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约我一起去吃饭
A:去吧。即便那里人多嘈杂,但不失为一个和人打照面的机会。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吃饭,的确显得冷清而又格格不入。
B:不想去就不去,何必勉强。问问自己,在宿舍边吃边看剧不是更快乐吗?
A:拜托,她的快乐哪里“健康”。与人交流,与人分享,“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B:是,你问她做得到吗?已经备受工作和生活的摧残,还要透支额外的精力消耗到细碎乏味又无趣的交谈之中。“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你总是在寻找意义,吃顿饭也不放过!
A:不要激动,你这样的思想导致她永远徘徊在人群边缘。你知道,只要她愿意,她完全可以找到与之交流的人。但这需要她走出去,需要她改变。
B:改变个毛线。别人就愿意如此,为何受你谴责?自己挣钱自食其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走过来叨叨:喂,你的生活方式不正确,你获得的快乐不“健康”。凭什么!
A:凭她每天唉声叹气,丧到一筹莫展。这种状态不正常、不健康,那么就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B:她为什么唉声叹气?绝不是因为只能一个人在屋子里边吃边看剧而唉声叹气,恰恰是这样一个人逍遥自在的时间太少了!时间都被恶心的工作和无聊的社交占领了!我说什么来着?她只是不想出去,她想一个人在屋子里吃个饭而已,不可以吗?
A:可以…但你要知道,她仍然不会社交,而她目前的生活环境,却不得不去社交,她摆脱不了面前的困难。或者,她不可避免的感到虚无和痛苦。
B:……好。
A:搞不懂了,有那么难吗?与人对视那么难吗?和人打招呼那么难吗?坐在一块儿闲聊调侃几句那么难吗?夸人几句那么难吗?
B:难,她一想到与人交往就头疼,就厌倦,就烦。我想她性格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怕麻烦。怕麻烦别人,也怕别人烦自己。而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没有比这更纷繁复杂的事了。
A:我理解。
B:如果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自己干自己的,即使多费点劲儿,那她也会感到安心。否则,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光一想这一路上的麻烦,就能泯灭一切决心。
A:我理解。换一种角度讲,这种“麻烦”算不算一种挑战?当面临挑战的时候,我想你也希望她能积极应对。她的确可以待在舒服圈,开心安心自由自在。但你想想,如果把这种舒服圈扩展到工作和家庭或更广阔的世界,那幸福感不是更高吗。
B:这是理想。多少人徘徊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而迷茫、痛苦。你还记得小时候,父母一直要求她做个懂事的孩子。他们做到了,把她教育得“善良老实听话”,但可笑的是,他们又极度嫌弃她“善良老实听话”。这种矛盾感,常常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A:我理解。不过我始终认为,固步自封不是解决办法。
B:你知道,你是她思想中的儒派。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到“出息上进挣钱嫁人”,这种文化价值观念早就扎根于心。
A:你是她思想中的“佛系”还是“道系”?哈哈。随心所欲,与世无争,逍遥自在。
B:现实是,她没有“进可儒”的能力和水平,又没有达到“退可道”的高度和境界。
A:古今中外能有几个人做到呢?走走瞧着吧。
B:嗯。先去吃饭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