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分析能力(Comprehension Skill) I——Wonders教父

以上我们展示了Comprehension Strategy中的五大基本技能在The Democracy DEBATE《民主的思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接下来,我们再看看Comprehension Skill的各能力点在本文的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Point of View(文章视角)。就全文而言,除了个别句子会出现第二人称外,例如:Have you ever heard the phrase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是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第三人称视角),而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第一视角)几乎就不存在。为何要区分Point of View(文章视角)?因为不同的写作视角带来的阅读体验显然是不同的。比如,第一视角给读者以真实、亲切的感受,带入感极强;而第三视角相对灵活,不受第一视角的限制,可以选择更为广阔的场景。

或许你对Point of View在文中的重要性感到疑惑,那就让我们看看下一个技能点——Author’s Point of View(作者观点)。这两个称谓看上去极为近似,不过一词只差,但概念是不一样的。Point of View强调文章行文的视角,而Author’s Point of View更多强调的是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直接的态度。事实上,这两者之间也相互影响着彼此,虽然并非那么绝对。比如,由于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第一视角)常以亲身经历的角度描述感受,所以时常会产生较为强烈和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而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第三人称视角)由于不受视角的限制,可以较为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所以作者的主观感受相对隐晦,作者观点也相对客观。而在The Democracy DEBATE《民主的思辨》一文中,恰恰因为全文采用了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使得作者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现代跨度到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历经四位古希腊哲学家生活的不同年代,又进入美国的建国时代。而正因为此,文中没有极为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所以全文的基调是以事实说话,也是较为客观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Main Idea and Key Details(主旨与细节)在文中的应用。其实,这个知识点和此前的Summarize(归纳总结)较为相似。但不同的是,Main Idea and Key Details(主旨与细节)会注重细节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章最后一个黑色大标题The Debate Continues 争论仍在继续 开启了一个话题的同时也与文章首段的尾句遥相呼应——The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has been strongly debated for centuries. 那么问题是,争论又是如何继续的呢?来看看下面的节选: ● Thomas Paine wrote booklets to promote the idea that people should govern themselves.● In 1787, Madison helped Alexander Hamilton write a set of essays called The Federalist to encourage states to ratify the Constitution.● The U.S. Constitution has been amended more than 25 times to reflect changing ideas. 由此我们看出,Thomas Paine呼吁人们要懂的自治;Madison帮助Hamilton一起呼吁美国修改宪法;迄今为止,美国修宪达到25次之多。而所有这些细节都是在支撑这一观点——The Debate Continues 争论仍在继续。

对于社会学或历史题材的说明文来说,穿越时空有时在所难免,所以Sequence(顺序)就成为了分析文章的重要手段。在The Democracy DEBATE《民主的思辨》一文中,四位哲学家依照时间先后顺序逐次登场,以及美国的开国元勋们陆续走上历史舞台。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幕时空大戏,在主题——《民主的思辨》的映衬下,在Sequence(顺序)的牵引下,缓缓揭开序幕,攀上高峰,再没入尾声。

© 本文版权归 豆友183643881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