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述穴位埋线的五大特点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穴位埋线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将医用可降解生物线体埋入穴位,通过可降解生物线体这种异物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埋线具有粗针深刺、透穴埋线、延长针感等综合效果,并借助羊肠线被吸收过程中所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延长了对穴位的刺激时间,加强了刺激强度,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和调,周圈神经血管的营养状态得以改善,增强了肌力,恢复了该经络循行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使瘫痪、麻痹、肌肉萎缩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得以恢复。
1.延长刺激时间 1973年4月,在成县医院总结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的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113例,总有效率为99. 1%,总疗程比单纯针刺者短。由于埋线延长了刺激时间,对病程较长、已出现肌肉萎缩的患者尤为适宜。
2.促进肌肉生长 1977年,在成县医院总结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11例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患者病例。治愈6例,显效2.例,有效2例,死亡1例。同时发现,肢体瘫痪并伴有肌肉萎缩者,在萎缩肌肉的边缘给予穴位埋线,能促使萎缩的肌肉生长发育而提高疗效。
3. 增强肌力 最近发现,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患者,对肩关节下垂、肌肉萎缩者在肩髃、臂臑和肌肉萎缩的边缘作穴位埋线,能增强肌力,使下垂的关节得以复位。
4.利于功能恢复1957 年5月,在成县医院总结用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的111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有效率为98. 2%。每次选用3~5个穴位埋线,10 天左右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如未治愈,休息10天,再继续治疗。伴肩肱连动或严重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剧烈者在肩髃、肩髎、臂臑、条口作穴位埋线,能加快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5.镇痛效果好 1973年2月,在成县医院总结用穴位埋线治疗的71例坐骨神经痛,治愈率为33.8%,有效率98.6%,对病程较长、疼痛较剧烈的患者,总疗程比针刺者短,见效快,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