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八个面相 - - 记2018越后妻有艺术祭之行
带着问题的旅行

我们“怀旧”,是为了“怀”还是为了“旧”?
这个是我来 越后妻有 前自己提的问题。“怀”更偏重主观体验,而“旧”则更偏重物质客观。这个问题等同于我们纪念过去是应当偏重缅怀情绪的生发,还是修旧如旧地把历史信息陈列出来。借由这次旅行,边走边思,望能解惑。
越后妻有的挽歌

越后妻有 这片土地上曾经人口众多,虽称不上繁华,但也算养育了几代人,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就是这里。而城市化的变迁及少子化社会的不可逆进程令这个土地上的人口一再减少,乡村越发颓废。三年举办一届的越后妻有艺术祭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复兴乡村的艺术活动,不如说是“怀旧”大地的一首挽歌。这首挽歌由艺术家来完成,其中有八个作品看完一直萦绕心中,久久不能忘怀。我把它们称为“怀旧”的八个面相。如同艺术家由于“怀旧”母题而感发的八个咏叹调。各有千秋,余音绕梁。
“怀旧”的八个面相
第一个是《lost #6》 ,作者:桑久保亮太 Ryota Kuwakub.

这是一个光影的装置,在大约十平见方的黑屋内,由一辆承载着光源的火车在艺术家精心筛选的旧物件中穿梭。借由光影可以创造出火车曾经在这片大地上经历的景观,有绣针围成的森林,有竹篮垒起的山丘等等等等,随着火车的行进,一幕幕历史缓缓道出,令人有种时光淡然流逝,过去已不复存在的淡淡哀伤。整个参观体验类似于埃利亚松那种沁入式的光影空间,但是少一分迷离多一份哀愁。我把这个作品的关键词称为“重现”,意指本作品用旧物的光影重现大地景观的手法。
第二个是绘本美术馆的空间绘本,作者田岛征三。


这是一个由双层废弃的小学改造成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就是一个作品。艺术家用山野找到的材料在原来的教室,走廊,大堂里类似涂鸦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教室的真实故事:由于人口减少,没落到最后三个小学生,他们三人一起听课,一起玩耍,幻想有吃人的大怪兽,地下室恐怖的影子等等。这个看似童真欢乐的叙事方式让我想到《被嫌弃松子的一生》,用喜剧的外壳包着悲剧内核的方式令表达张力更大,看似没有在怀旧过往,但细思起来又隐隐心痛。这个作品我用了 “快乐”来形容它,参观的体验有多快乐,逝去的过往就有多珍贵。而“怀旧”的情绪进一步得到生发。
第三个是《明日之社》,作者国松希根太 kineta kunimatsu。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标准的纪念场所,参观体验极棒。场所六十年前是一个相扑场所,由于同样的人口减少问题而荒废。艺术家用河川上的石头整齐罗列出圆形放射状阵列,中央用黄铜倒膜了四根樱花树干作为界定空间的立柱,创造出类似于英国巨石阵般的原始仪式感。值得一提的是周围场所设计得不露痕迹而恰到好处:场所与几十米不到的神道教庙宇形成对景,圆形石阵外围种着樱花与内围金色黄铜柱子形成有趣的象征呼应,而更妙的是场地内日本柳杉发出的淡淡清香整个令场所的神圣感在嗅觉层面上得到升华。这个作品用了多个象征手法与原始纪念空间的形式令场所记忆得到保留与延伸,因此在我看来,这场“怀旧”的主题叫“纪念”。
第四个是《最后的教室 》作者Christian Boltanski.


整个作品是利用一组三层楼的小学改造而成的,主要分成六个序列空间。每个空间都有强烈独特的特性,但都散发着一种核心的恐怖气息。参观完整个空间序列后,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从第一个燥热又死寂的大礼堂到最后一个层层白帘遮挡的教室走廊,整个体验无法名状但又确实能感受到这些象征性场所带来的恐怖。最后在作品的自述中我找到了“不在场”这个词作为概括:“作者二月份视察场地,目睹了数米高的雪把建筑埋没的场景。因此作品中他用微弱的光与幽闭的空间令人回忆起这所学校封锁时的景象。”第一个空间闷热而昏暗的剧场,第二个空间刷黑透镜空间的长廊,第三个空间跟着心脏闪烁的灯,第四个空间白色棉布盖着的桌椅,第五个空间密密麻麻的黑镜,第六个空间一层层白色幔帐...每个空间不是通过单纯的物质再现,而是类似借鉴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体的手法令场所记忆极度放大进而感染参观者,引起共鸣。“不在场”是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但是场景却远超初始灵感。
第五个是《梦之家》Marina Abramovic。



大名鼎鼎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前几年在纽约办过一场万人空巷的对视展刷爆过各大社交平台。这个越后妻有的作品秉承她创作思路中一直隐约可循的“仪式”线索。《梦之家》是由一个两层日式旧屋改造,被划分成了几个基本空间:下层有玄关,洗手间,浴室,客厅,厨房,书房,衣帽间;上层三间客房以及一个只能看不能进的精神之屋。整个作品其实不是空间展示,而是行为体验。艺术家从小喜欢把自己的梦记录下来,这是记忆怀旧的一部分。在这个作品中她希望游客是这么参观的:入住的客人在此停留一晚,晚上需要在大理石浴缸中洗浴,水中要放入特定的香草。然后要到衣帽间换上特制的连身睡衣,躺在二楼棺材形状的床内入睡一晚。次日,要在一间用红色油漆文字铺满的书屋中把昨晚的梦记录下来,留存成一本本《梦之书》。整个体验一如她的部分作品那样,明显借用一些邪教的神秘仪式,借由这种不可名状的仪式体验令参观者内心形成不可名状的神秘与畏惧。整个作品在怀旧上另辟一条道路 -- 深挖人梦境里的潜意识,令人生过去一些经历叠加反馈形成的梦通过仪式性的行为艺术成为了我们纪念过去的一种方法,巧妙的呼应了怀旧的主体。因此,我把这个作品的核心叫做“仪式”。
第六个是《家的记忆》作者:盐田千春。


与前两个作品类似的,这位艺术家选择了“黑暗视角”看待怀旧。整个两层楼的屋子密密麻麻用黑色的棉线如蛛网一般在空间里织补空间 —— 墙上,家具上,门上到处都是,那些曾经使用过的旧物悬挂于棉线之上。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客厅里一个人型蓑衣立于黑色棉线之间隐约可见,场景略微瘆人。盐田千春的作品我在威尼斯见过几次,棉线如蛛网编织是她的成名及代表作,这种表现方式有多种层面上的解读,形态上如蛛网,令人不自觉联想到潜意识的表达;材料上棉线又呼应东亚文化里女性的社会角色;功能上可以丰富空间隔离空间展示空间。艺术家曾说黑色丝线她用来表达恐慌情绪,整个场所用“恐慌”情绪于旧物件的穿插并置的手法把艺术家对于旧物在时间流逝的“恐慌”感表达得强烈又胶着。
第七个是《kiss and goodbye》 几米。



几米是个成名已久的插画家,在我看来是一个拥有着成熟商业感的作者。一如他其他作品一样,这个作品也都带着几米式的童话色彩:整个作品是一节车厢一样的放映厅,里面放用着几米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城市里的小孩因为父母双亡而投奔乡野爷爷故事。故事里孩子带着城市的记忆及哀伤上了列车,随着列车进入山野,各种各样治愈的风景跟想象令孩子忘却了城市的烦恼,孩子完成了跟过去的道别。如果这个作品就此打住,那么它并不能打动我。
真正打动我的是当我看完影片,走出车厢,旁边的那个车站就是插画里那个车站,原本普通得一眼而过的场所因为故事令它有了特别的意义。就如同看完《罗马假日》后经过西班牙广场,你不能不去想赫本当年在台阶上吃着冰淇淋的俏皮模样,整个空间瞬间有了故事,有了意义。虽然故事是假的,但是观者的情感毫无疑问是真实的。那么,这样的“怀旧”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这个作品的原因吧。这个作品的怀旧的特点我定义为“道别”。
第八个是《为那些逝去的窗 》作者: 内海昭子。

最后一个备受感动的作品来自一个极其简单而巧妙的构思。在一个山谷开场的高地上用一个简单的钢构框景远处乡村,上面悬挂两张白色轻质纱帐,随风而动。整个作品简单明了又视觉效果突出,小清新而美好,充满着日式的清爽气质。结合作品名字《为那些逝去的窗》我们不难理解这个简单装置带来的无限怅惘。作品通过一个简单的抽象跟场景再现,把窗的意向模拟得淋漓尽致,而随风飘起的纱帐如神来一笔把惆怅情绪表达得不动声色而沁人心脾。我想大抵也只有一个文艺清新的女性艺术家才能如此敏感的捕捉到这样的手法跟情绪。这个作品用“空灵”的窗“怀旧”出了这片大地逝去的曾经,以小见大的手法实在是很棒。
以上,就是我这次看展印象最深刻的八个作品,

后记
这八个作品是在越后妻有艺术祭上看到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欣赏艺术是个很私人的感受,整个艺术祭上优秀的作品跟大师很多很多,她们提供的视角都特别具有启发性,
比如在把农田改造成舞台的Ilya & Emilia Kabakov,
比如把大地标记出来的磯辺行久,
比如把故事与食物进行演绎的野津あおい,
比如把光影体验玩到极致的James Turrell等等
每个艺术家都在各个角度对这个大地贡献了自己的视角,而这也正是这场艺术祭最核心的部分。我想,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因为所有意义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意义,人一旦消失了,好跟坏都没了意义,物质世界依旧存在,但是那个“世界”也不再叫“世界”。因此,我在想,当我们怀旧,我们不是在经营物质层面的旧物,我们追求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内心情绪的生发。这也是我在这次旅行中找到的答案。
最后,特别感谢这次三研堂组织的艺术景观之旅,也特别感谢旅行中认识的伙伴们,一起暴走,一起看展;一起查虹夕诺雅前庭的灌木,一起评价六本木的建筑展;一起在隧道里看山海,一起在高空餐厅俯瞰大地…景观设计是个小众而有趣的职业,一直觉得,身为设计师其实跟艺术家是一样的,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特点而披荆斩棘,砥砺前进。望不忘初心~~

-
优酱要变酱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0 10:54:51
-
非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2 23:34:45
-
Akihii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2 23:33:02
-
mme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8 15:48:00
-
Basti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20:41:41
-
PrimeFacto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8 16:41:25
-
冐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20:11:57
-
vivian-tat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2 12:16:06
-
Lo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10 01:58:39
-
安静的莫测黑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9 22:50:44
-
提恩恩恩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9 15:44:38
-
统合思念体Q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1 1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