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试解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 恒有欲也,以观其徼。——通过欲望,理性逻辑思维等,观察探究万物本质的边际,因为还远远达不到本质,终极真相真理。比如有些复杂的是非: 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可变非,非可变是,宇宙久远之前无是非,宇宙久远之后无是非,是非本为一体,分别心作动而已,因而无是无非? 是也,就是,属于“是”的,正确的一方面。 例如桀纣当道,非也,能享受特权是因为前世救国? 那么会被推翻变成好人?(起码等下一辈子吧?),属于 是也。 民生多哀,属于非也。 但因为素质不够?百姓当政,也会变成桀纣,又属于 非也。 宇宙久远之前无上下阶级之分,甚至无人类。宇宙久远之后无上下阶级之分?甚至无人类?上下阶级之分以及人类真实存在还是幻觉,因为分别心作动? 这可以用来解释,庄子《齐物论》的,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即对立双方都是本身有是有非的,而且无穷演化? 有些事情其实无是无非,所以不用辩论,所以沉默是金,所以任其大是大非,小是小非,大治大乱,好坏善恶美丑, 所以佛陀没有刻意让弟子记录言行从而汇编成佛经?天灾人祸不断,菩萨不救人,老聃被迫写道德经? 大道确实无法言说,但很多问题这里有个矛盾在,我觉得有点有趣,即,虽然无法言说,但是对于大道周边的问题,进行表达或者跟人辩论,会使脑袋里比较混沌的思维清晰化。比如,理清如何无是无非,色声香味触法如何等于空,有助于止语,止思,止受想行识,有助于入定,从而接近大道,从而端正对于大道以及其他所有问题的认识? ————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通过几乎没有欲望的入定冥想,观察到其中微妙的地方。 有名,万物之母也。——是指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奇点,即“名”,名称(包括无形的事物,有形的事物)。 无名,万物之始也。——哈哈,万物之母还不是最开始的东西,最开始的东西叫万物之始,是无法用“名称”来称呼的。比如——道?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 大道可以被概括地描述,不断地更新道理去接近大道的全貌,但永远不是那个终极恒常的真理真相。 有形无形的各种各样名称的事物,可以被名状,但是他们也是无常的。 然后,老聃就感慨一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 译文: 大道至简,有无其实是同出一源,名字不同,本质一致,太玄啦!一切微妙的事物都从这扇门开始!这是始作俑者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