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不及童心半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观后感
作为一个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来说,这两部电影看完,不写点什么,总觉得对不起这两部杰作,更像是做了些亏欠孩子的事情。
在枪林弹雨的二战时期,两个正太,一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喜欢探险,充满好奇心;一个是犹太人的孩子,乖巧懂事,积分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让孩子加入到属于大人们的战争中,让童心被冰冷的枪口瞄准,这样的画面很违和,无美感,但却是个催泪桶般的好题材。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BBC拍摄的反战片,平平无奇的迁居乡野记,娓娓道来的正太交友记,这些给没有耐心的人看都属于三流水准,看到结尾,三流水准瞬间升高逼格,心会猛然一抽,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藏在美丽童话后的谎言如镜子支离破碎,白雪公主秒变丑陋巫婆,白马王子瞬间成了青蛙,在平铺直叙的镜头语言后俨然藏着一柄投枪,看得我格外揪心。
《美丽人生》是除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后我第二爱的意大利电影,电影里面的父亲在纳粹集中营给自己的孩子编造了一个美丽的游戏,最后唯有他的孩子活下来,而且还活蹦乱跳地扑到自己妈妈的怀里,不可思议,谁办到的?这个人的名字叫父亲。你会庆幸,好在这个童话没有被铁蹄踏碎,那颗童心没有被铁丝网囚禁,当然,你也会笑得抽筋,可第二遍看,笑着笑着你便哭了。
我不是剧透党,里面很多镜头我三言两语说说就好,再次强调,看完文章不去看电影我把你送到集中营去面壁,你做了些亏欠老师的事情。
首先,我得列个清单,把自己喜欢的战争题材电影串一下。
同样是二战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不拍战场,拍战场后面救人的故事,辛德勒是在德国本土救人,感人指数和谋略水平比较高,更强调人性关怀和人道救赎。
《狂怒》里面的布拉德·皮特开着坦克深入敌后救人,《拯救大兵瑞恩》8人小分队没有开拉风的坦克,他们去救生死未卜的瑞恩,《狂怒》和《拯救大兵瑞恩》实打实地拍战场,拍枪林弹雨,把战场拍得真实残酷,均是大制作,大手笔,战场上谁都可能会死,这种情况下的救人表达空间和情感张力都足以打动人心。
《细细的红线》、《风语者》、《兵临城下》这样的经典好片理应出个场,大概一提到二战题材这些电影就会第一时间冒出来。
中国的战争题材肯定也有拍得特别好的,并不是都是手撕鬼子和手雷炸飞机那样的搞笑片,像冯小刚的《集结号》,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陆川的《南京!南京》都是值得一看的。
在酷炫地晒了下自己的阅片量后再撤回来说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美丽人生》。
以前看一本书叫做《纳粹时期的孩子们》,二战期间,德国的孩子大多要接受洗脑般的军国思想教育,日本为了扩充兵源,同样是不断降低征兵的年龄下限,我们小时候的历史教科书上就有一张图片,里面的日本孩子长得都没有枪高,却还要一本正经地扛着枪,带着军帽,行着军礼。
真滑稽!
孩子们是怎样的?
很多人觉得熊孩子最难教,缠着你问东问西,你要他乖乖坐着,他偏偏跑到鬼也找不到的地方玩得脏兮兮。你要他谈下《西游记》的读后感,他会觉得唐僧和如来佛祖是兄弟,唐僧光头只是因为头发长了就不好吃了。
他们容易满足,讲一个故事可以满足,陪他玩下游戏他也会满足;可他们又永远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装下这个宇宙,他们惹的麻烦可以装满一个箩筐。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是一个黑色童话,我之前看电影宣传的封面,两男孩中间隔着铁丝网,互相愉悦地坐着交流,铁丝网另一边的男孩正好穿着条纹睡衣,条纹睡衣是引发德国小男孩好奇心的起点,属于囚犯才穿的服装,德国小男孩的父亲是名纳粹军官,压根没心思管他,他的教课老师是纳粹主义的思想机器,整天讲的无非是纳粹的民族优越论。他无聊地被拘禁在一间院子里,没有玩伴,连探险书都要偷偷看。直到某天他发现能从后院的一个窗子逃出去,他便结识了铁丝网后面的犹太男孩,又送吃又送喝,又有说又有笑的,萌萌哒的眼神和精致的脸孔,让我忍不住想起那种可爱的小沙弥,整天敲着木鱼却老是不安分守己地待在寺庙,不停地问师傅外面那座山里有没有妖怪。
德国小男孩被各种有意无意的谎言蒙骗,父母亲善意的欺骗,宣传片里无意地诱骗,他便相信铁丝网后是一处农场,即将离开的最后一天,他钻进“农场”帮助犹太朋友找父亲。
整部电影拍得很含蓄,但这种含蓄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羞涩美,而是编织美梦终见血的残忍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导演“玩弄”童心的做法既是含蓄的,同时也是残忍的。
嘲讽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横眉冷眼地正面交锋,而是我不说一句话,不加一个表情你便情绪失控,又哭又笑,又打又闹,我只管在旁边看戏。
嘲讽一场大人为了利益争夺厮杀的战争,道理同样。我绕着圈骂你,我变着方向抨击你,我棉花团里亮出一把刀,一刀便见血,要你哑口无言。
从这点上来说,《男孩》做得虽然不如《美丽人生》,但同样是很值得玩味。
《美丽人生》这个名字就像姜文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小波写的《黄金时代》,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在尸堆成山的纳粹集中营“美丽”两字像珍珠,能捧在手心的都是肃然起敬的英雄;压抑人性和抹杀个性的文革也谈不上阳光灿烂或是黄金时代,艺术工作者兜圈子的功夫若好生领悟,悟透了,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心酸。
我爱那个喋喋不休的男人,前半部分笑得打滚,像浪漫的爱情剧,意大利人的浪漫情怀真的丝毫不输给法国人,他们说不着边际的笑话,没有浮夸的表情,阴错阳差下的滑稽让人都不敢相信这竟然是战争题材的电影。
镜头中,男主指着肚脐眼地给一群学生讲解种族优越论,举着红头座椅当雨伞,彬彬有礼地请喜欢的女人走红地毯,骑着高头大马,明目张胆地从订婚仪式上接走了自己的公主,后半部分依然笑点很多,不懂德语的男主像模像样地把德国军官的话翻译成了游戏规则,屠宰场一般的集中营成了游乐园,明明累得随时可以趴下的父亲却兴致高昂地给自己的孩子解释今天的积分情况。踏着滑稽步伐走路的男主把一个父亲的责任担当演绎到出神入化。
每个男人在成为父亲前和成为父亲后都应该把这部《美丽人生》看上三四遍,这不是个神神叨叨的啰嗦鬼,也不是个冒冒失失的神经病,他机智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浪漫地爱着自己的妻子。这种爱包裹的童心和他的孩子相比也是有得一拼的,而这般的机智和浪漫,难怪女主会义无反顾地逃婚和随他进了集中营。
每颗心都是脆弱的,何况是童心。枪林弹雨的时代,脆弱的童心好像荷叶上的晶莹露珠,阳光猛烈些会蒸发掉,风吹得猛烈些会坠落。你如果能像《美丽人生》的父亲那般机智,不妨编织几个美丽谎言,如果没有,就不要整天哔哔地说什么快点打仗的废话,更不要骗孩子说什么我很忙的假话。
每个果实都曾经是花朵,但并非每朵花都能成为果实。
换个说法结束这篇影评,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但并非每个小孩都能正常长大,也并非每个大人都像个正常的大人。
-
风中的女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15: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