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的救赎
滋味的记忆除了来自大脑,还来自身体器官里的DNA。
以下的故事,来自于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的作品《樱桃的滋味》。
巴迪(赫玛永·厄沙迪饰)是一个厌弃生命的中年男人,他在一棵树下挖了一个坑, 准备自杀后埋在这里。为了找到一个能在他死后帮他埋尸的好心人,巴迪开着车在德黑兰郊外寻寻觅觅。一路上他分别遇到了阿富汗人、库德人、土耳其人、囚犯、士兵、神学院的学生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告诉乘客们他的打算,并表示自己已经挖好了坑,他们只需要往坑里面填土就可以获得一大笔报酬。但他们都由于种种原因拒绝了他,有的因为恐惧,有的出于宗教上的顾忌,有的则基于人道主义上的考虑。
最后一位坐上巴迪的车的是名叫巴德瑞(阿卜杜拉曼·巴赫里饰)的老人,一名动物标本剥制师,为了攒够给孩子治病的钱而勉强答应他的请求。在车上,巴德瑞一路劝说巴迪多去想想生活的意义,不停的以浅显的道理来拯救巴迪濒临绝望的心灵。在巴德瑞的劝说下,巴迪渐渐回心转意。巴迪把他送回博物馆后,一个人在夕阳中一直坐到天黑,慢慢回味今天所遇到的一切。夜晚,他独自开车来到事先掘好的墓坑前,躺在自己挖的洞穴里,仰望着茫茫夜空,渐渐露出了平静的微笑,发现生命的滋味宛如樱桃般美好。
重要的是巴德瑞讲述的关于樱桃的滋味那个事儿:巴德瑞说自己年青的时候,因为生活压力,还有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觉得活着意义不大,不如死了的好。他花了些时间,处理好死前所有该办掉的事情,然后为自己准备好一条绳索。五月初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所有亲人都进入梦乡后,一个人拿了绳索,走到自家院子的樱桃树下,爬上樱桃树,挑了最大的枝杈,把绳索绑到枝杈上打好结套。这个时候,夜已深,困乏了的巴德瑞不知怎么,糊里糊涂地躺在硕大的枝干上就睡着了。
清晨,一阵来自里海的小风吹动樱桃树的枝杈,一颗熟透了的,沾着清晨露珠的樱桃从树上往下掉,刚好砸中了巴德瑞的嘴唇,熟透了的樱桃裂成一团果浆,浓冽甘甜的浆汁顺着巴德瑞的嘴唇缝隙淌进口腔,一种甜蜜的滋味瞬间爆满他还在苦难梦乡里踯躅的脑门。巴德瑞在这样一种幸福里醒来,打好了死结的绳索在里海温暖和煦的小风里晃荡,也吹过他带着初夏溽热的身体,“活着多好”,巴德瑞的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活着多好”。
樱桃的滋味一直留在了巴德瑞的嘴唇上、口腔里,也伴随他日渐老去,直到他遭遇了巴迪,并且将这种滋味传递给了巴迪。
时世日艰,我们理性的大脑或许已不堪负重,但我们身体器官里的DNA,依然是本能的,它会告知我们,总有一种滋味,已经印记在里,让你依然能够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