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与不在乎
我的父母出身的那个年代,每家都有好几个小孩,父母难免会偏心。我父母皆是不被偏爱的那个小孩。母亲排行老大,又是个女孩,从小就要操持家务,加上外祖父嗜赌,不得不帮外祖母扶养幼小的弟妹,重任之下绝对是没有童年的。母亲每每生娘家气时就会大为光火地说,都是害我的,哪个没有沾我的光,从老到小。确实,母亲是有底气说这话的,这几十年来,没少帮衬兄弟姊妹;外公外婆这几年生病住院吃药的费用都是母亲承担,父亲因为两个舅舅和小姨家境不好从不计较这些。外公年老痴呆,人都认不全,只是一味地要吃,尤其爱各种零食。每次母亲去看望他们都会一肚子不高兴地回来。小姨和母亲抱怨凳子还没有坐热,外婆就会催她们走。母亲气愤地附和道,过两天不去就来电话要你去,一去东西刚放下就赶你走,这要人去干嘛。外婆年纪越大说话越来不中听,不仅爱管事,而且说话刻薄,她不知道从哪儿听说的1万块在银行里有1千块钱的利息,她刚好有1万块钱放在母亲这儿。母亲听小姨说了这事后不免又生气,气得马上就要把钱甩给外婆。外婆之所以把钱放在母亲这儿,也恰巧是她最能信任的只有母亲。
她从来就不想一下别人过得容不容易,母亲抱怨道,她也就只顾她的小儿子。外婆偏爱小舅,倾住心血最多的人只有小舅。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又不是不知道,她就是不被偏爱的那个。之前的岁月里,或许心中也有不平,自是没有这么计较,现在反而越发年岁大了越计较了。可见不被父母疼爱,始终还是在意的。
相比母亲,父亲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小时候在家里的存在感应该不强,上面一哥一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父母的目光怎么也不会落到他身上去。成年后的父亲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拼出来的。也许是因为出身的原因,他谨慎胆小,格局不够大,大富大贵与他无缘,可也多亏他踏实才能让我们一家的生活得以安稳。爷爷奶奶过世得早,平日里父亲几乎不会提起他们,只是该上坟该烧纸钱时准时不拉,尽到自己的义务。对于食物不挑剔的父亲,很少对两种东西动筷,一样是红薯,另一样是南瓜。用他的话说以前吃伤了。或许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里,父亲从来不会在意父母偏爱哪一个兄弟姐妹,他天生温和丝毫不爱争,也许知道争也没有用,他永远是父母眼中那个最听话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母亲偶尔会抱怨奶奶偏心小叔时,父亲总是默默不语。除了沉默,对于父母的偏心,他从未抱怨过,起码没有听见他抱怨过,仿佛他从未在意过。但是他真的没有在意吗?偶尔一次他喝多了时他说他这一生前面过得太苦了,或许多一点父母的疼爱,他不会觉得太苦吧。
生活在那个艰苦年代的父母们,缺衣少食的他们也是缺爱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生存才是第一大问题,其他都是奢望。也许,不单单是时代的错,看看我们的主意识流,养儿防老,仿佛交换一样,用彼此的人生交换,互相纠缠,互相埋怨。不多的爱,就这样在利益的计较中消耗至尽,然而我们偏偏还不信,不想让自己相信,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来至于家庭,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尽管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误,但好像又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