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焖面,就是家的味道
刚回到自己家就开始想爸妈了。离开一段时间再回去,总要经历一两天的适应过程,随着熟悉亲切感的找回,就习惯并爱上了这样的生活。这次一个人回去,几乎是立刻就切换到了小时候的夏天。虽然在家的日子并没有因为短暂而珍惜到仔细体会一分一秒,很多的时间在睡觉、闲聊中悄悄消磨掉,但的确是它的有限让我们在相处中生出了比平日更多的宽容和耐心。现在有了自己的家,但仍不太喜欢用“老家”来将两者区分,说出这个词的时候就好像把自己从那个生活了二十年多的家里摘了出去,在物理和心理上都有种疏离感。即便很少能回去,那也一直是家呀。
3170,班长新专同名曲,是她云南和北京的家之间的距离,也是她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到成熟独立的女性的自然生长的轨迹。我的两个家相距没有那么远,就借用来表达后面一种含义吧。
对于我这个远离故乡安居的成年人来说,父母家,不论是自己的还是爱人的,都像一个世外桃源,可以短暂的放下所有压力,什么都不想,就安心自在的生活、吃喝、相处。享受父母的关爱,也回应给他们相似又不同的爱。
在杭州几乎不早起的人回去以后每天5点半起床跟爸妈和妹妹去田间小路散步,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看远处的薄雾在渐渐明亮的晨曦中消散,看露珠儿在随风摇晃的草尖儿上闪烁,看喜鹊和麻雀们在玉米地和电线间扑闪着翅膀来回,真是简单美好的时光。









之前说城市里的绿化植物不怎么认得,但在农村长大,农作物倒是知道一些。小时候的夏秋季田里种类繁多,棉花大豆花生芝麻绿豆玉米,各自一片一片的努力生长。到了九十月份农忙,作为贴心小棉袄的我,经常会在下午放学后去田里帮忙,摘棉花割芝麻掰玉米剥绿豆……也是个干过好多农活儿的女孩纸啦,至于是不是自愿就不好说了哈哈。今年回去,只剩玉米一家独大,偶有零星的小块种着点花生,芝麻已经退居田埂的斜坡上了。






田里种类少了些,家后面的小菜园就热闹多了,不过也只拍了部分。











家里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就是一日三餐的出产地了。










最后放一张一般美的晚霞,附赠爱人在岛上拍的特别美的日出。


要常回家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