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刺心,在舌尖的味蕾回甘

清明节一过,苦刺就要过时了。为了吃苦刺,清明前我专程回了一趟潮州。
苦刺是一种小灌木,顾名思义,不但长刺,还带苦涩味。南国春天雨水多,在雨水的滋润下,苦刺频频长出嫩芽。潮汕地区向来地少人多,物质缺乏,各种物品有被最大限度地应用的传统,因此即使是这种长着尖刺的苦涩植物,也难逃潮汕人的舌尖上的味蕾。生活在这里的人,经过千百年来的尝试,将其嫩芽采回家做菜。苦刺,也被叫做苦菜。

苦刺的食用部位是刚吐出来的嫩芽,也叫苦刺心,鲜嫩无比。鲜嫩的苦刺心长与筷子长不多,潮汕话保持古音,筷子叫做箸,是以苦刺心也叫苦刺箸。野生的苦刺可以高过人,苦刺难以近身,潮州人持竹棍采苦刺,采苦刺叫做拍苦刺。这个“拍”字很有意思,可以想象得出苦刺心的嫩与脆,轻轻一击,刺心应声而断,那种鲜嫩,在脑海里还可以为它搭配一声断折的声音。

潮州人吃苦涩的苦刺心这种食俗,在民国初年被当做奇异风俗,收入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苦菜一名苦刺,系野草之一种,丛生茂盛。清明时妇女儿童持小竿竹篮,随打随拾,归来洗洁,与豆芽同煮。俗传食之可以清血解毒。”以前的苦刺都是野生,近年来大众日常生活水平提高,对苦刺的需求也提高,乡下群众房前屋后皆有种植,既可以当做篱笆,也可当作食用青菜,随采随生。不过过了清明,苦刺就变老了,再没有人吃。

很奇怪,苦刺这种野菜的食用在潮州市一带比较普遍,到了揭阳、潮阳这边几乎很少见,是以第一次吃野菜得益于高铁潮汕站的开通,当时要赶高铁从潮州回广州,为了方便,当地的朋友在高铁旁的一家饭店设宴为我送行,于是在饭店里见到了一根一根带着嫩刺鲜叶的苦菜芽。店家用水过了一下,直接用来煮汤。一把小铁锅,水烧开,放入苦菜、鲜肉片,然后调入油盐,苦菜汤就做成了。

汤水入口鲜甜,苦刺经过煮汤之后,熟透带着油花,入口细嚼,有着淡淡的苦,随着这种苦在嘴里泛起阵阵的回甘。味蕾是有记忆的,以后每次经过潮汕高铁站,嘴里似乎总是泛起那种淡淡的苦甘,真的叫人回味无穷。
苦菜必须要有骨肉之汤来煮,才会显得更加鲜嫩可口,即使是清炒,也须有肉片为佳。除了做汤,苦刺还可以用来与蛋一起煎,也可以利用潮州牛肉丸的工艺,将苦刺拌入肉酱之中,制作成为苦刺丸。在潮州,苦刺的吃法很多。今年我到了云南的昆明,发现当地也有食用苦刺的习惯,不过与潮州地区不同,昆明通过腌制做成凉拌,又辣又咸,通过辣与咸去掉了苦涩味。苦涩味消失了,回甘也自然没有了。

我想,潮汕人大约是比较喜欢吃带苦涩味的食物的,比如苦瓜、橄榄、油甘、橄榄或者是工夫茶等等,都是先苦涩后回甘,让人回味无穷。苦刺也是这样,入口之后,轻咀慢嚼,感觉苦刺心在细嫩之中带有一种淡淡的苦涩,苦涩过后在口里回津成一种甘甜。这种先苦后甜的韵味最值得回味,在脑海里甚至刻下烙印,不知不觉地念想。从食物的喜好可以看出潮汕人的人生价值观,都愿意先受苦而后享受。很多外出的潮汕人,在原始积累的创业阶段,大多愿意吃苦吃累,而后事业获得发展。
人生无常,众生皆苦。人生的乐,在于直面生命中随时出现的苦,而后离苦得乐。想来,苦刺的人生意蕴也是这样,先给你苦涩,然后再回甘,在回甘的同时,你发现之前种种苦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