓主人的一生。选择绘画的主题,就是墓主人,或者子孙最愿意传达的主题,那么这些主题是什么呢?所以从我自己这个美术盲的角度,我就可以略过画面的表现力,而专注在壁画题材所想表达的事迹上。
从我粗浅的观感中,可以发现壁画内容中有着许多墓主人生前金戈铁马的人生,创立功业,这些尘世间的功绩被子孙后代记录下来。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二十四孝图的壁画。墓葬壁画中出现孝这个主题也是值得玩味的。这可以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认为这是墓主人对于子孙的告诫。
其实无论是壁画的内容也好,墓葬的材质也好,穹顶的心图也好,这背后就是北朝这个特定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对于死亡的解读。其实背后也更有其时代性,比如北朝的南朝化,作为鲜卑一族的统治者何以在墓葬中突出儒家的主题?墓主人或许就是身处北朝的汉人大族,或者就是汉化的鲜卑贵族罢。此处不再展开。
当我走出博物馆,脑袋中不断串联着以往学习过的部分,不断去思索那些文物背后所能传达的信息。故人已去,我们已然无法与其对话。在这些许文物之间,或许也可体会只言片语。
以上一家之言,不甚严谨。
Aroundigh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一种与DeepSeek相结合的实景作文课的设想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