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王洛宾为人际友善和社会和谐吟唱
用时下的话说,我是王洛宾先生(按我母校北京大学的“方言”,“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老师”)的“粉丝”,这要从1956年在山东胶南上高中第一次听到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算起。
他的歌曲源自普通百姓的生活,又升华为各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浅显高雅,意切情真,久唱不衰,令多种群体久听不厌。
他纯朴实在,在旧社会和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受过委屈,但忠于祖国和人民、敬重华夏文明的初衷坚定不移。他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故乡,不问是甘肃、青海,还是新疆。他对宝岛台湾的音乐生活也真诚关心。对外国,他不嫌贫爱富,凡优美的旋律都虚心借鉴。他对同行宽厚,对个别闲言,从不计较。有的歌手把《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我愿流浪在草原”唱成“我愿抛弃财产”,对此他说,我当时没有什么财产可抛弃,写不出这样的词,但又表示,现在的人愿这样唱,就这样唱吧。
1984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国宴上,我碰巧与歌唱家帕瓦罗蒂邻座。当时我不认识他,很是尴尬了几分钟。我们就欧洲文艺复兴先驱但丁等话题愉快交谈后,我特意为他介绍王洛宾的艺术造诣,他立即兴奋起来,说他本应知道这位中国西部歌王。我们因此成了朋友,这是洛宾先生第一次为我个人的工作帮了忙。2001年,帕瓦罗蒂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在故宫与中国的王霞、幺红、马梅等联袂演唱时,我又记起此事。
1994年6月,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邀请正在美国讲学的洛宾先生到联合国哈马舍尔德礼堂出席王洛宾作品演唱会。他欣然接受,以81岁的高龄,为义务演唱的纽约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即兴伴舞。一会儿扮“达坂城的姑娘”,一会儿扮掀新娘盖头的新疆维吾尔族青年,受到联合国文化活动史上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我对现场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观众说:“联合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每日听到的消息大多是战争和灾情,王洛宾却为我们带来了歌声。刚才王先生告诉我,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那么,所有喜欢中国民歌的人,也会为中国有个王洛宾而骄傲?”我在异国他乡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音乐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向洛宾颁发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公民。这次演出是他对祖国多边外交又一次无法替代的具体支持。
王洛宾的贡献超出了音乐范畴。他的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甚至有利于经济发展。在英国斯特拉特福市参观和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参加国际会议时,我想到,这两个小城市的旅游业出奇地发达,还不是因为分别出了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作曲家莫扎特?我国青海、新疆两大省区在国内外旅游业知名度那么高,洛宾一生恐怕也功不可没。当然,这是题外话。题内的一部分话,是我在199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签署二十周年纪念日)在华盛顿为《王洛宾影集》写的前言:
歌声并不遥远——
发自美丽的心房,
衣裳未镶金边——
羞却了半个月亮。
浸透草根的亲切,
酿出奶汁的芬芳。
沐浴过大西北旭日,
挥洒到联合国殿堂…………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冼星海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我心中,音乐还是不需要护照、签证和特别授权的友好使节。中国好人多,好音乐多,洛宾先生的人品和作品便是范例之一。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却给中国和世界奉献了更多的美丽和欢喜。我的山东沂蒙老乡言行一和大西北边疆好友王海成鼎力合作,酝酿三载、历时数月写成的这本书,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愉悦和启迪。
本文为言行一、王海成《王洛宾》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