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有拍武侠的执念,是否丧失了讲故事的严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曾经在内地红火的香港电影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特别是近几年,鲜有口碑票房俱佳的香港电影出现了。当年的《无间道》被称为香港电影最后的荣耀,似乎自此之后,香港电影就再也没有找到过昔日的荣光。
于是,随着香港电影的逐渐走衰,一大批香港影视业的从业人员也开始逐渐消散,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在公众的视线中出现的次数愈加减少。陈可辛最近几年,将重心放在了内地,也拍出了诸如《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等一些口碑与票房都不错的电影。
而徐克,则一直在自己的武侠路上,从未停止。而狄仁杰系列,则是徐克最新呈献给市场的武侠电影,据说计划拍摄24部。目前已经制作完成并上映了三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四大天王》。
徐克在武侠电影上的探索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黄飞鸿系列,还是笑傲江湖系列,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毫无疑问,这些电影无论是在香港电影史还是整个中国电影史,都已经具备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然而这些次的狄仁杰系列,其实仍有许多可圈点之处。从第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开始,徐克就加入了很多玄幻的因素,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大量使用了3D等科技合成影像,再融入到传统的武侠里,画面的确磅礴而精致。

但是从第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到最近刚刚上映的第三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尽管拍摄手法还是徐克式的,可是剧情却有种江河日下的感觉。无论是推理的逻辑设置,还是剧情冲突的转换,似乎总觉得欠缺了一点什么。打一个比方吧,就好比吃饺子的时候,总觉得应该有点醋、辣椒、大蒜之类的,这样才算是一次完成的吃饺子体验。
除了剧本的打磨、故事的设置以外,在角色的挑选上,这几部电影比着徐克过去的作品,甚至是与狄仁杰系列的第一部相比,都差了那么一点儿感觉。
我们现在回想起武侠电影,头脑中马上闪现的画面,是林青霞在《笑傲江湖》中站在水中痛饮美酒的洒脱盎然,是李连杰在《黄飞鸿》系列里长衫摆地时的玉树临风,是张曼玉在《龙门客栈》中对梁家辉眉间含笑的魅惑多情···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想,怎么那个时代的演员都那么入戏,举手投足之间,仿佛就是影片里的人物。可是现在,我们在一部长达近120分钟的影片中,总是要不断的将自己已经抽离的注意力拉回到电影上,才能迫使自己完成一次观影之旅。

至少这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我认为无论是故事节奏的把握、剧情冲突的设置、演员角色的演绎等,比着第一部,都稍显粗糙。当然,在画面与渲染方面,这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及格的作品,起码在这里没有那种五毛钱特效乱飞的场面。
我们丝毫不用揣测徐克对于武侠世界的执着与敬畏,一直以来,他就是中国武侠电影的代表人物,能出其右者,寥寥。
只是,在这样一部热闹非凡的电影中,却总是让人有种抽离感,似乎会显得略微不甘。其实,这种内心的不甘甚至是失落,更多的是源于对记忆中武侠电影的回望、一直以来对徐克的高期望。
或许是因为眼下大众都过于焦虑和匆忙,似乎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资本在电影创作背后的无形推手作用,以至于现在走进影院之后,总会在小小的期望里藏着一种莫名的恐慌。

这不是徐克这一部电影的问题,有可能是整个中国电影目前共存的问题。每个人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市场,只是有时候,他们可能忘记了,观众最后会用脚投出最公正的一票。在中国电影市场如此红火的今天,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或许才是真正而且永远不变的生存之道。
再回到《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这部电影上来,尽管会有一些吐槽,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徐克对于武侠电影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改变。这不是徐克最好的电影,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是最有诚意的电影,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徐克一次次对武侠电影不断追逐与演变路上的又一次努力与尝试。但是,对好故事的需求,是任何一个观众都需要的,也是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应该认真考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