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告诉我的育儿道理
我一向不相信所谓的育儿专家。自称育儿专家的人,我心里多少会打点折扣。那些育儿的书和文章我也会看,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但我觉得还不够。
相反,有些人并不专门讲育儿,但讲的内容却对育儿有益。比如王小波,他的书和育儿不沾边,大家也都知道他并没有孩子,但最近读他的文章,却让我思考一些教育孩子的问题。
简单说几个例子。
首先是他的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太好了,一篇小短文里,英雄主义中夹杂着浪漫主义。阅读它,我如同看一部波澜起伏的大电影一样。当看到结尾那只青面獠牙的“猪兄”在甘蔗地里闪现时,我眼前的画面不啻于《勇敢的心》中英雄华莱士追求自由的脸,或者《肖申克救赎》中主人公逃脱监狱后享受惬意的神情。我脑海里还自动给这幅画面配上了煽情的音乐。
文章中王小波回忆的是下乡当知青的见闻。当时的他喂猪喂牛,经常和这些牲畜作伴。他以同情的眼光看着这些牲畜,也以同情的眼光看着当时的自己。在他看来,他们这帮知青和动物,不无相似之处——命运都被安排,都被随意处置。
动物们面对人的控制安排,痛苦不堪,但也无可奈何。只有一个例外,“猪兄”无视命运对他的设置,他活得很有风骨,拼命逃脱控制的牢笼,甚至逃过枪林弹雨。他是一名理想化的勇士。
王小波不少话都有些触动我。他说,很多人都试图设置别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假如没有人来管,动物们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饿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当妈妈的就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经常设置孩子的生活。当然这些设置都是出于好意,想帮助孩子,提升孩子。但设置太多,也未必就真的那么有效。我最近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不知不觉中,也给小宝安排了不少事,但我不确定这些做法是不是作茧自缚。
孩子们和动物一样,也都有他们的自性,自性是很珍贵的。有时候,那些烦琐的事情,怕是反而掩盖了他们的自性。
王小波在另一篇《积极的结论》里也说:
众所周知,人可以令驴和马交配,这是违背这两种动物的天性的,结果生出骡子来。但骡子没有生殖能力,这说明违背天性的事不能长久。
——有时候家长不知道做了多少违背孩子天性的事情。
再举一篇他讲同性恋的文章为例。他在其中写道:
把同性恋称为“社会丑恶现象”,在惊愕之余,我也感觉到一些人对我们的社会期望之高。假如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片庄稼地的话,这些同志希望这里的苗整齐划一,不但没有杂草,而且每一棵苗都是一样的,这或许就是那位以同性恋为“丑恶现象”的人心目中的“美丽现象”吧。不幸的是,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某种意志的产物。这种现象的内容就包括: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性别之分、贤愚之分,还有同性恋异性恋之分。把属于自然的现象叫做“丑恶”,不是一种郑重的态度。
这里除了尊重自然,王小波强调了另一点:尊重差异性。就像他最喜欢的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
在教育上,孩子的差异性总被忽略。学校里的老师,因为便于管理,也总是强调整齐划一。不一样的孩子被认为是“杂草”,被认为“有问题”。但个体差异是要被尊重的,有时想想,整齐划一才是可怕的。
再讲一下他评价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热情澎湃。王小波不喜欢类似张爱玲那样的小说,认为它们营造了一种幽闭的氛围,沉浸在人性的软弱与困境里,这样的小说,让人徒生烦恼而已。而他喜欢美国人喜欢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地亚哥如同那个“猪兄”一样,对他来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我觉得特别是男孩子的家长,读到这样的文章都是有意的启示。当然,这对于大人的成长也同样使用。桑迪亚哥是条硬汉,也非常有专业能力,但他打渔归来,带回的只是一条残破不堪的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还有一条白骨。在世俗眼里,他是一个失败者。
为何还要赞颂这样的失败?王小波说,因为那些和命运斗争、不断挑战自己限度的人,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而这些人,在强大的命运之力面前,表现出伟大的勇气和信念。
这样的强悍和无畏才叫男子气。我们做父母的,说到底,应该着力提升的,还是孩子这样的和命运交手的勇气。
说到底,教育不光是一件简单的技术层面的事情。养育一个孩子,也让我重新思考一遍人生。想到这,我也感谢他。