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高峰与池袋西口公园系列——略谈日本小说中的古典配乐(下)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靠谱”

《海边的卡夫卡》(以下简称“卡”)是村上春树的一座高峰,也是他相当特别的一部作品。这是作家首次以15岁的少年人为主角的作品,描写了化名为田村卡夫卡的少年逃离可怕的父亲,在外飘泊的一段成长历史。作家奇幻的世界观与边缘化的性格描写在该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卡”亦成为村上运用古典配乐的集大成之作。
舒伯特的矛盾
称为“集大成”的手笔,就是需要在不同层面都有杰出的发挥。1.将古典音乐融于细节之中,2.进而在其中展现良好的品位;二者都很必要,作者不是光顾着显示自己的品位,而需要明白如何将这些杰作自身的品位流露在故事当中。这已经很不容易,可要探索“经典配乐”的地位,作家还需要3.能够比较深入地观察古典音乐杰作之“个性”与“特点”,以此呼应特殊的情节。
村上在“卡”中触及到第三个层面,通过两个人物对于一部作品——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的探讨呼应了主人公的内心环境。
“尤其这首《D大调奏鸣曲》,难度非同一般。单独拿出这部作品的一两个乐章,某种程度上弹得完美的钢琴家是有的,然而将四个乐章排在一起,刻意从协调性这个角度听来,据我所知,令人满意的演奏一个也谈不上……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钢琴家向它挑战呢?”
“问得好……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的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的吸引某种人的心。
……如果照原样一气演奏下来,就不成其为艺术。正如舒曼指出的,作为牧歌则太长(应指第二乐章,另外我不确定舒曼是否真的说过这番话),技术上过于单一。倘若如实弹奏,势必成为了无情趣的古董。所以钢琴家们才各显神通,独出机杼。这里强调承转,这里有意放慢……而若稍不小心,这样的算计会使作品的格调顷刻瓦解,不再是舒伯特的音乐。弹奏这首D大调的任何一位钢琴家都挣扎在这种二律背反之中,无一例外。”

少年主人公单身在外,难免遇到各种困难,所幸遇见能理解他,进而帮助他的朋友大岛。此人说起音乐就停不下来。作者借大岛之口谈论舒伯特的D.850,最后则说明那种不完美性表现了人类活动之局限,让人得到鼓励。
这是村上的书中我铭记多年的神来之笔。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同意他的分析,而是他看待D.850的特点,能够说出自成一派的道理,并将其不生硬地引向看待世界与人生的层面。音乐所蕴涵的冲突与不协调,成为某种现实世界的缩影,或者也可说是人内心不同侧面无法完全和谐的缩影。
对于书中的15岁少年来说,世界是充满了冲突、分裂的环境,先前在父亲身边的时光更是充满扭曲和残忍,他的离开是为了避免遭到“损毁”。而此时,少年人接触到全新的东西,也相对有一个空间来梳理自己心中许多奇特的侧面。这样的线索贯穿全书,两个人在车上关于D.850的谈话则成为点睛之笔。
可同时我也不得不指出,舒伯特这首奏鸣曲其实正是前文所谈,使诸多因素“在不自然中合并为自然”的典型。它揭示了舒伯特内在与外在的强烈反差,有的钢琴家倾向于表现人性的统一,如肯普夫的演奏;也有人强调冲突与分裂,最终仍使作品自成一个整体,以里赫特与吉列尔斯的演奏最为典型。“令人满意的演奏一个也谈不上”云云,实难苟同。
在此仅举一例,至于“卡”中其它出色的配乐,就有待读者们自行发现了。

艰涩的主题,诗意的主题
作曲家有时会安排某一主题跨过单个乐章而多次出现,起到统一全曲的作用,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就很典型。村上春树在“卡”之后的两部小说,《1Q84》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下简称“作”)当中,也采用了相似的手法。他会选择一段音乐作为循环主题,来起到统一全篇的效果。
这是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在小说里面,循环主题不能被听见,它的关键性多少要受点影响。可当我们听过这些作品后,又很难不佩服村上的巧思,而不再理会那些说他比较“装”的指责了。
《1Q84》是村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小说,总共三卷的篇幅,作品所展现的世界观又最为奇特。不是平行世界,也不是时间性的穿越,又非脑中世界等类的设计,我怀疑作者本人是否有一套完整的设计可言?当然这不重要,故事很好看。该作的优点很明显,就是作者在如此宏篇的范围内把握奇特剧情的能力,而缺点也不容忽视,就是细节毕竟有点堆砌。环境描写的细节,音乐的细节,还有其它的,有时确实不必这么多。
可正是在这种外表芜杂的情况下,村上采用循环主题的构思就更为顺理成章。他选择了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这部相对冷门,又不怎么好听的作品。从第一卷开头即出现,女主人公在一辆内饰考究的出租车里听到了它:
“只听个开头,就能一口说出这是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人,世间究竟有多少?恐怕在‘非常少’和‘几乎没有’之间。不知为何,青豆居然做到了。”

雅钠切克是为一次国家庆典级别的体育节写了这部作品。尽管如此,该作虽有动力感在其中,却也不时伴随着民歌风格中阴郁的一面。村上选择它,的确别出心裁。《1Q84》的女主人公青豆学习的是运动医学,又研究过中医,结果却成为暗杀者。当她知道挚友因遭持续家暴而自杀之后,就消灭了那个丈夫,后来遇见一位女儿有同样遭遇的贵妇人,在其引导下持续进行暗杀活动。
在这样的生活中,这首艰涩的曲子反复出现,对于青豆谨慎、干练而绝对冷色调的处世风格;对于她持续暗杀,直到消灭一个大人物而转入亡命生涯的故事发展,都有一种提纲挈领的到位感。如果能够被听见的话,人们就更容易明白村上选择这个循环主题之妙。
“作”中的情况也相仿,循环主题改成了李斯特《巡礼之年》中的《Le Mal du Pays》,收录于《第一年:瑞士》。“作”的故事是说主人公多崎作高中时突然被四个最好的朋友彻底排斥,由此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成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寻访当年的原因。
《Le Mal du Pays》是当年的好友之一,白所常弹奏的曲子。萧邦的乐曲结构精练,更多古典的遗风,李斯特的作品却在抒情中不仅出现了诗意,也出现一些散文化的笔调。对一个沉重与清新并存,并不断闪过青春之回忆的故事来说,这实在是太好的循环主题了。
“Le Mal du Pays,这是法文。一般用来表示乡愁、忧思之类的意思。说得更详细点,就是‘由田园风光唤起的莫名的哀愁’。是个很难准确翻译的词。”

石田衣良的“西口公园系统”
石田衣良这位作家与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都截然不同;后一位是日本纯文学的高峰,村上代表了纯文学与大众文学可能达到的默契,石田衣良则代表了单纯的大众文学,相当通俗,却不失其品质。
与村上不同,他的书中并没有普遍性地采用古典配乐。石田衣良未必认为古典音乐是他笔下人物的基本需要,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或事业有成,年届不惑的版画家,以这些人物为主角的故事中并无古典音乐的出现。石田衣良运用古典音乐成为一个“系统”的,是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池袋西口公园系列”。
池袋是东京一处档次不高的繁华区,经过作家的再创造,成为一些混迹街头的青少年相当活跃的所在。正经商店同一些日光背后的行业杂陈其间。主人公真岛诚自高中毕业后,既不再升学,也没有从事其它工作,而是在家中的水果行看店,主要的生意是将水果高价卖给晚间的醉汉们。这样一个实在难说是成功青年的人物,却在阴错阳差之间成为业余侦探,得到朋友们的帮助,也不断解决他们带来的问题。结果他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麻烦终结者。
这位青年是古典音乐迷。他常静静坐在店里,或楼上小小的卧室里听音乐,同时思考麻烦解决之道。这样的人物,及其社交环境,基本反映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不少青年的“无为”状态。被称呼为“阿诚”的主人公虽有点理想化,却还是能理解人们现实中种种困境的一个人,同时他也很会照顾小孩。这一系列的小说在日本影响不小。作家基本以“单元剧”的结构安排每一本书,每本四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可能出现一首呼应情节的古典配乐。
这就是该系列的基本模式。
难说是多么有深度的故事,石田衣良运用古典配乐却常有别出心裁之笔。黑帮头目的私生女失踪,阿诚受托寻找,此时出现了拉威尔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两个少年帮派矛盾激化,其中一派的首领擅长跳街舞,却是科班出身——从正规的芭蕾学校毕业。他与阿诚还算投契,在故事中公开表演过一次,以巴托克尖锐的《第四号弦乐四重奏》(选曲)为背景来编舞。

虽然涉及一些阴暗面,但不时闪烁的人性光彩才是作者用心所在。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配乐却往往属于比较灰色的一面。譬如《反自杀俱乐部》一篇,讲述三个自杀者的后代连手,阻止一次次集体自杀的发生。其中一个人物向主人公谈到了他父亲自杀的事,因为后者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在单位的工作让他深感痛苦。
“一到星期天晚上,他总是辗转难眠,唉声叹气,听着最后一首《c小调奏鸣曲》”。
这里所说的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中译本误作“协奏曲”,不确),因为对该作有一点了解,我读的时候更感觉惨淡。贝多芬在他的晚期创作中思考人生,有曲折的过程,最终仍会走向崇高的、升华的结尾。但在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那位父亲听着这样的作品,第二天却仍要面对可怕的现实。他的意志力又不怎么坚强,结果做出那样的选择。或许……对世界有这样的认识,就不应该生孩子。
似乎话题沉重了些?有趣的配乐也会出现,在一部有小学生、中学生登场的《灰色的彼得潘》里面,作家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三个仙童的重唱,纯粹为了呼应低龄化的人物。那个故事让人好奇:居然还有这样的小学生?但全篇的笔调其实并非“灰色”,它是整个系列中比较可爱的作品。
关于日本小说中的古典配乐就聊到这里罢。先前列出的音乐都值得一听,而那些小说,我个人认为也都值得一看。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