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实习”之,不亦愁乎?
(本文采写于本人2016年实习期间)
下班后的小夏心情很沉重,她想不通,“明明是领导自己没搞清楚就把事情派到我这里,我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她一个人闷声骑着电动车到了苕溪北路,把车一扔,跳下苕溪。所幸被人救起,已无生命危险。
小夏是临安市某公司的实习生,做文职兼财务工作。作为一名“小鲜肉”,她知道找工作有多难,自然干得也卖力。但前几天,老板让小夏在一张报账单上盖公章,小夏找来公章正准备盖,老板娘责备了几句:“这张单子不对的,你这么盖下去,这些钱全没了,怎么这点小事都弄不好!”
这几句话,让小夏委屈了两三天。她向父母抱怨,可爸妈只丢下一句:“你作为刚刚毕业的实习生,老板批评几句也是应该的。有什么不对?” 小夏觉得领导责备自己,父母也不理解,一下子就没有了依靠,于是想到了死。
而更多的大学实习生在走出象牙塔后,虽不至于像小夏般寻死,但也免不了对实习的焦虑与无奈。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差显示,有20.19%的大学生认为实习与期望中差距很大,37.46%认为差距比较大。
面对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的实习期,实习生们究竟有哪些焦虑与无奈呢?

实习与设想差距大
“你早该拒绝我,不该放任我的追求。”肖琦用《广岛之恋》的一句歌词形容她的实习。中文系出身的肖琦由于从小对体育感兴趣,有着当体育记者,当面采访体育明星的梦想。
而如今,在这家新媒体公司中,机械重复日复一日的整理工作让她不厌其烦。作为实习生,编辑工作插不上手,强制性朝九晚五的坐班变成了以午休和下班为目的地的“呆坐马拉松”。肖琦一边侧身躲避坐在旁边的实习老师的目光,一边在手机上向记者吐槽。
肖琦也曾向自己的梦想靠拢过。她参加了一家门户网站体育板块的笔试,平日自认为对体育知识尚有了解的她在笔试中,发现了作为中文系体育爱好者与体育专业科班出身的差距。
在另一场肖琦感兴趣的娱乐类门户网站的面试中,面试官对她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很满意,让她回去等入职通知。在半个月的等待后,肖琦按耐不住,给面试官打电话咨询情况,得到的却是落选通知。
每一次失败的应聘经历对于肖琦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在学校中,肖琦一直是班里成绩排名的前三,却是学期结束时宿舍里唯一没有找到实习的。
“学校学到知识真的能得到社会认可吗?”“实习真的是‘无关系,不成活’吗?”“我真的不适合进入社会工作吗?”肖琦在那段时光中常常拷问自己。在实习的语境下,肖琦自认为成为了弱者。
在妥协中的实习
肖琦本以为自己身处北京机会多,不着急。但眼看暑期时间步步紧逼,舍友同学连连入职,为完成学校要求的暑期实习实践,肖琦彻底放弃了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单位的模式,开始海投。
在肖琦进入这家新媒体公司之前的一个月中,几十封邮件的石沉海底让肖琦一度怀疑手机出了问题,而手机不断收到的快递、外卖提醒让她排除了手机故障,再次进入自我怀疑。这时,她的耐心已经消耗无几。
现在,实习与肖琦梦想中的工作毫不相关,与实习期望也相差千里,每天在单位浪费9个小时,宿舍与单位往返间又浪费3个小时,“每天这12个小时,什么都学不到,这种经历,一次就好。”肖琦一手在手机屏幕上打着字,一手重复着每天进行的复制、粘贴、排版、上传。
事实上,肖琦已属幸运,位于大城市的学校已经在无形中给他们省下了一笔“实习租房费”。来自大连的王尔贤,大二就成了“实习北漂”。 物流管理专业的王尔贤在“机会富矿”北京选择了一家知名制药企业。
在这家企业里,实习生接触不到核心业务。繁杂海量的客户信息整理工作,没工卡、没工位、没公司邮箱的黑户生活,让王尔贤还没到一个月就有了辞职的想法。
每日住在青旅,钱袋愈发空瘪,再加上不顺心的实习工作,“北漂”的诗和远方在王尔贤的生活中变成了眼前的苟且。
王尔贤感觉,实习如同谈恋爱。喜欢的,历尽千辛万苦不一定在一起;不喜欢的,就算到手,就算抛出橄榄枝,终归是备胎。
除去“自由恋爱”,实习让徐敏有了“拉郎配”的感觉。
徐敏对实习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自由地选择实习就好。来自湖北某211高校的经管学院他在学院的实践动员大会上,听到辅导员要求学生们:如果实习,必须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徐敏虽然理解本院系对口专业少的情况,以及辅导员为鼓励学生们组团立项做调研,避免学生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的出发点。但是,他觉得这是自己的自由,应当自由选择实习不应受到干涉。但为了防止暑期实习实践活动不得到承认,徐敏还是选择跟随了一个调研团队。

新环境的陌生与尴尬
他人的谈笑风生对于不善言谈的卢溪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新的环境对于每个实习生来说都是挑战,卢溪内向慢热的性格又让她多了一层“隔离罩”。虽然找到了喜爱的工作,但是在单位的她却时时刻刻像个局外人。
自带高冷范儿的她自称内心热忱,外表冰冷,对陌生人的警惕,配上显得格格不入的礼貌态度,让同事们对她也敬而远之。
实习工作中少不了与各方的交流,卢溪只得强迫自己去请教,反复告诉自己:在那里琢磨一千遍一万遍,不如问一句话能搞定事情,来学习的没有进步,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呢。
每当她偶尔有懒得说话、害怕说话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这是工作,是在代表单位完成任务。
然而,一个插头为卢溪完成了“破冰”。
一次上班时,她的笔记本插头插不进插座,纠结许久后求助于对面工位的同事,在探索搞定后她与同事之间慢慢熟络起来。
虽然更喜欢一个人呆着,但如今的卢溪很享受工作的过程,“虽然我内心极端矛盾体,幸好能比较灵活地转变。”她说。
(应访者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踏歌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青岛随想:码头不好整薯条(文末附3日攻略) (1人喜欢)
- 2024:新阶段已来,但我卡在过渡期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